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类社会固有的精神家园,它随人类社会产生而出现,随人类社会发展而繁荣,不仅积淀了深厚的人类文明成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识,而且它以其独特形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铸就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今天,我们走进新时代,面对人类社会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唯有坚持文化自信,坚持文化的守正创新,筑牢中华文化根基,才能在波诡云谲的国际风浪中处变不惊,在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砥砺前行,“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大变革,赋予中华文化巨大使命与担当。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信息化社会转型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显着标志。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始于文艺复兴之后:17世纪是其现代社会结构的起源阶段;18世纪完成了现代化进程在西欧的扩散和西方核心地域社会的现代转型;19世纪开始全球化展开,在经济自由主义风行的背景下完成了现代化拓展。“总起来看,西方的现代化是内生的,是自我冲突和演化的结果”,而“中国的现代化是外力推动与内部突破相结合的结果,是一条独特而坎坷的道路。”鸦片战争至今,中国现代化道路经历了180余年,由救国图存到民族解放,由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向体系完整的工业国蜕变,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信息强国跃进。这是一条历久弥坚、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道路。
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中国大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之时,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被称作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917年至1919年,孙中山着下《建国方略》,对中国现代化问题作出系统论述。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把中华民族至关前途命运的历史重任扛在肩上,玉汝于成,一步步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擘画在中华大地。
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强国,在一个十四多亿的人口大国建成现代化,这是已经发生并继续推进的历史大事件;这是已被历史证明了的并将被继续正明的客观事实!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前无古人和世世代代的!它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力也是巨大而深刻的!推动这一历史巨变的是人,一群由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力量的伟大的中国人民。因此,先进思想一旦为人民所掌握,就将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其中最深厚的基础便是文华,是那个时代能够影响社会的先进思想理念——中华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变革赋予了中华文化新的使命担当,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其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这是一个时代大课题,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是被丰富实践经验证明了的正确选择。其二,正确处理和把握文化的推陈出新和中西文化关系问题,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促进文化的新繁荣。其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推进先进思想理念在中华文化沃土中生根开花结果。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告诉我们,社会大变革时代,也是思想的活跃期、激变期,也是文化的大发展期。“百家争鸣”发生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演变的大变革期,它不仅引发了思想观念的激变,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呈现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繁荣景象。以崇尚科学民主、反对封建传统为标志“新文化运动”和其后发生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五四运动”,是发生在中国20世纪初的全新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深刻的思想激变,不仅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还为中国新思想的涌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样,发生在1979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新时代的中华文化必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以更坚定的自信自强为中国社会带来新的巨大影响力。
2.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文化底藴。
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文化为底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认知动力和逻辑力量。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和重要特征。中华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能够给予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从文化理念出发,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而不是西方式的以“资本为中心”发展观,能够汇聚起全民族的巨大力量。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下一家”的文化,谋求“天下大同”。《礼记·礼运·大同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意指大道笃行、人人为公、和乐融融的理想世界。共同富裕道路,为多数人谋福祉,这是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最根本标志。
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中华传统文化是“德性优先”的文化,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理想人格塑造。《大学》将道德修养视为内圣外王的起点,“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其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理思想的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要走出一条与西方以掠夺和破坏自然为代价的截然相反的道路。
其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持中贵和”的文化。《中庸》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和”就是和合。其中,“和”指和谐、和睦、和平,“合”指合作、融合。自古以来,“和合”思想存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治理国家,期盼“政通人和”;国际交流,遵循“和平共处”。
3.文化自信自强汇聚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精神力量。
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自信自强,首先体现在中华文化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上的能动作用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能够提升人的素质,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让人有根有魂有勇气有能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主人翁。
推进文化的自信自强,就是要赓续好、传承好、发扬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化传统优势,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始终把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优势特征把握好、发挥好,使中国式现代化真正立足于中国特色,植根于深厚中华文化沃土。
推进文化的自信自强,也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灿烂文化,不仅直接给中国式现代化以物化的强大力量,也给现代化事业中的人们以内生的精神滋养。人有了强大精神力量,就能够迸发出巨大的勇气和担当。
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优秀品质,铸就了中华文明包容并蓄内生动力。坚持文化的自信自强,不仅要守正固本,永续中华文化根脉,还要充分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使中华文化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坚持守正创新,以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滋润中国式现代化的神州沃土,就要在增强认知、坚守定力上下功夫,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做好中华文化自信自强这篇大文章。
1.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开启文化自强的新时代。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已经开启。任务越繁重,斗争越艰巨,越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唯有中华优秀文化的磅礴伟力,能够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智慧活力和强大精神力量。
以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强,开创新时代人类文明新境界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包含着对文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积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生根发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以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新氛围、注入新动能。推动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问题深入研究,对不同时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对当代的影响作用给予新的审视和梳理,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促进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活力,推动新时代中华文化大发展。
以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根基、守住底线。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巩固社会主义思想阵地,筑牢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
2.“以人为本”立根铸魂,汇聚精神文明建设新成果。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为公民的一项终身教育落实好,从小抓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每一步。在个人层面,牢固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正确人生价值准则;在社会层面,切实把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正确价值取向;在国家层面,不断铸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正确价值目标与价值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新时代立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根本所在。
从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际出发,应着力从以下方面发挥好中华文化的育人铸魂作用:
一是正“三观”,把好人生的总开关。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人、影响人、武装人。
二是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爱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艰险而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中华文明中的强大爱国主义精神,它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三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以民为本、勤俭廉政、仁爱孝悌、敬业乐群、诚实守信,这些反映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都是我们新时代建设和谐社会不可多得的精神佳品。“勤俭廉政”不仅警告为权者不要贪污受贿,而且还在告诫他们“要以最公正的管理来谋求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仍待完善的当下,“信守诺言”“言而有信”等道德规范就显得格外重要。“仁爱孝悌”是儒家传统理念,在处理社会家庭人与人关系方面都有积极教化意义。
四是深化对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精神的宣传。“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血脉中最强的文化基因。实现“中国梦”离不开“自强不息”这股拼搏精神。
五是大力弘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宝贵精神财富。弘扬斗争精神,强化斗争意识,增强斗争本领,体现瞭高度的文化清醒和自觉。
3.以人民的大众文化新发展,迎接中华文化新繁荣。
近年来,在技术进步、青年主力军、产业化和多样文化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大众文化藉助手机互联网加AI智能新技术新手段新形式呈方兴未艾发展势头,它以其独特优势日益深入地走进人们生活,成为社会文化最大热点。这些新情况新趋势,不仅对文化领域工作提出新的任务要求,也为新时代的文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现实告诉我们,我国日益兴起的大众文化,与西方定义的城市大众文化是有质的区别的。它是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相融合的产物,是与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发展、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发展的产物。不光是城里,包括广大农村在内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当代这一新型大众文化生活中来,这本就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新生态。应以积极的态度,满腔热情地引领和参与到这一大众文化中来。
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理念,以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创新开启新时代人民大众文化新热潮,促进新时代文化繁荣,既是不可忽视的难得机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文化工作融入大众文化之中去,促进专业的文化主渠道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助力、紧密协同、相向发展,应是客观的正确选择。
作者系全国台联研究室原主任。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