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选择
清朝17、18世纪出现的《红楼梦》,是封建旧中国的哀歌与挽歌,但还可以在重重矛盾危难中维持一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陷入深重的国家、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危机。中国仁人志士、中国人民,历经困惑痛苦,选择了师夷长技、以夷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变法维新、君主立宪、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废除帝制的艰苦探索与英勇斗争,最终选择的是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现代化,即通过人民革命、阶级斗争、改天换地、救国救民,实现中华民族发展振兴的伟大理想,实现中国式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二、现代性的歧义与中国的现代化决心
第三世界的现代化,曾经是、必然是一个复杂与艰难的过程,西方的主流思潮,指望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西方化。而左翼思潮、民族主义、工联主义、反殖民主义思潮,曾经对发达国家的现代性提出许多质疑和批评:其中最突出的是对于发展与现代化的抨击,认为现代化导致全球化、西方化,引发发展中国家的认同危机,会使第三世界国家丧失身份和传统,会成全略显柔性的压迫和剥削的新殖民主义。
而对于中国要现代化与参与共享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全球化,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是义无反顾的,是认可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已经创造了全新的历史。这表明瞭在走向发展与现代化的道路的时候,中国的态度是坚决与勇敢的,是善于学习和创造,善于汲取拿来,同时能够消化与结合本国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优良传统、保持清醒与智慧。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够面对与应对克服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发展中国家的认同危机、带来的社会矛盾、贫富差距、众声喧哗、政治不稳定,带来的一定程度的西方化浪潮。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能够在急剧发展的同时,保持稳定,保持传统,同时实现本国文化与社会运作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三、中华文明的特性总结与前景
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华文明五个方面的突出特性宣示,是需要特别重视与意味深长的。它是对中华传统的总结与概论,同时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式现代文化预设、文化战略与文化引领,是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时又是泛漫混沌)的中华文化的现代性优化理解与把握。五方面的特性,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渊源与驱动力所在,是中国式现代文明、现代文化的清醒站位与定性。
顺便说一下,中华文明与文化传统的载体,包括各种文化遗址、废墟、建筑、文物、典籍是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宝藏。但同时,甚至于我要说,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文化载体是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同胞、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实践,我们的至今活在中华十五亿同胞包括港澳台与侨胞的灵魂里、选择里、生活方式与习俗,各种集体有意识与无意识里的鲜活的传统性与传统的鲜活性。诸如重德、忠义、勤俭、艰苦奋斗、耐心常性、重视家庭、厚道、劝学、中庸、和谐的观念,颠扑不破地表现于我们的生活实践中。我们珍视我们的博物馆藏品,但我们强调的传统文化主要不是博物藏品,而是活的传统、传统的活力。
连续性表现了中华文明的韧性、实践性、有效性与自我修复、调整、抗逆、因应能力。
中华文明的创造性与包容性,是它不断更新与发展进步的活力,迸发力、开拓性与延伸力。我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我们善于学习,能够接受、消化、发展、调节、使用人类的一切先进文化成果。二十世纪,西方政要布热津斯基、基辛格、撒切尔夫人独独看好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是偶然的。
而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吾道一以贯之,天下定于一,天得一以清的儒道名言,表现了中华文明传统的整体性与凝聚力、整合力。可以说这是中华传统数千年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几千年多灾多难、历久弥新、延续发展的看家本领。
统一性还体现于中华文明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圣王合一、得民心与得天下的合一;自然存在、价值、终极关怀、神性信仰的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天地人道自然五者的合一,也是无与有、变与不变、化与反(返)的结合与统一。
统一性表现为天性、人性、民心、教化、文化、天道、世道的统一,表现为修、齐、治、平即道德自律与家国治理的合一,表现为儒释道的三教合一,天爵与人爵的合一,还有多与一、即一切与一的统一。
这里,最重要的是中国的道,或曰天道思想。
道是中国的概念高端——概念神,甚至可以说是有神论与无神论的中庸协调模式试验,心与物,即主观与客观,直至心——主观与物——客观的大而化之的思维整合尝试。
黑格尔对儒家的不理解与伏尔泰的高度评价。黑格尔是专家学者,而孔子是挽狂澜于既倒的圣人。中华文明的实践性、经世致用性,与马克思的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造世界的说法是一种新的统一性。
现代化、全球化的必然性、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切体悟与关切,对于现代化的道路、模式的多样性与自主性的理解,共性与自性的统一,合作共赢的提倡,面对世界变局的担当与合理认知,是中国式现代化原则的宣示,是可能的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的贡献。
和平性是一个现代人类文明的主题与原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一种文化立国——权力的合道性(合理性、合礼性、合民性)理论。中国国家观念的文化内涵十分重要。
四、中国文化的终极概念:道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端是修齐治平,经世致用的实践性,另一端则是道,天道的无所不有、无所不在、终极眷注、终极价值、终极功能。
道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无所不包的观念,道是自然与社会的“六和之内”加“六和之外”的存在的高度总结与抽象化,是世界的起源与归宿,是终极性神性概念,是“玄而又玄,众妙之门”(老子),是“朝闻道,夕死可也”(孔子)。是定义权威、评价权威的法则和基本规律。封建社会的权威,仍然要受到道的评估,受到无道昏乱与奉天承运、有道大治的区别定性。
合道性,是中国的一种政治理想主义。是文化对于权力的价值引领。
老子的政治理想是: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而人间诸事的具体操作,中国儒家传统提倡的是君子之道与中庸之道。君子之道就是文明之道,礼义之道。中是准确,庸是正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做事正常准确,小人做事哄闹添乱。
中庸之道更是追求和谐、平衡、共存、最大公约数的一种文明,是一种用协商、互补、互动、对话,求同存异,求同化异,实现文化民主的追求。文化上的异议与异动,很难通过少数服从多数、弱势服从强势的对决路径解决。
希望世界更理解中华文明的思路与特色,希望中华文明更自信也更智慧地对待世界的麻烦,汲取发展世界的文化成果,回应目前世界上不止一处的对于人类文明的威胁与挑战,出现惠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五、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下世界
有人用文化冲突命名当今世界的危机,从阿富汗、也门等地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性与本土性的冲突有多么危险。同时,我们更感同身受的是霸权主义与世界秩序的公正性与正义性的矛盾。还有大量历史遗留下来的安全、领土、财富开发上的问题。问题是严重的,撕裂与对抗是危险与痛苦的。
中国的仁义道德,中国的中庸之道。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创造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弘扬与现代化,进退得当,有可能是人类与中国文明史的新的契机,新的可能性,也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的丰富、充实与发展。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