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第九届中华文化论坛马上就要落下帷幕了。今天,围遶“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化复兴”主题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华文化与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和“两岸艺术交流”3个分议题,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的150余位学者和文化界人士进行了认真而充分的讨论。上午,论坛组委会邀请了王蒙先生、冯明珠女士和王在希先生3位重量级嘉宾作主题演讲,分享了他们对中华文化和两岸关系的独到见解和心得,让与会者受益匪浅,可以说这是一场十分难得和宝贵的学术文化盛宴。下午,3个分会场展开热烈讨论,气氛十分活跃,新观点新论述精彩纷呈,双方互动激昂澎湃,可以说超额取得了预期效果。在此,我代表北京大学,向出席本届论坛的各位来宾表示衷心感谢!向对本届论坛进行报导的各媒体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向亲临大会的王蒙部长、蔡武部长、龙明彪会长、景文春司令、王在希主任、张景安部长、纪斌书记、吕世明常委、董志勇副校长等大陆领导,向郁慕明主席、冯明珠院长、史育女院长等台湾嘉宾,拨冗出席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感谢!向热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本届论坛的国台办、文旅部、教育部、全国台联等部门表示衷心感谢!
时隔3年多,中华文化论坛终于恢复全线下、集中在实体会场举办,会场内外洋溢着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正如大家期待的那样,本届论坛在前八届论坛基础上,又往前迈了一大步,主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主题鲜明,紧扣时代脉搏。本届论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的一次重要研讨活动。我们深深感到,总书记文化思想和对台总体方略的结合,将开辟对台工作的新境界,创新做台湾民众工作的思路和机制。中华文化论坛就是这种结合的承载平台、交流平台和创新平台。我们也深深感到,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性问题不断加剧的复杂形势下,大陆方面旗帜鲜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奏响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东方之声。本届论坛认真思辨中国式现代化同中华文化复兴的关系,深入探究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充分研讨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特别是两岸文化融合发展,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更有实践上的现实针对性,对于凝聚两岸四地智慧力量,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龢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参会积极,讨论充分,成果丰硕。本届论坛在3年以来首次以线下形式举行,两岸和香港学者对此欢欣鼓舞,兴奋之情体现在回执、提交论文等各个具体环节。在实体会场,大家面对面,对话更直接生动,讨论更充分热烈,情感更加交融。如刚才所说,今天上午,两岸3位大咖发表主旨演讲,独到和创新观点让大家受益匪浅,下午各分组讨论气氛活跃、洞见深刻。既有学者从较为宏大的角度,纵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探索如何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有专家从某一新闻事件、某个历史文件、某种艺术形式说开去,以小见大、以微知着,深入剖析其影响、趋势、启迪等,寻找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可以说,本届论坛的研讨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研讨质量是高水平的。本届论坛会前收到论文近90篇,艺术家分组提交论文是历届最多的一次,共有22篇论文。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本届论坛的成果。
三是筹备工作艰辛,组委会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组织工作井然有序。由于客观原因,论坛得到的经费支持十分有限,实事求是地讲比去年还少,筹备工作遇到较大困难。因北大校内场地活动安排紧张,中华文化论坛开办八年来第一次走出北大、在校外举行,也给筹备工作带来一些不便。但组委会克服这样那样的困难,抠实抠细每个环节,确保了论坛如期举办,而且,尽最大努力做到准备工作充分、接待服务周到、后勤保障有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论坛的成功举办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当然,由于经费紧张,稻香湖景酒店房源有限,主楼正在装修,只有90余房间,150余人参会,确实在住房方面有所不便。另外,酒店离北京城里较远,路途不便。因此,要特别感谢各位与会者的积极参与和包涵。
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中华儿女,如何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塑造文化,使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化复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值得持续深入探讨。希望大家回去以后,对本届论坛上捕捉到的思想火花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挖掘,力争结出更多、更大的果实来。
北京大学也将继续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推动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和中华文化复兴作出贡献,持续努力办好、办实中华文化论坛。请大家在论坛结束后继续保持对北京大学、对中华文化论坛的关注和支持,待到明年枫叶红,我们再相聚!
最后,祝贺本届论坛圆满成功!
祝愿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