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笔墨精神的传承与文化认同

  岭南画派为我国众多绘画流派的一个分支,崛起于20世纪初的岭南地区,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主要绘画理念是立足传统、中西融汇,风格是色彩与笔墨并重、雅俗共赏。自20世纪70年代欧豪年等岭南画派艺术家将此风格传入台湾后,对台湾美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岭南画派在台湾传播发展的审美基础与时代特征,继而探讨中国画笔墨传承背后的艺术精神与文化认同,反思当下台湾美术发展现状,树立正确的艺术史观与审美观。

  一、岭南画派的笔墨精神

  岭南画派提倡“艺术革命”与“艺术创新”,高剑父在《我的现代绘画观》中提出了新旧国画的差别,旧国画之好处,系注重笔墨与气韵,所谓“骨法用笔”“气韵生动”。……可是新国画因保留以上的古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因素,而加以补充着现代的科学方法,如“投影”“透视”“光阴法”“远近法”“空气层”,而成为一种健全的、合理的新国画。岭南画派肯定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与气韵,再融合西画的透视和光影等技法,是用“折衷”之法进行中国画创新。岭南画派重视写生、面向生活,笔墨大胆奔放,用笔常以出锋和没骨之法,也有撞水撞色等技法,意境酣畅、色彩热烈,不泥古而自出新意。如高剑父

  《秋鹰图》树干增加了光影,同时不失笔墨韵味。

  二、岭南画派传入台湾的审美基础

  清朝,水墨画由福建地区传入台湾,奠定了台湾绘画发展的基础。自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后,直到1894年甲午海战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为止,清朝共对台湾持续两百多年的有效统治。期间台湾划归福建省管理,设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台湾县(今台南市)、凤山县(今高雄左营)、诸罗县(今嘉义市),后又陆续新增。当时台湾人民主要以汉人和原住民幷存为主,为了增强统治及人民实际生活发展需要,在盛清时期大量吸引闽地人民前往台湾开垦拓荒,使台湾岛迎来人口的急速暴涨和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漳泉两地闽南文化的输入,闽南文化主要以中原文化加上传统闽地特有习俗,历经千百年融合而成,闽地美术风格也在其间慢慢成形。承继自以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等闽南文化为主的台湾移民社会,自然受到闽地绘画风格(即“闽习”)的影响。“闽习”又称“闽派”,重视狂放的笔墨以及随兴的偶发,在缜密的全局思考中,不脱飞扬跳脱的意笔草草,代表书画家有谢管樵、林朝英、吕世宜、林觉、庄敬夫等,这种笔墨审美是明清台湾书画界的主流审美之一。

  日据时期的台湾,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受到排挤,日本人解读的西方绘画理念对闽派美术风格有相当大的冲击,使得原本的闽习美术风格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这个现象直到台湾光复后才得以缓解。在日据时代的美术教育下,台湾从闽习的重视笔墨和狂野风格,延伸到学习重视色彩的胶彩画和印象主义油画等注重色光、西方透视等画面元素的表现方式。也有艺术家主要关注社会群体,形成爱乡爱民爱土的特质,创作出许多具有社会写实性格的作品。抗日胜利台湾光复后,在现实关怀氛围下,无论是国画、水彩、版画等都十分盛行社会写实的创作,直到228事件爆发后,文人与艺术家无人敢再创作具有社会批判等倾向的作品,社会写实主义就在台湾昙花一现的消失。五六十年代,台湾兴起正统国画论争,光复后台湾的美术展览沿用日据时期的组织架构,成立台湾省美术展览会,简称“省展”,与之前成立的“台阳美展”并称当时台湾两大美术作品展览,其后因比赛项目里面日本的胶彩画是否能算入国画专业而产生长达数年的激烈论战,至1960年,“省展”将国画分为一部、二部,一部以传统中国画为主,二部以胶彩画为主,再次确立了中国画的正统。

  光复后,张大千、溥心畲及黄君璧,称“渡海三家”,先后自四川、北京、广东赴台,他们绘画中藴含的文人画精神与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影响了台湾近代美术的发展,以渡海画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国画笔墨韵味成为岛内具有指标性的美术审美依据。

