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上海的淮海路上,道路两旁的梧桐树,历经百年依旧盎然,树与树间虽然相隔,但其根是连结在一起;台湾与大陆,一水之隔,但其习俗信仰完全相同,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根,连系着两地的民族情感。
央视的“海峡两岸”节目偏向政治讨论;两岸缺乏的是真实有趣的访谈综艺,以人文风情为基底,幷且加入影视及体育综合时事,像杭州亚运开幕时台北队出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高呼“欢迎回家”。官方高度重视来自宝岛的体育选手,通过节目让台青感受祖国的繁荣发展、关爱台湾。
一、台湾的风俗民情源于大陆
台湾早期汉人移垦社会,常面临水土不服、传染病流行等威胁;民间一般相信疫病天行,因此成神传说、道经记载中与行瘟解瘟有关的王爷信仰,成为平民的心灵慰借,在送瘟船习俗、办理王醮的起源地大陆,“文革”期间大量庙宇、文物严重毁损,相关民俗祭仪也被视为迷信而停办。改革开放后,福建泉州同安、厦门、漳州海澄等地区庙宇与文化工作者陆续透过典籍耙梳、耆老访谈,甚至跨海观摩、互访等,恢复各项送王船习俗的祭典仪式,近年大陆官方也非常重视送王船的习俗,希望透过祭典扩散观光、文化与经济的对外影响力。送王船已经列入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然而,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迎请代天巡狩文化、送王船习俗礼仪与文化脉络的地方,其实在台湾。
两岸人民信关公,拜妈姐,宗庙喜庆祈福做醮,敲锣打鼓南音北管,历史相当久远,保有许多唐宋音乐特色。南音亦是南管又称作“弦管”,弦管音乐一直保留在福建闽南地区,尤以泉州为重心,并传播至东南亚及台湾等地,在台湾称为“南管”闽南话称南音,东南亚则有称南乐,常见乐器包含琵琶、双钟、三弦、二弦、洞箫、四块、叫锣、拍板。北管音乐的纯粹演奏,亦在民间的迎神、建醮、婚礼、丧葬、寿庆等活动中担任着欢愉助兴或烘衬气氛;其中的琵琶、三弦、二弦这些弦乐来自西域传到中国发扬光大,大陆称之民乐,随着影音科技的发达,电音的崛起,近期刀郎的歌曲大量地混合这些元素成为流行,为年轻人所喜好。
国民政府退居来台,将八大菜系~川菜、湘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徽菜和鲁菜融入了在地文化,在物资缺乏的年代,眷村妈妈应用巧思烧出美味佳肴。傅培梅从1962年起台视开播不久,就主持烹饪节目,长达39年。这位来自中国大陆东北的外省妈妈,开始教台湾妈妈做菜,族群融合进入了生活层面,那个年代看着食谱学做菜形成了流行,幷且因为市集有地方小吃像蚵仔煎起源于潮州蚝煎,蚵仔面线与厦门面线糊虽用料不同都是几代人的记忆;庙会庆典的捏面人、糖葫芦等等皆源于大陆,发展成具有台湾特色的饮食文化。
两岸自从通商通婚,许多陆配在台创业,例如金稻子东北家常菜餐厅,老板娘来自东北吉林省,嫁来台湾二十多年,在这有许多老乡怀念家乡的口味,因此开了这家餐馆成为老乡们的聚集地,每到华灯初上,高朋满座,夹杂着台湾口音与东北腔调,热闹非凡;现今的台湾岛内,来自大陆各省的地方特色餐厅越来越多,聚集的是人情、是温暖,两岸呀,两岸始终就是一家人。
二、两岸青年的认知思维
台湾与大陆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困扰的年轻学子。“九二共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但由于108课纲简化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历史,着重在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的文化,幷且刻意地去中国化。
台湾的社会存在着安于现状,大部分人觉得历史存留下来的问题,与他们无关,极少数激进派,存在的“台独”思想,误导了台湾年轻人对大陆官方的观感。
(一)台湾青年对大陆的思维
媒体主管意识形态,在民进党执政下,媒体几乎被迫报导大陆官方对台不友好,导致台湾青年对大陆有所恐惧,大部分人已经忘了先祖来自大陆,但又值得探讨的是台青喜欢刷抖音、看陆剧、听陆歌,影频时代他们喜欢新鲜有趣的时事,尤其以影剧及体育。
据台湾联合报民调,台湾民众对大陆官方不好感高达六成以上,但对大陆民众却存在极好感,所以要改变台青的思维,应该以台青喜欢看影剧着手,今年海峡论坛海峡影视季追光重点项目电视剧“扳手阿发”,讲述真人真事台湾青年在1996年到大陆创业脱贫的故事,剧中的小台商阿发,家里贫穷受到政府扶持的真实案例,说明官方长期以来是支持台胞,从以前的台资企业投资优惠两免三半、三通一平、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及环节税等,而三十年来享受这些福利政策的台商已经成为大企业甚至大集团,鸿海就是典型的例子,便宜的土地盖了制造工厂,廉价的劳工血汗式的管理,获得庞大商业利益,美其名创造就业机会,增进地方繁荣,但最终呢?
大多数台资企业在官方的扶持下而壮大,自1993年起到2022年止,依台湾海关署数字逐年统计,三十年来台湾对大陆含香港出超总和共1兆6642亿美元,这是扎扎实实从大陆净赚的天文数字。这些是目前台湾青年所不知道的事实,因为媒体没有报导,政论节目政治名嘴拿钱办事积极地对緑色政府说好话,而丑化了大陆,导致的年轻朋友产生的错误认知,这个情况极为严重,平心而论目前为止大陆并没有对不起台湾!
