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各民族要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他希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一、民族团结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世界上絶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成为民族国家发展的推动力量。历史上,各民族在和平与战争年代的交往中,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的价值追求不断增多。实现民族和睦,是国家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石。由于民族、宗教、历史和现实等因素,在一些多民族国家,国内存在着复杂的民族矛盾、民族问题。一旦民族政策失误,会直接导致民族间隔阂的加深,少数民族同主体民族间的矛盾会不断积聚、升级。当遇到国内外政治环境变动时,民族矛盾就可能迅速爆发,少数民族甚至产生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的思想和行动,从而导致国家的分裂。20世纪后期苏联东欧国家在此方面有着深刻的经验教训。
列宁在十月革命政权建立后,发布过一系列关于民族问题的宣言、文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列宁民族理论的核心,就是强调民族平等,在此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团结。列宁对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民族问题提出纲领性的思想理论,而“民族平等”是列宁民族理论的精髓。列宁去世后,苏联政府实施的民族政策与列宁的民族理论逐渐发生偏离,客观上助长了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少数民族的情感和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民族积怨不断加深,与国家政权的离心倾向加剧。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苏联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苏联走向分裂。虽然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是没有在民族平等原则下处理好民族问题,是加速政权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解决好民族问题事关重大,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家主权安全。民族团结,“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实现民族团结与民族和睦,是维护国家发展与稳定的重要保障。我们党在新中国建立后,对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紧密结合本国国情,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龢民族政策,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使各族人民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在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上,我们党积累了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
早在建国初期,刘少奇于1950年6月在为中央人民政府组成的民族访问团题词时,强调“过去汉族的统治阶级是压迫国内各少数民族的,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1954年5月他在主持宪法起草委员会会议时提出,“我们每一个有关少数民族的法律都是保护少数民族的,例如选举法也是这样。如果有一个法律不充分保护少数民族,这个法律就行不通的。”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也讲道,“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我们的政策是比较稳当的,是比较得到少数民族赞成的。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不是重点。”
在我国根据国内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宪法规定少数民族有自治地方和自治机关,是保护了少数民族,不规定,他们就要吃亏……不是要侵犯少数民族,而是限制侵犯少数民族。”各民族区域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权利主张得到充分尊重,各民族获得平等的政治权利。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党扎根于中国的土地,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和贡献。邓小平曾在会见外国来访者时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们完全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而且在具体政策上更多地照顾少数民族利益。”从根本上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龢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召开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出重大决策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总结了我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思想导向、政策举措与核心要义,形成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归纳起来重点包括了以下几方面:
民族工作的战略任务。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这里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布局党的民族工作,促进全国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民族工作的思想导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思想导向上,特别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庭的认同感。在确保各民族平等、共同当家作主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大团结。
民族工作的政策举措。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工作中,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同时,推进国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实现各族人民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民族工作的核心要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是国家最根本的利益、核心利益;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这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够取得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与必要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凝聚人心、繁荣和发展各民族事业。坚持党的领导成为我国推进民族工作向前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民族工作领域,新时代党的治国方略得到了集中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夯实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习近平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就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什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源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的民族认同,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心理归属,反映出一种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得以发展、稳定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实现各民族团结、富有凝聚力的思想根基。党中央在十八大以后,始终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幷且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这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更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复合型民族,呈现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建有凝聚力的民族关系,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各种挑战和风险因素不断增多,如何有效应对各种安全威胁,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是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国家的归属感,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更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扺御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的思想渗透,才能维护好国家根本利益,也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
习近平在谈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候,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其重要性。他在2021年在青海考察时说,“各民族就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分子。”他还用根深叶茂说明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总书记用了“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寓意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各民族命运与共的深刻道理。在我国民族工作中,既要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也要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扎扎实实地开展细致的工作。首先,要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统一领导,这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力保障。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其次,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造就一支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这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再次,必须注重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断改善和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由此提升各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感。最后,广泛开展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教育,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归属感,从而构筑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相互交融的共同体意识,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各项工作都要做到实处,要有形、有感、有效,由此推动国内各民族团结进步,建设新时代中华民族富有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