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琉球王国时期盛行金石铭文制作,目前大约有337份金石文物被保存下来。这些金石铭文从时间上跨越整个琉球王国时期,内容涉及琉球国王政绩赞颂、中琉关系、儒学教育、宗教文化、水利与桥梁建设等等。通过这批金石铭文的解读与研究,我们对琉球王国时代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瞭解与把握。
【关键词】琉球 金石铭文 石碑 文物
琉球王国时代盛行金石铭文制作。所谓金石铭文,就是刻在金属与石头上的文字。金属制作有梵钟、香炉,石制品有石碑、墓碑。迄今,据冲绳县教育委员会调查,大约有337份保存下来。时间跨度从尚巴志六年(1427)至明治二十八年(1896)。铭文题刻包括石碑、墓碑、陶制佛龛瓮、梵字碑、砖瓦上的题刻、铃铛上的铭文、钟上的铭文等等。铭文内容丰富,涉及琉球王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同时也包括中琉关系、闽人三十六姓移民、儒学传播等等。通过这批金石铭文探究,可以使我们对琉球王国历史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瞭解与把握。
有关琉球王国时期金石铭文的相关研究,中国学界目前还未涉及。日本方面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村井章介《解读碑文中的古琉球》与矢野美沙子《古琉球时期假名碑文的相关考察》。前者主要通过对石碑题刻内容进行解读,进而瞭解琉球王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及对外交流情况。后者则主要比较研究假名铭文的特征以及与汉字铭文的比较。此外,冲绳县教育厅文化课出版资料集《金石文——历史资料调查报告书Ⅴ》,冲绳县立博物馆出版资料集《镌刻的历史——冲绳石碑与拓本》,对300余份资料进行了梳理,对该课题研究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国王颂德碑
琉球尚真王(在位1477-1526),统治琉球五十年之久,其主政时期正值琉球历史上的黄金时期,琉球利用明朝海禁,大力拓展其对外贸易,创造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尚真国王的历史功绩也通过《官松岭记碑》、《国王颂德碑》两方石碑得以铭记,立碑者均为円觉寺僧人。
《官松岭记碑》立于“大明弘治十年(1497)竜集丁巳南吕吉日”,碑中记载“国君尚真王命诸官僚俾载植稚松数千株,号曰官松岭”,立碑目的“记王家峻德盛于万世,为令后人知,书于石刻之”。立碑人“円觉住山釈氏种桂叟”。
《国王颂德碑》立于“大明嘉靖元年(1522)壬午十二月吉日”,碑中赞美尚真国王,“大琉球国王尚真王夙乘干位,荣膺甚昌,开功业于邦畿,施仁恕于士庶,舜禹之智不相渝矣”。碑中还倡导广大民众以国君为榜样,“富而不骄,积而能施,踞天蹐地。臣尊君,子孝亲,弟随兄,敬老爱幼”,立碑人为“住山円觉仙岩叟”。
二、中琉关系
洪武五年(1372),明王朝与琉球建立藩属关系,两国交往密切,双方在册封、朝贡、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均有频繁交往及互动,尤其是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大大促进了琉球社会的进步及文化繁荣。琉中关系成为琉球王国时代最重要的对外关系,这一切都在金石铭文中得到体现。
