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是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发展。融合模式不同,发展的成效不同。近年党和政府大力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取得积极成果,但也面临不少障碍和挑战,需创新思维,积极应变,可适当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内部融合经验,包括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经验,不断筑牢统一的社会基础。
一、两岸融合模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不同融合模式的成效不同。在社会人文领域,融合发展强调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或不同社会制度人群之间经由密切交流互动,最终达至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状态。融合发展一般是经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制度性或自发性的交流,经过一定的时间,发展到一定深度,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融合发展问题可以存在于一国的移民群体与本地群体之间,也可以存在于一国之内不同宗教信仰人群之间,还可以存在于一国之内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甚至存在于不同国家间建立的区域联盟之中。
在一个主权国家内部,融合常常被用来描述移民问题,尤其是涉及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移民问题。两岸的融合发展固然与移民问题无关,但涉及不同制度、不同理念的融合,可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移民融合模式中找到一定借鉴。
(一)三种融合模式
同化模式。同化模式在公共领域主张同一的文化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外来者需要完全认同和接受。政府致力于在公共领域打造共同的文化价值观,避免多元主义,将其他的文化或宗教活动限制在私人领域。同化模式一般基于强势文化基因,政府会利用法律等手段强化外来者对主流文化价值的认同。
社区模式(多元共存)。社区模式主张各自为政式的多元共存,政府期冀“井水不犯河水”式的相处方式,如划出一定区域,给予移民或不同信仰人群居住,只要不触犯国家法律,扰乱社会治安,政府一般不会过问。社区模式被认为会强化外来文化的自我封闭性,弱化本地社会结构,阻碍社会整合。
熔炉模式。熔炉模式是一种互相影响后的“重塑”,政府希望达到一种互相借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努力调和不同文化与宗教可能带来的矛盾与冲突。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曾被视为“大熔炉”的典型。一代又一代的移民带来挑战,也给予美国“重塑美国”的机遇。然而,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美国已不是“民族大熔炉”,而似乎变成了“民族博物馆”,也有人干脆称美国为“色拉碗”。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以“织锦”(tapestry)来比喻美国的文化特性,在对多元主义积极肯定的同时,也强调了以个性化的丝线编织出一个“期望中的形象”,而不是像“色拉碗”中的各色食材那样“过于独立”。
(二)两岸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祖国统一
台湾问题因内战形成,是政治军事问题,需要以政治或军事手段解决;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民族感情问题,需要以情动人来强化互动。同为中华民族一分子,不存在上述融合模式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但存在突破现实政治困境,以何种方式进行融合、以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福建宸鸿科技(平潭)有限公司时,谈到“两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没有任何理由不携手发展、融合发展。”这是国家领导人首次公开提出两岸“融合发展”的概念。此后,习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提到两岸(经济)融合发展,2019年1月2日,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到“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2019年10月,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202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就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提出二十一条具体意见,着力打造“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
大陆希望融合发展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流。为此,积极主动进行制度设计,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些政策举措,在两岸政治关系较缓和时,会极大促进两岸的交流合作,然而,在两岸政治关系较为紧张时,效果会打上折扣,甚至会遭到“台独”分裂势力的抹黑,给两岸交流蒙上阴影。融合发展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两岸同向而行,同向发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两岸融合与“织锦”有共通之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绘制好的锦缎蓝图,两岸融合的进程或有波折,但终极目标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共赴民族的复兴。
二、推动两岸融合进程