(二)大陆青年对台湾的观感
1987年邓小平改革开放,台湾老兵回乡,也带进第一波台商西进,据传那个年代,土地极低的价格,而不是现在需要“招拍挂”,往往领导一句话,开緑色通道特事特办,把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充分地服务台胞,三十几年过去了,大陆经济也起来了,经济强是台资撑起的吗?答案并非,我们看到的是大陆的民企,阿里、华为、腾讯等等,民企的崛起导致台企没竞争力,这个问题根本的原因来自这些台企墨守成规不懂转型,许多台企不懂得检讨,只会怪竞争对手仿冒产品,台湾以前是一个农业社会这些工业技术,不也是来自欧美日在台设厂时所学到的吗!
九零年代内陆城市的农民工来到沿海城市打工,辛苦工作了二十年,他们眼中的台湾人,是对待劳工刻薄,对小姐大方,很多的台商包二奶,种种他们都看在眼里;前几年还有直销商诈骗了许多老百姓,还有台湾的犯罪分子,在大陆设水房洗钱,许多黑道分子偷渡后依然作奸犯科,导致大陆民众现在是瞧不起台胞,絶大多数人认为大陆给他们机遇,靠着政策让利赚钱而不懂反馈;但也不是全盘皆是,也有许多好台商,成为大陆姑爷本本分分做生意。
试想大陆民众对台湾为什么在网上喊着打打打,而北京以最大的耐心,守护着台湾,两岸本是一家人,追求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台湾人应该要觉醒,大陆并没对不起台湾!
三、以访谈综艺唤起历史记忆
1987年“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访谈节目,在台开播后带动的老兵回乡,台商西进,然时过三十多年,两岸此起彼落,到底大陆如何照顾台胞,倡议以“树远根连”为节目名称,借访谈综艺唤起历史的记忆,由九零年代来大陆创业的台胞作为与谈人,重回旧地,寻找人文之旅。通过描述当地的建筑、街道和人文风情,观众将更深入地瞭解地方的变迁和两岸交流所带来的影响。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呼应着两岸人民的情感纽带和血脉相连的关系。
(一)寻恩之旅介绍今昔
借由与谈人寻恩之旅介绍当地城市,也由访谈台商让其生产的产品增加能见度,这个效果将会有更多的台资企业愿意现身说法。
访谈综艺带领观众探索地方的建筑风貌。许多城市拥有历史悠久的建筑,其中包括宏伟的古老寺庙、传统的木造建筑以及现代化的摩天大楼。这些建筑展现了文化底藴和现代化发展的融合,彰显了两岸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街道是城市的脉络,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引领观众穿越街道,感受街头巷尾的热闹和生活氛围。观众将看到传统市集的繁华景象,街头艺人的表演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这些街道上的人们展现了两岸人民的活力和创意,并透露出他们对于文化传承的热爱。
而最为感动的是人文风情,呼应着两岸人民的情感纽带和血脉相连的关系。包括当地的传统节庆、文学艺术表演和饮食文化。这些丰富多元的人文风情凸显了两地的共通性和交流的重要性。
(二)忆当年台资企业优惠政策
在访谈台商过程中,还原当时设厂时遇到种种的困难,如何解决,政府如何提供必要的协助,正是体现当时的惠台政策。
深入瞭解大陆对台商的支持和惠台政策的实际效果。透过采访成功的台商,观众将瞭解他们在大陆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成功经验。
同时,邀请经济学家或商业分析师对大陆对台商的政策进行解读,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这些政策对台商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在节目中,展示大陆为台商提供的发展舞台以及两岸间的合作机会,进一步增强两岸一家亲的共同情感基础和发展前景。
(三)二代台青谈两代人故事
由于政经流转三十年,有许多在大陆成长的台湾后裔,这辈年轻一代的观点和体验,较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甫于今年六月海峡论坛台青李伟国来大陆发展七年,获得北京海淀青年五四奬章、四川首位台籍劳动模范、成都青年武士奬章集体负责人等荣誉。而李伟国的经历也只是众多在大陆打拼的台湾青年的缩影。在主旨论坛的台青分享环节中,李伟国呼吁“在台湾的青年朋友赶紧来”,当你越过海峡才知道世界有多大。移动互联网、电商直播、航天等大陆的每一个巨大转变都发生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再是旁观者,我们是亲历者。除了李伟国,其他台青也分享了各自的故事;郭屹凡分享他登陆“创业七年,一杯咖啡拎两岸”;自媒体作家郭雪筠讲述她作为“北漂”十年的台北女孩看大陆;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代表赖赖、强森、大头介绍了由两岸青年共同打造的“城内村”乡村振兴模式。在郭雪筠看来,两岸年轻人之间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双向”和“真实”,我们能真的坐下来看见对方的优缺点,我们能对等交流。
四、结语
台湾的风俗民情源于大陆,融入了台湾这片土地,而南岛语族原住民文化近几年来也受到大陆的重视,近期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鼓励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两岸青年的认知思维略有不同,唯有以“树远根连”访谈综艺节目唤起历史的记忆;两岸婚姻有四十万对家庭,早年台商与大陆新娘结连理,近年不少大陆企业家娶台湾姑娘,不乏许多艺人,述说两岸情缘。大陆与台湾就像相隔两棵树,看似遥远,其实根是连在一起,树远根连。
作者系财团法人国学文化基金会董事长。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