《安国山树华木之记》是冲绳目前保存最古老的石碑,立碑时间宣德二年(1427)岁次丁未八月。碑中记载琉球国相怀机奉命朝贡中国,“观中国礼乐文物之盛,揽名山大山之庄”,归国后即在首里城旁修筑龙潭,并建人工假山——安国山。立碑“不忘上德国不朽以垂亲也”。此后,明清册封使在琉球期间,常受琉球国王邀请,泛舟龙潭,并举办宴会。徐葆光在《中山传信録》中记载:“龙潭,在王宫之北,圆觉寺西。长不半里,宽数十亩……重阳宴,为龙舟戏”。
《首里鱼池碑文》是有关中琉关系的另一块重要石碑,但现今石碑已经佚失。该碑立于“大清康熙十七年(1678)戊午十一月十一日”,碑文由时任“大中大夫兼领长史司蔡铎谨撰”。碑文记载道:“此沼池历来年久,鏧开之肇迨今无有其记”,“景致万端,不可胜言”,“册封荣时相遵旧典,必至重阳宴设绮于池边天使,二客一主交举瑍觞共咏览”。碑文再现琉球国王与册封使在池边共享重阳宴的场景。碑文最后还记载了修建该鱼池的参与人员及修池费用。官员有国相大里王子朝亮、三法司伊野波亲方盛纪等等,足见琉球对该鱼池修建之重视。此外,所花费用也有详细记载。“沼池修功自二月十五日至八月三十日,日数一百七十二日全功完,且石工二千二百九十五名,土民夫役四万四千三百四十六名。”
三、儒学教育
闽人三十六姓移居后,由于久米村人对琉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琉球国王对久米村人非常优待,包括授以免租土地,支给俸米,赋予任官特权,长期享有教育特权,其子弟或作为官生进入中国国子监学习,或作为勤学生留学福州,学习儒学思想及各种手工技艺。
《蔡氏大宗墓碑》碑文记载崇祯六年(1633)琉球国王赐蔡氏九世紫金大夫蔡坚墓坟一座,“坟地长三十五间横”,“地御风水松林,其坟也坐向向西,地理尤美”。蔡坚,久米村人士,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琉球三司官郑迵曾向尚宁王推荐蔡坚任总理唐荣司。天启二年(1622),蔡坚与王舅毛凤仪一同前往琉球,请求册封尚丰为琉球王。天启十一年(1631),时任紫金大夫的蔡坚从中国携回孔子像,在久米村士族家中轮流祭拜,极大促进儒学思想在琉球的传播。
此后,程顺则之父程泰祚于康熙十年(1671)经尚质王批准,与久米村总役金正华等在久米村建立孔庙。康熙十一年(1672)择定建庙地点于泉崎桥头。当年七月开工,两人受命督修工程。康熙十三年(1674),孔庙落成,极大促进了儒家思想在琉球的传播。《中山孔子庙碑记》记载了这一历史重要事件。该碑建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岁次丙申十二月,由紫金大夫程顺则撰文。石碑分正反两面,正面介绍琉球久米村孔庙的建立过程,背面记载从康熙十年(1671)金正春议立孔庙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孔子庙的建立以及历次维修,包括历次维修主要官员的姓名,碑文载道,“以上官员皆有功”,其“姓氏与庙垂无穷”。
另一块石碑《琉球新建儒学碑记》,记载了康熙五十七年(1718)程顺则奏请尚敬王,要求设立“明伦堂”,以孔庙东西两庑为校舍,招收王府及久米村子弟施教,聘请对儒家学说研究有造诣的专家及留学国子监归来之官生担任讲解师及训诂师。明伦堂由此成为琉球最早的国立学校及传播儒学思想的教育中心。《琉球新建儒学碑记》由“钦命册封琉球国王副使、赐正一品翰林院编修加二级徐葆光撰并书”。
四、琉球的道教文化
闽人三十六姓在移居久米村时,也带来了自己的宗教文化,幷且对琉球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琉球国创建天尊庙天妃宫龙王殿关帝祠总记》碑就是历史见证。该碑建于雍正九年(1731)岁次辛亥孟夏,由官生都通事郑谦撰文。碑文开篇即指出“国家之隆衰悉听于神灵,如天后、天尊、龙王、关圣”。碑文追溯了闽人三十六姓将诸神灵从中国奉往琉球的历程。“昔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球阳者奉使朝贡,自京师塑天尊神像归,请命创建其庙于邑北。二十二岁在甲辰又鼎建天后宫于村南,其规模如中华之制,嗣后于宣德正统之间重建上天后宫于营中,惟因二宫称上下别之。其宫前有龙王堂是五方龙神之殿也,原在那霸津口仲三城,为海风吹坏不堪修葺,故崇祯初年仪移于兹云,又于天后宫之右楹奉关帝圣像。康熙二十二年(1683)癸亥,册封正使汪公副使林公捐俸五十金塑像”。除册封使汪楫、林麟焻捐金塑像外,康熙五十四年(1715)乙未十月门内石神像建立,左千里眼右顺风耳皆为紫金大夫程顺则捐助。