两岸融合进程始于两岸实务部门务实解决两岸民众通邮、通商、通航的过程,这是一个经济先行的过程。经济交往带来人员流动,人员流动涉及便利生活举措,便利生活带来更多瞭解和理解,情感距离的拉近、“两岸一家亲”使得家里的事情由家里人商量着来解决成为可能。在两岸融合问题上,大陆采取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策略。
(一)经济先行
大陆讲融合发展,首先是指经济的融合发展,由经济往来至人员交流、再至社会其他领域的交往互动。因此,经济交往是融合发展的基础。
1992年初,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视察南方幷发表重要谈话,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明确回答了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计划和市场、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解决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南方谈话”之后的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涉台部分提出:我们将继续促进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推动两岸人民的往来和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大力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共同振兴民族经济。
此后,推动两岸“三通”,促进经济交流成为一段时期内大陆对台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每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台部分为例,窥斑见豹,可以看到中央政府致力推动实现两岸直接“三通”的决心。199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称“我们将继续促进两岸人员往来,推动各项交流与合作,争取早日实现直接‘三通’”,2002到2008年间,所有政府工作报告均有提到促进或推动两岸实现直接“三通”。2008年底,随着双向通航的实现,两岸人民盼望已久的通商、通邮、通航“三通”目标终于达成。
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两岸经济文化社会交流提速,进入大交流、大合作的时期。大陆对于台湾,一开始就怀着经济让利心态。2010年,两岸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据台湾海关部门公布的数据,ECFA自201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台湾对大陆出口获得减免关税约93.87亿美元;大陆对台湾出口获得减免关税约为9.81亿美元。两岸相比,台湾所享有的减税规模是大陆的9倍多。根据WTO的有关规定和惯例,ECFA的完整协议应在10年内完成。故在2020年协议满十年时,两岸出现会不会停掉ECFA的声音;如今13年过去了,ECFA虽未被叫停,但两岸也没有进行后续谈判。对于协议的终止,ECFA的第十六条有如下规定:一、一方终止本协议应以书面通知另一方。双方应在终止通知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开始协商。如协商未能达成一致,则本协议自通知一方发出终止通知之日起第一百八十日终止。二、本协议终止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就因本协议终止而产生的问题展开协商。ECFA的未来命运就像两岸经济交流的缩影,未来是走向宽阔大路还是崎岖小路,不仅取决于大陆,还取决于台湾,毕竟,两岸的经济交流是双方的事情。
(二)同等待遇
经济交流带动人员往来。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来大陆的台湾同胞越来越多。同等待遇问题,即台湾同胞在大陆一些领域与大陆同胞享有相同权利的问题开始浮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同等的待遇”,“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
大陆方面随即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强化同等待遇,助力台企台胞。如2018年2月国台办、发改委先后发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31条”),2019年11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26条”),2020年5月疫情期间,公布助力台企“11条”,2021年3月,公布《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农林22条”)等。台胞台企较多的省市也行动起来,如2019年1月,福建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若干措施》,共八个部分93条。其中第七部分提出了10条关于“致力先行先试,打造对台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的具体举措。2019年5月,福建出台《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施意见》,既“着眼大局大势”,又“注重落实落细”,着力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上先行先试。2019年6月,海峡论坛新闻发布会公布《厦门市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若干措施》,2020年3月,厦门开通台湾健保“一站式”代办报销服务。2021年1月,福建省台办公布了首批225条同等待遇清单,进一步方便台胞台企系统瞭解和掌握福建惠及台胞的政策措施,清单涵盖了经济、社会、文教、便利化等领域,涉及文创旅游、用地需求、行业准入、医疗卫生、衣食住行、就业创业、文教交流等方面。
此外,中央政府还强化两岸融合的顶层设计。如国务院在2018年宣布实施《台港澳居民居住证》。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纲要》的规划期为2021至2035年,包括6条主轴、7条走廊、8条通道。台湾台北市也被规划在内,其所在的支线路径为阜阳经黄山、福建福州至台湾台北。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发布,提到要推进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平潭综合实验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等两岸合作平台建设;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快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
