台湾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遗留结果,是中国的内政,但台湾问题形成的背景以及后来的变化发展,又与美国插手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大陆、台湾与美国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
台湾曾是美国在远东的反共反华基地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末期,由于东西方两大阵营尖鋭对峙的世界格局,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控制、支持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与新中国对抗,甚至直接对该地区武力介入,阻止新中国收复台湾。在中美两国处于尖鋭对抗的背景下,50年代台湾海峡先后爆发了两次军事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即1950年6月,美国即利用朝鲜战争插手台湾问题。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同时下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人台湾海峡。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两次提出台湾问题备忘録,声称台湾如果掌握在共产党手中,“就好比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其位置对苏联完成其进攻战略极为理想”。为使台湾成为美国反华包围圈上重要一环,1951年,美国向台湾派出一支500多人组成的庞大军事顾问团。1954年12月,美台签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同时,美国向台湾提供大量军事援助以加强对台军事控制及防务,从1950年7月到1954年6月,美国对台的经济、军事援助超过14亿美元。
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及武装侵占台湾海峡,我国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54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同年8月22日,中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发表联合宣言,向全世界严正宣告:“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对金门炮击,1955年2月盘踞浙江沿海岛屿的国民党军队撤退,中国人民解放军收复这一地区。这就是所谓“第一次台海危机”。
随着新中国的不断成长壮大,并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美国意识到也许总有一天美国也难免如此。但从远东战略利益考虑美国又不能放弃台湾,于是,美国开始策划“两个中国”阴谋。一是要求中国人民停止解放台湾的军事行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诺放弃武力;二是要求台湾方面放弃金门、马祖地区。二者实质都是最终达到“划峡而治”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目的。同时,台湾当局也不断在海峡进行军事挑衅。
为挫败美国“划峡而治”、分裂中国的阴谋,也为了严惩国民党当局猖狂的反共反人民行径,中国政府决定在金门、马祖对蒋介石集团进行打击向世界表明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只有靠中国人自己来解决的决心。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对金门岛上国民党重要军事目标及驶往金门的运输舰只进行炮击,并出动海军舰艇打击国民党海上目标,同时对金门机场实行暂时封锁,切断金门地区国民党守军的补给线。美国派出第七舰队为台湾国民党当局的补给船队护航,并命令地中海美国第六舰队一半舰只、第46巡逻航空队、第一海军陆战队“增援”台湾。这是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在亚洲规模最大的一次兵力集结。
面对美国武装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9月6日周恩来总理发表声明,重申台湾和澎湖列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一定要解放台湾和澎湖列岛,解放台、澎、金、马是中国的主权,任何外国不得干涉。若美国不顾中国的再三警告,把战争强加于中国人民头上,则美国政府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面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严正立场,美国选择了避免直接卷人战争的做法。直到1959年1月金门炮战结束,美国始终没有与中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其分离两岸“划峡而治”的阴谋也没有得逞,这是“第二次台海危机”。
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
70年代初,国际局势两极对峙。为在与苏联的的较量中保持优势,美国翼图通过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达到“联华抗苏”的目的。中美关系走过了快速发展的十年,而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务实态度,以及中美双方在谈判过程中对台湾问题的相互尊重与妥善处理,为中美建交真定了基础。
在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过程中,台湾问题成为双方讨论的重点。周恩来坚持:美国必须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因而不容外人干预;美国必须撤走驻台美军,并废除“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基辛格则做出了五点表示:撤走2/3的驻台美军;美国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但是希望台湾问题能和平解决;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湾独立;台美条约留待历史去解决;美国不再指责和孤立中国并将在联合国支持恢复中国的席位,但不支持驱逐台湾代表。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讨论中美关系时,尼克松重申了基辛格代表美国政府就台湾问题所作的承诺。2月28日,中美发表“上海公报”,双方郑重声明,中美关系正常化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关于台湾问题,中美“上海公报”指出:中国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的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美国表示,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但美方重申了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之后,中国向美国方面正式提出了美台“废约、撤军、断交”三原则作为中美建交的前提。