  综上,自清代发展至二十世纪中叶的台湾水墨画坛,整体面貌融合了传统闽派笔墨、东洋胶彩画法、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光复后“渡海三家”等绘画技法,还有继承传统、重视写生、现代转型、文化复兴等等多元绘画理念的影响,与岭南画派的艺术主张有许多共性,构成了岭南画派在台湾传播与发展的审美基础。

  三、岭南画派传入台湾的时代背景

  自50年代中期以后至6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传入台湾,成立五月画会、东方画会等艺术团体,这些具有革新精神的艺术家们“结合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玄虚,进行纯然心象的抽象表现”,促进了这一时期台湾抽象水墨的兴起。60年代末至70年代,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台湾文化反省运动诞生,艺术家们开始反思与排斥西方绘画的影响,重新思考水墨画中传统笔墨的意义,宣扬传统文化与传统精神。“1970年代,台湾美术重新省视本土的意义,文化传承的关系”。

  正是在这一时期,在符合大众审美、时代需求与官方支持等背景下,1970年,岭南画派画家欧豪年受张其昀邀请赴台从事美术教育,他将岭南美术传入台湾,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台湾的传承,“岭南画派坚持发扬优秀的传统精神,重视与诗的契合,书法的融入,进而结合哲学思维提升画境。”欧豪年在几十年的从教经历中,培养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台湾水墨画家,如林进忠、林锦涛、杨颚西等艺术工作者,其特色不在于画面上的行事风格,所谓传承,指的是岭南画派追求的艺术精神,并推广中国书画艺术,岭南画派的继承者们,以传承笔墨精神为主要薪传法则。另外岭南画派绘画风格中的“造境”“大写意”“重染色”等特质在当时艺术界,无论是市场还是学界都甚为流行。

  四、当代台湾水墨画发展的困境

  90年代后随着乡土意识的兴起,以描绘台湾乡土精神为主的艺术风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传统笔墨再一次被有心人士推为刻板守旧的中国画。陈明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台湾进入一个资讯庞杂、含混多元的后工业时代。……,既有秩序遭到挑战,艺术权威被各种新势力消解,传统水墨受到批评和压制,……”

  身为炎黄子孙的台湾人,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和审美情趣自然而然地流淌在每个人的血脉里。对于台湾民众而言,闽地文化就是自己的文化根源,从文艺、建筑、宗教、商贸、习俗等等皆可看出闽地文化的特征,而对祖国的向往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台湾岛内民众自古以来的认知,台湾自光复后亦大力倡导中华文化在台湾的复兴。但自从近年台湾分裂势力抬头,各种分裂主义思想如同破闸的猛兽一般,恣意地在台湾岛内横行,更对闽南乃至于祖国文化是台湾岛内文化根源之历史定论加以曲解,编造谬论。不论是在学界或艺术市场,去中国化的声音也无孔不入,使得岭南画派以及传统水墨画的笔墨精神难以为继。在利润下降的情况下,无论是投资者或是收藏家将财力物力投入于此的意愿大为降低,年轻学子学习中国水墨画的意愿降低造成人才断层。究其原因主要除了画派本身的局限性外,政治上的干预风向也造成相当严重的阻碍。

  祖国大陆数十年来不断的在传统中创新,实现水墨画传统形态向现代的转型,当代水墨蓬勃发展,大放异彩。水墨画在台湾要么非常传统刻板,要么流于表面形式上的“当代化”,失去活力,欠缺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水墨,算不算水墨画还有待商榷。

  五、结语

  台湾自古以来是祖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与祖国人民是一衣带水、血脉相连。台湾文化习俗主要来自福建的闽南地区,数百年来的人口移民开垦,使台湾成为闽南文化的一个延伸。台湾近百年来水墨画变革,都与笔墨传承和文化认同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从清代的闽画入台,到日据时期水墨画式微,从光复后重振笔墨精神,再到当下台湾水墨画的发展困境,台湾水墨画的发展演变始终伴随着民族精神的延续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因此本文以70年代岭南画派传入台湾为例,论证这一既有传统笔墨又有创新精神的中国画流派在台湾传播发展的原因与契机,它符合台湾社会的审美追求,顺应时代需求,传承笔墨精神,具有现实情怀。而当代台湾水墨画要走出困境,需要立足中华文化根源,传承中国画笔墨精神,提高中华文化认同感。

  作者系福建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台籍副主任。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