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两岸文化转译刻不容缓

  所谓文化,包含了人类社会中,一切非自然产生的事务。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BurnetTylor)说过:“文化是一个复合物,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一切创造人类社会成员的能力与习惯”,而文化的累积,就是文明,因而美国政治与文化社会学者杭廷顿(SamuelP.Huntington)曾谓:“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文明史”。

  由此可知,历史书写文明;反之,想瞭解文明(或文化),最快的方式,便是阅读历史。两岸自公元1895年台湾割让给日本之后,到如今的2023年,整整128年中,仅短短2年余同属一个政府,即1945年二战战胜收复台湾后至1947年蒋政权来台统治前的这二年,原有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日本殖民50余年的这段时间遭受严重的摧残。

  日本殖民者借由推行内地延长主义(1919年至1937年),让台湾先在法规、制度上与殖民母国趋向一致,以进一步达到精神及文化方面的同化;其后更是为了因应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全国进入战时体制的需要,改推动皇民化运动(1937年至1945年),通过各种思想宣传与精神动员,致力于消弭台湾居民的祖国观念,灌输大日本臣民思想,成立各种奉公会团体,迫使台湾人民参加,而将运动推向社会的最基层。

  1940年日本殖民政府更公布“台人更改日式姓名办法”,推动废汉姓改日本姓名的运动。为了保留过去汉姓痕迹,台湾百姓仅能想方设法地留下让后代子孙寻根的“线索”,可谓各显神通,有利用郡望或堂号直接创造姓氏者,如赵姓改为“天水”,林姓改为“西河”,王姓改为“太原”;有将原汉姓拆字成日本姓者,如林姓改为“二木”、黄姓改为“共田”等;有利用日文同音者,如蔡姓改为“佐井”(さい);亦有直接在字面上明示者,如张姓改为“张本”、曾姓改为“曾根”;以暗喻象征者也不在少数,如高姓改为“上端”;钱姓改为“穴方”等。

  更改姓名措施一方面凸显殖民者的险恶用心,但另一方面,从台湾百姓各种因应的方式,也可看出,要抹灭传承许久的文化脉络,絶非易如反掌的事。日据时期的台湾百姓,对中国大陆的历史或文化依旧怀有感情。

  特别举一事例作为佐证前述台湾百姓情怀的证明,笔者珍藏几本日据时期公学校的教科书,原书主杨清安先生约莫在昭和18年(1943年)就读公学校高等科(学历程度大约为初级中学),当时公学校所用教材不论地理书、农业书或日本简明史等,一律为日文,但有趣的是,杨清安遗留的书籍中,有一本1945年秋季由台北新青年书局出刊的“三字经”,不论杨清安买三字经的动机是因应日本在该年战败投降因此抓紧时间学习中文,或者是他原本便对中华文化保持兴趣,都可以佐证当时的两岸,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尚未出现太大的隔阂或分歧。

  接替日本人治理台湾的蒋政权,虽然不断以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自居,包含大兴土木地兴建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台湾各角落兴建饶富东方色彩的传统建筑,例如阳明山的中山楼、国父纪念馆等,试图以建筑唤醒台湾百姓对于中华文化的历史情怀,甚至推行在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对台湾百姓的衣食住行提出诸多生活基本要求,以期弘扬礼仪之邦文明,但却因几十年来的戒严管制、威权统治而不得人心,连带的,蒋政权所宣扬的中华传统文化因此殃及池鱼,难以真正地在岛内向下扎根。

  同样以“改名”为例,台湾光复后,蒋政权在1945年12月颁布“台湾省人民回复原有姓名办法”,让前述改姓日本姓的百姓改回汉姓,台湾人再次面临统治者加诸的改变。更改姓名对统治者而言,虽是认同效忠的表示,但对台湾人却造成不少困扰。据研究指出,战后回复原有姓名,手续的繁杂不输战前,而且一不小心,公法上的文件、契约未能一并在时限内回复原有姓名的话,辛辛苦苦购置的产业可能就被视为日产,遭到政府没收。

  这对刚回祖国怀抱的台湾人来说,不啻是一次重大的打击。整个问题也凸显出蒋政权初临台湾时,立于统治者的姿态,不论是法令的制定或是政令的施行,毫不考虑台湾人,更改姓名的土地产权纠纷也就成为国民政府来台接收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纠纷之一,也因此为“文化不认同”埋下深远的怨恨种子。

  加上公元2000年起民进党在台湾地方选举获胜以来,长达23年的时间中,仅仅只有8年为国民党主政,因此民进党进行的一系列“去蒋”,甚至“去中”的政策逐渐有成效。简而言之,台湾当前25岁以下的年轻族群,对中国大陆历史或中华文化的熟知程度,远远不如年纪稍长的一代,甚至因民进党政府刻意进行意识形态重塑的教育工程,及部分媒体有意营造雠视氛围等,年轻一辈对中国大陆历史或中华文化,连好感度都偏向澹薄,期待孰知则当然属于奢望。此为两岸在未来20年要谈融合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同样以学校教科书为例,民进党政府于2019年颁布中小学课程中的历史课纲,实施至今将近4年,屡屡传出如:小学生的“历史感”一路下滑、大学教授惊讶历史系学生不懂“中世纪”、中学生误以为“家眷”指的是“家里养的猪”等过去不曾发生过的笑话。更有教师表示:“新版历史课本连老师都看不懂”“之前的学生可以自行阅读课文,或去找课外书来延伸,但是新课纲之后孩子大多反映课文看不懂,只好去找妈妈以前的旧课本”等令人瞠目结舌的现象。

  依前述2019年中小学历史课纲所编纂的新版历史课本,将中国大陆史并入东亚史,除引发“去中”疑虑外,复因历史课本改以主题式编写取代时间轴,让尚未具备相关知识背景的学童因时序错乱而难以理解,例如为了符合主题式教学的规范,历史课本在叙述完台湾的政治后,才倒回头去看满清时期的经济,这种不管时序的主题研究,未经春夏、妄谈秋冬,无怪乎学生们晕头转向。

  新版历史课本更因刻意删掉重要历史事件,东缺西缺、不断跳接而失去脉络的历史课本,令孩子陷入五里迷雾,学生要读懂教科书只能靠运气,看能不能遇上愿意额外补充的历史老师。在2022年“第一届全球华人历史老师吐槽取暖大会”上,便有教师当场提出质疑:“课纲强调东亚史,而儒家文化是东亚文化圈重要的元素,新课本却不谈孔子、没有篇幅介绍儒家思想文化的内涵。难道是要把这部分外包给国文老师吗?”