经过曲折的谈判过程,1976年,美国总统福特宣布将逐步撤出全部驻台美军。1978年,美方同意“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于1979年底自然终止。而中国同意不再提“解放台湾”,代之以“统一祖国”。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发表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认知(acknowledge)中国关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立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美国断絶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只同台湾保持文化、商务和非官方关系。
1979年,卡特政府决定暂停与台湾签订新的销售武器协议;4月26日,美方军事人员全部撤离台湾;1980年元旦“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全部终止。中美两国经过长达十个月的谈判,在1982年8月17日,正式签订了中美“八·一七公报”。美国方面重申,非常重视与中国的关系”,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也“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
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而正是由于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这种相互尊重对方主权的做法,才为中美建交和后来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恪守一个中国是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基础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的变化使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发生了变化。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和国际地位上升,美国在诸多重大国际事务中不得不对中国予以重视,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但美国又认为中国日益强大对它形成了挑战与威胁,必须加强对中国的防范与遏制。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战略地位再次上升,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牌。9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是接触与介入并举,合作与制约同行,但这期间美国的对台政策一直处于摇摆和变化之中。以李登辉为首的台湾当局,则利用这种外部环境,不失时机地多次突破一个中国原则,破坏两岸关系发展,并在国际上开展以谋求“主权独立’为目标的“务实外交”,阻碍和平统一进程。因此,在起伏跌宕的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常常成为极具破坏性的引爆点。
1990年以后,在美国国内反华势力不断鼓噪下,美台关系逐步有所提升。1992年12月,布什政府突破“八·一七公报”的限制,批准对台出售150架F-16战斗机;同月,美贸易大臣希尔斯访台,开创了美台“断交”后美国部长级阁员访台的先例;1994年9月,克林顿政府新的“对台政策调整方案”出台,包括:将台北驻美机构的名称由“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改为“台北驻美经济文化代表处”;扩大美国官员访台的范围和层级;台北“高层首长”可在美过境停留等。这些不断突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做法,受到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中美关系也因此日益紧张。
与此同时,台湾当局在国际上的“务实外交”活动日益猖獗,1995年6月7日,李登辉以出席美国康奈尔大学校友会的名义,到美国进行所谓“私人访问”。李登辉的美国之行,不仅是美国提升美台关系的又一重要举动,也是台湾当局推行“务实外交”、在国际上挑战一个中国分裂主权的严重步骤,对两岸关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两会事务性商谈以及第二次“汪辜会谈”也被迫中断。自1979年全国人大《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不断缓和的两岸关系迅速逆转,经过十几年努力培植起来的两岸互信基础丧失殆尽。
李登辉访美事件发生后,祖国大陆对其分裂面目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系统批判,并强烈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制止分裂祖国行为的决心和能力。面对岛内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日益猖獗的活动,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95年8月11月和1996年3月接连在台湾海峡、南海和东海海域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在此期间,美国派出独立号、尼米兹号两组航母编队在中国海域外围巡弋,这是“第三次台海危机”,中美关系急剧恶化。
在这次事件中,中国政府和人民向全世界显示了坚决维护主权完整和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立场与决心;同时也使美国再次意识到,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地雷区”事关中国主权,中国政府决不会有丝毫的妥协与让步,应尽量避免“台湾因素”使美国卷人海峡地区的军事危机之中。在美国国内围遶对华政策展开多次讨论之后,克林顿政府开始强调平稳的中美关系对美国具有的战略价值,并重新确立了对华全面接触政策。1997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美,中美双方声明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华,重申一个中国立场,并宣布了对台“新三不”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参加的国际组织),台湾当局的分裂活动受到沉重打击,中美关系也因而走上了较为顺利的一段时期。
回顾近五十年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到,中美关系发展较顺利的时候,也是台湾问题处理得比较好的时候,而当台湾问题凸显出来成为矛盾焦点,中美关系就会走向低谷,严重时走向尖鋭的对立,甚至引发军事冲突与危机。
(发表于《世界知识》1996年第16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