《琉球国创建天尊庙天妃宫龙王殿关帝祠总记》碑是福建妈祖信仰以及天尊、龙王、关帝诸信仰传播琉球的重要见证。天妃信仰在琉球的传播,当起源于明初“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的移居琉球。《球阳》曾记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昔闽人移居中山者创建(天妃)庙祠,为同祈福”。自此天妃妈祖成为了琉球人最为崇信的航海保护神。
据清康熙二年(1663)册封琉球使张学礼所撰的《中山纪略》记载,当时在琉球的天妃宫主要有:
琉球天妃宫有二:一在那霸,曰:下天妃宫——天使馆之东,门南向。前广数十亩,有方沼池。宫门前,石神二。入门甬道,至神堂三十步许。堂内有崇祯六年册使杜三策、杨抡“慈航普渡”匾,顺治六年招抚司谢必振“普济万灵” 匾,康熙二年(癸卯)册使张学礼、王核“普济群生” 匾。大门上书“灵应普济神词”则万历三十四年册使夏子阳、王士祯所立也。两旁皆民房,国中案牍,多储于此。
上天妃宫,在久米村……宫在曲巷中,门南向,神堂东向,门旁亦有石神二。进门,上甬道。左右宽数亩,缭垣周环。正为天妃神堂,右一楹为关帝神堂,左为僧寮。阶下,钟一所。大门左有神堂,上飨供龙神。
上天妃宫为久米村人所建,下天妃宫则由琉球王府下令所建的。可惜两庙均毁于第二次大战之战火。
干隆二十一年(1756),册封使全魁、周煌在册封途中幸免于难,册封舟漂到姑米山。后在姑米山建天后宫,以酬神恩。周煌在其《琉球国志略》记载:“天妃宫……一在姑米山,系新建。兹役触礁,神灯示见;且姑米为全琉门户,封、贡海道往来标准:臣煌谨同臣魁公启国王代建新宫,崇报灵迹。中山王尚穆,现在遴员卜地鸠工。”另外,琉球古籍《卷阳》对此亦有记载:“封舟在姑米山破坏之时,通船幸赖菩萨灵佑,得以活命,吾欲于彼处建天后宫,以酬求生之德,望国王亦舍银共建神宫等因。二册使既达之于王,又以工费银一百二十四两及匾字、对联二副送之;其副使内司九人亦送助银三十七两二钱。于已卯年建天后宫于姑米山,而起神像购之于闽,是年十二月初一安奉其宫”。这是琉球王国时代第三座官方修建天妃宫,幷且是全魁、周煌册封使团捐资修建,神像亦购于福建。这也是迄今遗留下的唯一天妃宫,1962年、1976年曾得到两次修缮,被列为冲绳文物保护单位。
琉球的朝贡与接贡活动是琉球王国重要的官方外交、贸易活动。朝贡、接贡使团对妈祖的崇祀说明妈祖信仰东传琉球后已成为琉球官方的祭祀活动。据琉球学者程顺则编撰的琉球航海书籍《指南广义》记载:“天妃圣母为江海之福星……我国建祠崇祀天妃,历有年所矣。凡遇诞辰,并诸节序;及进贡接贡,请神登舟,往返安位,各有祭。祭必用祝文”。这说明琉球崇祀妈祖由来已久,幷且在妈祖诞辰日、各节日、出海迎送之时都必须行祭祀之礼。此外,《指南广义》还对朝贡、接贡活动中祭祀妈祖活动中所用祝文格式及使用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和说明。
据《唐荣旧记全集》“天尊堂”条记载,“天尊堂,建于唐荣西门外,乃与南门能齐其向,亦系唐荣风水而属唐荣久矣。” 这里所说的唐荣,即指来自福建的闽人三十六姓在琉球居住地,旧称唐营、唐荣,后称久米村。可见,天尊信仰的传入,也和福建移民有很大关系。
清代多位册封使在他们的册封使録中,都记载了琉球的道教信仰。康熙二年(1663)册封使张学礼所撰《中山纪略》中有如下记载:
那霸之东北三里,有三清殿,殿前二松,大树围高二十余丈,枝叶茂盛,势若飞舞,三清殿东有天妃庙。
