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柯文哲现象简介
柯文哲,男,汉族,1959年8月6日出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院,台湾民众党创始人,他曾是台湾大学创伤医学部的主任医师,负责指挥台湾大学外科急救团队,他因为最早在岛内引进了叶克膜技术,造福无数死亡边缘的病人,而受到肯定。他的祖父是“2.28事件”的受害者,他也曾公开自诩“深緑”立场,还曾经担任陈水扁竞选时台大医院后援会的召集人,是资深的“扁友会”成员。
在2014年的柯文哲却以85万的高票当选为台北市市长。柯文哲刚出道的前几年,靠着“超越蓝緑牌”,得到了许多渴望台湾有改变的年轻族群共鸣。2019年,柯文哲筹组“台湾民众党”,台湾民众党号称继承台湾历史上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蒋渭水先生的遗志,柯文哲强调组党的主要目标是进军“立法院”;党的中心思想不是“九二共识”或统“独”,而是“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柯文哲表示,民众党与蒋渭水此前创立的同名党派无关,该党以“民意、专业、价值”来决定政策,以“清廉、廉政、爱民”为行政原则,“使台湾变得更好”。此外,柯文哲还批评民进党是“没有价值的政党”;暗讽国民党“如何把台湾人民的福祉当作‘执政’思考”。2019年8月6日,民众党在台北市台大医院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创党成立大会”,票选通过由柯文哲担任首届党主席。党章第一条确立其党名并述“以台湾为名,以民众为本,实现本党之理念及纲领”。柯文哲表示其政党主要精神在于“唤醒台湾居民的政治觉醒、改变台湾的政治文化”,认为民众党可以在蓝、緑之外,让台湾人民有另一个选择。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2020年1月11日,民众党在台湾第10届“立委”选举中斩获政党票158万余张,得票率逾11%,在“立法院”取得5席,成为“立法院”第三大党,仅次于民进党和国民党。柯文哲表示:“没有人成立政党是要当所谓第三大党,目的就是要成为第一大党、主导台湾政治方向,今天只是起点,会以此为基础往前。”民众党初试就攻下“立法院”5席,风光一时。不过,在2020年8月高雄市长补选中,民众党征召亲民党籍吴益政,最终惨败,得票率约4%,被台湾民众讽为“4%党”。“台湾民意基金会”于2021年10月6日公布政党“感情温度计”民调,受访者对国民党的平均温度为45.1度,对民众党的平均温度为47.28度,略赢国民党2.18度;2021年10月26日公布“政党支持倾向”民调,27%支持民进党,16%支持国民党,18%支持民众党,5%支持“时代力量”,4%支持“台湾基进”,27%为中性选民。民众党支持度首次超越国民党1.4个百分点。
二、柯文哲与民众党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
柯文哲最大的优势,在于他具有所谓“非典型政治人物”的特殊人格气质。所谓“非典型政治人物”没有一个普遍的定义,根据各种现象综合来看,指代采取浮夸、强硬的作风,通过煽动民意的方式获取政权的政治家。柯文哲在台湾往往被认为是这样一种政治家,
柯文哲曾经长期依托于緑营的支持,在2014年的“反服贸”运动中,柯文哲公开支持“太阳花运动”,同时也反对两岸“服贸协定”,从而扩张了自己的影响力。而在2015年的洪仲丘事件中,柯文哲大力支持在野力量对国民党施压,最终赢得台北市长宝座。虽然在位期间政绩存在大量争议,但是奠定了柯文哲继续从事政治的基础。柯文哲本人新闻性很高,被台湾年轻人看作是“有梗的人”。一旦跟柯文哲扯上关系,关注事件的人数就会倍增。同时,这种冲突也让柯文哲的追随者越来越多,根据民调显示,柯文哲在年轻人的支持比率甚至一度高达八成以上。这并非单独的民调,各大电视台以及基金会做出的民调也是如此。虽然民调的准确性有待讨论,但是也能够证明柯文哲在年轻人眼里的支持度。
在柯文哲领导下,台湾民众党重视对年轻人培养,该党倡议“修宪”下修“投票年龄至18岁”,推动16岁即可加入民众党,欲博得年轻人支持、抢下选票市场,这让很多台湾年轻人,会把柯文哲当成一位非典型的政治人物,这种人物行为举止不同于传统政治人物。