同等待遇的背后暗含“身份认同”。实践中,同等待遇不仅涉及台胞,还涉及港澳同胞。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涉港澳部分也同样提出“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并首次提出“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后续的政策制定中,有的仅涉及台胞,有的则台港澳都涉及。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下,台港澳政策的制定有分有合,反映“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
三、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两岸融合发展是一个主权之下两种不同社会制度间的融合发展,是两岸尚未进行政治谈判,大陆一方期望以经社带动政治的融合发展,是大陆从民族大局出发,更为积极主动地拓展台湾“单向融入”进程的融合发展。正是因为这些特殊性,使得两岸融合进程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难免遭遇“瓶颈”,需要多方借鉴、创新思维、用心筹谋,以期在继续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主动性基础上,取得进一步发展。
(一)两大挑战掣肘两岸融合发展
近年台海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岛内民进党当局一意孤行,全面贴靠美国,不仅“倚美谋独”,还“联美抗陆”,给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制造不少障碍;美国加大对华遏制力度,全政府施压的情况短时间内难以改变,随着美国进入大选季,中国议题会再次升温,即便在此过程中,中美有管控双边关系的意愿和行动,双方关系在较长时期内都将处于低谷的状态不会改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俄乌冲突导致的国际局势变化,都令有些国家出于各种理由在中美之间采取了双面下注或“西瓜偎大边”策略,台海问题“国际化”势头难以消减。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严峻,使得两岸融合发展也面临一定挑战。
长远看,两大挑战困扰两岸融合发展。一是地方行政管理能力的缺失。即中央政府囿于政治现实,无法对台湾地区有效行使行政管辖权。由于中央政府无法直接在台湾行使行政管理权,也无法依靠台湾行政当局贯彻“一国”理念,进行实际管治。这就使得两岸融合发展是单向的、在大陆地区进行,不是双向的,也可以在台湾地区实现。而大陆实行融合发展的政策完全取决于在大陆台胞、台企等的情况,因为有人流、物流、资金流才谈得上融合。
第二大挑战是意识形态的影响。意识形态因素是两岸融合发展不得不面对的政治现实。虽然说社会制度不同不是“不接受融合发展”的理由,但“台独”势力抗拒的恰恰是融合发展可能给台湾带来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台独”势力操弄民意,利用法律制造“寒蝉效应”等,使得两岸交流受到政治因素干扰、意识形态影响,时有不通、不畅,影响融合发展进程。
(二)创新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202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从制度设计层面推动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保障融合发展成果。在两岸关系遇到困难时,更是需要大胆尝试,不断探索,创新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首先,坚持积极主动地交流。交流促进瞭解,只有不断地交流才能为两岸关系的持续发展找到新路。两岸关系从冰封到解冻的历史充分说明瞭政治有的时候是可以限制交流,但交流的意愿足够强大也可以突破政治的封锁与干扰。几十年来两岸关系取得的丰硕成果来之不易,不能毁在个别“台独”势力手中。在当前形势下,两岸有识之士要继续凝心聚力,巩固扩大两岸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交流,交流的地点当然首选两岸,但也不限于大陆或台湾地区。香港、澳门、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可以成为两岸民众交流互动之地。2023年两岸大学生排除干扰进行互动的案例亦不应成为孤例。
其次,持续提升大陆软实力。软实力自带吸引力。随着大陆经济实力的提升,文化娱乐产品日益丰富,极大延展了两岸民众的“共同语言”。这种吸引力来自同看一部电视剧,同唱一首歌,同追一个偶像明星。要充分利用年轻一代追求新鲜、时尚的特点,不断增加产品投放,从虚拟到实体,构建新一代互通互融的底色。如两岸年轻人中都曾出现过“哈日”“哈韩”的风潮,未来需大力挖掘中华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引领风潮的潜力。融合发展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双向奔赴,共创中华民族复兴的未来。如果双向受限,单向的“虹吸效应”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
再次,借鉴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经验。虽然台湾与港澳的情况千差万别,但在融合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经验或许可以为两岸提供一定借鉴。粤港澳大湾区有着“一二三三四”的特点,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四个核心城市,这是大湾区的优势,也是融合的难点,“国际上没有先例。要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在推进大湾区建设进程中,制度创新、机制体制创新、方式方法创新成为11个城市和不同行业推进发展的利器,对于两岸融合发展而言,要排除政治因素的干扰,更需要各种形式的创新。
最后,融合发展是为了最终解决统一问题,而如果统一问题解决了,那融合发展即便仍遇到问题,也是“低位政治”(lowpolitics)中的问题,可以像粤港澳大湾区一样,开出一条路来。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港澳研究所副所长。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