康熙二十二年(1683)册封使汪辑的《使琉球杂録》,其卷二也记载了天尊庙。云:
天尊庙,祀雷声普化天尊,去波上不远,国无道士。奉香火者亦僧也。相传,永乐中,贡使自京师塑像以归。有祷必应。崇祯末年,中国多故,贡使久阻不还,王尚质特命新之,祈通渡唐之船,冀遂懋迁之愿。语见上栋文中。旧録,纪此地为三清殿,殿中无三清像,国人亦无此称。
在此,汪辑提到天尊庙里祭祀的本尊是雷声普化天尊,是永乐年间贡使从北京带回琉球的塑像,该塑像有求必应,十分灵验。崇祯末年,琉球尚质王特命修葺,以求到的中国船只往返平安。幷且,汪辑还谈到此时三清殿已改为天尊庙。
琉球王府派遣到中国的朝贡使团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为了确保海上航行安全,他们除了供奉妈祖外,也供祭天尊、龙王。《唐荣旧记全集》记载:
贡船自开洋之日至七日,于天妃二庙,自大夫至若秀才,烧香,诵天妃经,拜毕,于天尊、龙王二庙,烧香拜祷焉。自其次日至贡船归国,每日,大夫以下,若秀才及乡官士,更番拜祷于四庙。
天尊庙的天尊掌管雷神,具有司雨功能。每遇乾旱,久米村的华人和琉球官员会向天尊求雨。《唐荣旧记全集》记载:
祷雨之事,于天尊、龙王二庙,大夫乙员,都通事二员,黄冠通事二员,通事乙员,秀才乙员,每庙七人,烧香。诵太上王玉枢宝经、太上洞渊说请雨龙王三品经,紫巾官奉命主祷,时供御花、酒、洗米、灯油、香、茶、桔子、甘蔗饼、烧饼、烧纸、斗帐、旗等物。久米村,那霸官士,皆从拜焉。时遇大旱,或二夜三日,或六夜七日,每庙七人,诵经如前。法司官奉命主祷,时供御花、酒、洗米、灯油、香、茶、桔子、甘蔗饼、烧饼、烧纸、斗帐、旗及米觔等物,且初祷之日,请奉緑衣龙王一位,必用久米村爬龙船。
关帝是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被神格化后的神袛。北宋的徽宗皇帝赐关羽为“崇宁至道真君”,此后,元明清历代帝王都为其封号。明代关羽与岳飞同祀于武庙。清代关帝庙作为武庙,与文庙孔庙齐名。因为历代王朝的崇信,关帝已成为民间笃信的战神、财神。至于关帝信仰何时传入琉球,现在已难以考证。册封使周煌《琉球国志略》卷十五收録了程顺则书写的“琉球国创建关帝庙记”,亦有记载,可以相互印证。记载如下:
兹琉球国,已建孔子庙,而独于帝欠其祀典。岂帝之声名,止洋溢于夏而不能远播与海外欤。予谓不然,岁癸亥,为今上御极之二十有二年,册封正使翰林院检讨汪公楫,副使内阁中书舍人林公麟焻,知吾国有欲为帝立庙意,乃捐俸五十金,以为之倡。我王喜,为立像祀之。从此俎豆馨香,帝之灵爽,实式凭焉。
由上述史料可知,康熙二十二年(1683),因为册封使汪楫、林麟焻的建议与资助,琉球最终在康熙三十年(1691))建立关帝庙。幷且,关帝的塑像亦来自中国。有关关帝的祭日与供品,据《唐荣旧记全集》记载,祭日是阴历生日5月13日,显神日阴历6月23日、阴历8月15日(单刀会)。祭祀关帝的供品与祭祀天尊、天妃的供品相同,“皆例供祭品”,即“三味”,特指山珍、海味、农作物。一般是鸡、猪头、鱼、海带、甘蔗、糕点、豆腐。
五、水利与桥梁建设
琉球历来对农业生产和水利兴修极为重视。羽地大川是琉球的重要河道,流经谷仓地带羽地田圃,但此地河水经常泛滥。雍正十三年(1735),该地洪水再次成灾,三司官蔡温奉命治水。他朝出夕归,兴修水利,百姓大安,从此河水不再泛滥。为此,琉球国特立“改决羽地川碑记”,国王亲至浦添驿迎接其归来,并“赐御笔感谢之状一张,金织锦带一条”。
《改决羽地川碑记》首先赞颂儒家的治国之道:“盖以国家之事千态万般其端无穷而其大要唯在于务本而已,故曰凡事皆须务本,夫民者国家之本而安其心者即政法之本也,然则为民防患与利者乃君相本分之要务也”。碑文记载百姓不堪洪水之苦,“每值大雨横流泛溢屡坏田亩而庶民不堪修葺之役”。为此,蔡温依据科学方法兴修水利,并架桥四座,不仅解决了洪水泛滥之忧,而且便利了百姓往来。碑中载道,蔡温“朝出夕归,悉从治水之法,改决其川以致顺流重修田亩而正经界,且构桥四座便民得往来之便”。立碑时间为“皇清干隆九年(1744)岁在甲子仲春榖旦”,碑文由副通事郑文龙撰稿。