  学校教育所使用的课本,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也是引起学习兴趣的启蒙之师,按照皮亚杰(Jean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theory)来说,更是开启历史学习、建构个人历史知识脉络这个诠释循环过程的基石,但当前的现况却因充满意识形态的历史课纲、混乱的编排方式,使学童甫接触便对历史产生排斥感。

  另一方面,在国语一科大量删减文言文占比十数年后,现代学生阅读力普遍偏弱,对历史课本中的用语感到艰涩难解,因此亦不乏学生反映课文看不懂,想自学还得找旧版本来阅读的例子,这同时也是处心积虑“去中”的意识形态作祟,直接产生的恶果。

  对此,2019年课纲课程审议会委员则提出辩驳,认为2019年课纲强调主题式探究学习,希望抛开过往的“通史”概念,走向“专史”,老师把重要环节讲完即可,不用坚持一股脑全部教完,例如要瞭解世界史,不可能坚持从四大文明教到现代,必须很务实地抽出重要主题来上,帮助学生做最大效果的学习云云,这种论调完全将台湾仍有升学考试抛诸脑后,不负责任至极,无怪乎莘莘学子必须自行找课外数据阅读,或去补习班恶补。

  虽然2019年新课纲的设计理念原本就不是以“让学生容易学、考高分”为初衷,背后的逻辑是企图将历史教育从“博古通今”走向“略古详今”,减少古代历史的分量、加强近代史比重与深度,但将数千年中外历史不断地压缩、破碎化,反而造成学生的时间与空间感全部错乱;而专题研究则是硕士班才会出现的课程内容,直接套用在连大学门槛都没踏入的高中以下基本教育课程当中,学生必然不得要领,反而可能揠苗助长,可谓聚九州岛之铁亦难铸此大错。

  迄今,两岸分隔而治七十余年,台湾在历史知识的传递上、文化的自我认同上,都与大陆越渐疏离,其远因及近因业如前述。台湾百姓在对于统治者所期望学习的教材,向来无权过问,也毫无扺抗能力,更因为有升学考试,因此不论对错,都必须囫囵吞枣地记在脑中,久而久之,对两岸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必然产生影响。

  所幸的是,近十数年大陆影视产业蓬勃发展,前述文化隔阂的危机,竟在一系列的影视电影的热播中看到转机。举例来说,不管老版或新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台湾百姓大多耳熟能详;又例如雍正王朝、康熙帝国,乃至于去年完播的大明风华,或即将上映的电影封神榜,在台湾也都引起话题,大家趋之若鹜。

  由影视带动而引起的相关视频、YouTuber或直播讨论,例如对于服饰、盔甲、兵器、制度的研究也逐渐萌芽,都有助于百姓更进一步瞭解中华历史与文化;因为喜好而组建的同好会、脸书社团或社群软件群组等,也承接起对各该影剧相应的历史与文化,更进一步精深瞭解的功能。由影视让百姓产生兴趣,再借由周边的研究引导百姓对中华文化有正确的认识。让那些“课本所不教的事”能够在其他地方得到补足。

  本文因此认为,两岸的文化融合,方法可以很多元而且很活泼的,更重要的,可以绕过当权者的刻意灌输。例如台湾九成以上的手机游戏是从大陆原厂授权引进台湾发行的,幷且以三国、春秋战国或武侠主题为最大宗,假设玩家在某些三国史研究的同好会得到认证,游戏官方便在游戏中给予玩家虚宝、特殊装备或若干奬励。必能很快地激起年轻族群透过打游戏而接触中华文化的热情。此观点絶非天马行空,要知道台湾九成以上的日本战国史爱好者,都是经由玩KOEI社所出的“信长之野望”游戏而产生兴趣进而接触日本战国史的。由此可见影视或游戏产业对于历史及文化传承的影响力与穿透力有多么巨大。

  历史是对于文化的记録与诠释,影视或游戏的操作过程则是对于历史概念的再诠释(reinterpretation),透过影视或游戏的设定,将专业的历史概念转化为生活中可以传承、在情感上愿意传承的共同记忆,本文在此将之定义为“文化转译”。让年轻一代从被动生冷地接受学校教育,变成主动热情地瞭解传统文化,其实并不困难。

  中华文化洋洋数千年,饶富趣味而能引起两岸百姓兴趣的,絶对不会只有三国或春秋战国等少数朝代的故事,值得更用心挖掘、见闻于世;而影视或游戏只是文化转译(reinterpretation)的方式之一,搭配诸如补助台湾年轻族群赴陆走访遗迹,实地考察历史文物,奬励提出研究论文等;同时也鼓励大陆青年广泛从事台湾研究,透彻地瞭解饱经不同政权盘踞但未曾受过尊重的台湾居民在血液中的苦痛。只有互相瞭解,才有可能产生互相尊重,也才有可能产生共识共鸣,甚至共融。两岸之间的文化转译,刻不容缓!

  作者系右府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