柯文哲还利用了台湾民众“超越两党”的心态,获取政治利益,这也是他成为“非典型政治人物”的关键。2016年,针对台北市代烧云林县垃圾的专案,柯文哲爆出“垃圾不分蓝緑”一语,在接受市议员的质询时,他认为垃圾问题攸关公共卫生,无论是民进党还是国民党执政,该处理的事情就该处理,所以“垃圾不分蓝緑”。不论柯文哲从心里认为“垃圾不分蓝緑”是就事论事,还是其本意为暗讽国民党与民进党,该语在很多既不满国民党也不满民进党的台湾选民看来,就是对蓝緑两党政治恶斗、腐败的嘲讽,同时也增加了柯文哲的政治资本,凝结起了强大的政治势力。
2.劣势
柯文哲的政治劣势,首先在组织薄弱。他的台湾民众党被形容为是一个台北的政党,难以深入台湾各地,其“陆战”能力较弱,而“空战”能力较强。所谓“陆战”是指在选举过程中,跟各种地方势力结合的利益交换,所谓“空战”是指利用网络声音进行宣传。柯文哲和他的台湾民众党长期以来同台北市以外的地方派系关系并不亲密,因此,在选战过程中,往往因为地方根基不稳而陷入被动。
在两岸政策方面,柯文哲也有着很大劣势。众所周知,两岸关系对台湾政治的影响很大,柯文哲在两岸政策方面,缺乏成熟的论述,他虽然有一定的民族认同,但是并未鲜明地表示自己是中国人,但是在担任台北市长期间,柯文哲旗帜鲜明地支持“两岸一家亲”,他曾经说“两岸一家亲肯定比两岸一家仇”,两岸同文同种,不要把大陆当做敌人,政治上会有争执,但人民与人民之间不要出现雠视或者憎恨的情况。柯文哲最后强调,他还是主张两岸对话,一家亲比一家仇好。但是另一方面,柯文哲在对待日本殖民的问题上认识不清,曾经有过“殖民越久社会越进步”之类的错误言论。这就导致了在深緑群体中,柯文哲并不受欢迎,但是在民族情结很浓的统派,以及深蓝群体中,柯文哲的根基也不稳。
二、柯文哲现象的政治基础
其实“柯文哲现象”背后折射的是台湾市民对于蓝緑恶斗的厌恶。如今蓝緑恶斗是台湾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台湾经济增长遭遇了瓶颈期,呈现低迷状态,因此很多民众都把矛头指向了财政问题。民众们认为,奬励条例不够优厚,土地和资源人力取之不易等实际政策。但是归根结底这些问题都不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台湾经济发展与否,最大的问题源自台湾政局的不稳,蓝緑恶斗不断,导致支持境外投资者裹足不前,政策实施不到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近些年来台湾岛内公民运动蓬勃发展。
2014年以来,虽然国民党作为执政党的免疫度明显下降,但民进党作为在野党的支持度也并没有明显上升,足可以见,相当部分民众对于来緑政党的真实作为都不满意。尤其是“洪仲丘”案以后,引发了大量的社会运动,排斥政党加入。上述现象反映出民众对于蓝緑恶斗以及传统蓝緑政治人物的厌倦。
柯文哲十分重视媒体营销,他个性直率,没有传统政治人物的身段和技巧,“政治素人”很容易引起民间团体的关注。另一方面,媒体对他的污点进行选择性地遗忘,甚至有的侵略媒体极力把他塑造成“政治素人”来迎合民众的口味。因此,柯文哲的支持率在民间不断攀升。
三、展望
柯文哲现象体现出台湾政治中存在着一股既反对国民党,也反对民进党的民怨,这股民怨反对统一和独立问题,主张着眼于经济增长龢民生问题,支持柯文哲的选民多以中间选民和一部分国民党选民为主,其中年轻人支持柯文哲者比较多,体现出台湾政坛固有的蓝緑两党瓜分选票的格局受到很大冲击。在两岸关系上,柯文哲并没有成熟的两岸政策,这是因为他在政治上并没有彻底认清两岸关系的本质,因此,如果柯文哲上台,其如何处理两岸关系,是有待观察。
柯文哲在政治上迅速崛起,虽由台湾岛内反政党倾向的“公民运动”所催生,但是这种“公民运动”其更多针对的是国民党,因此当柯文哲在政治上试图独立于民进党,就遭到了民进党的打击,但是柯文哲并未就此屈服,而是形成了第三方势力,从而深刻地改变了台湾的政治局面。但是柯文哲具有“卡里斯马”型政治人物的特点,其所创设的政党台湾民众党,存在相当程度的意识形态不明,左右色彩模糊,缺乏吸引民众的具体论述等多种局限,因此柯文哲现象在台湾政坛上究竟能持续多久,尚有待观察。
作者系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讲师。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