另一块与兴修农田水利相关石碑为《与座村引泉溉田碑记》,立碑时间为干隆九年(1744),撰稿者为琉球都通事阮大鼎。
琉球王国时代建造了大批桥梁,因而留下了大量造桥纪念石碑。以《重修天女桥碑记》为例。由于年久失修,“桥将倾崩”,琉球国王“特命紫金官向杰、察侍纪官毛景文等”,重修该桥。“自干隆九年(1744)四月初二日起工,只见庶民子来争先恐后而至,本年六月二十七日告成”,“奉宪令记之于永垂不朽”。该石碑于干隆九年甲子仲冬榖立,撰稿人为正议大夫蔡培叔,题刻人为汉字典主都通事金武枢。《重修天女桥碑记》在介绍石碑修建过程的同时,亦提供许多相关信息。碑文后半部提及参与修桥之官员有“法司官向和声伊江亲方朝乡、蔡温具志头亲方文若、向汝楫识名亲方朝荣、督工奉行向杰沢纸亲方朝卫”等官员共计13人。修桥费用包括“石细工三千二百三十四人五分二厘,工钱一万一千四百九十二贯,日用夫二千二百三十四人零三厘钱四千四百六十八贯零六十文,间切夫二千七百三十七人三分二厘,工钱二千七百三十七贯三百二十文,修桥官役之柴米钱一千六百廿五贯二百九十八文。”甚至立碑题刻工及修碑费用也有详尽记载,“镌碑工比嘉尔也、金城尔也、岛袋尔屋,石细工九拾壱人七分八厘,日用夫九十八人四分六厘,修碑需钱统计九百拾壱贯七百八拾六文”。
结 语
琉球王国时代保留迄今的337件金石铭文向我们展示了琉球15-19世纪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乃至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丰富画卷,对我们深入瞭解和把握琉球王国历史和文化,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些金石铭文充分体现了琉球王国时期中国文化对琉球的深刻影响。絶大多数铭文都用汉字撰刻,基本使用中国年号。碑文引章据典,行文流畅,显现撰稿者有很高的古汉语水准,作者大多为琉球官生或久米村人。此外,金石铭文制作方法多样,除石碑为主外,还有墓碑、灯笼、刻画石、石棺、陶制佛龛瓮、梵字碑、砖瓦题刻、钟上铭文,甚至还包括佛堂、神社前铃铛上的铭文、木版题刻等等,凸显琉球王国时代金石铭文制作形式丰富多彩。
附表 琉球王国时期金石铭文一览表(第一部分)
略
琉球王国时期金石铭文一览表(第二部分)
以下金石铭文撰文时间不详
略
《琉球王国时期的金石铭文一览表》资料来源:
该表格参照冲绳县教育委员会《金石文——历史资料调查报告书Ⅴ》编制。
“乡”表示《昭和十一年七月四日开馆乡士博物馆资料目録》(冲绳县教育会附设博物馆编);“图”表示《昭和四年三月乡土志料目録》(冲绳县立冲绳图书馆编);“球”表示《球阳》;“碑”表示《琉球国碑文记》;“北”表示《北谷村志》;“拓”表示战争前的拓本(照片);“台”表示台湾大学所藏拓本目録;“由”表示《琉球国由来记》;“旧”表示《琉球国旧记》;“程”表示《程家家谱》;“伊”表示《伊平屋岛旧记集》;“坪”表示坪井良平着《日本古钟铭集成》。
琉球王国の金石文について
頼正维 李郭俊浩
【要旨】琉球王国时代には金石文の制作が盛んで、现在约345件の金石文が発见されている。これらの金石文は琉球王国时代にわたって、琉球国王の功绩に対する赞美、中琉关系、久米村人の贡献、琉球の水利と桥の建设、琉球人の墓石、宗教思想、儒学教育、琉球と西洋の交流などに关连している。金石文の解読と研究を通じて、琉球王国の政治、経済、文化、社会及び対外交流をより総合的かつ深く理解、把握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キーワード】琉球 金石文 石碑 文物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