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

  世界现代化是从蛮荒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进步的路径和标志。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即以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历史条件和物质技术水平为基础,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要求及能力。因此,每一个时代的现代化都是对前一个时代现代化的扬弃,既汲取其成果和经验,又总结其教训、弥补其不足。中国式现代化适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将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与中国崛起的实践逻辑、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相结合,可望幷且一定会走得更高、更远。

  一、现代化的本质

  综合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演进的历程可以发现,现代化是从物质富足和技术进步开始,逐步延伸到制度、文化的建设,最终走向认识、理念、思想和决策实践的现代化即人的现代化,说到底就是人性的解放——将人的理性、善性、智慧从物欲、感性和恶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在新的世界形势、时代潮流下,在人类认识飞跃提高的基础上,世界现代化日益从工具进步走向价值提升,具有覆盖性、广泛性,是文明形态的升级,标志着文明的进步。

  人类文明有许多种,曾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赓续,共同促进人类繁荣。文明没有高低尊卑之别,但是文明有延续时间长短。人类历史约5,500年,世界公认的文明发源地有5个。汤因比更列举出在时空上大于民族国家的26个文明单位,有16个已经消亡。其根源在于文明有进步和落后之差距。越是物质发达、精神富足、天人和谐的文明,越是具有可持续性。文明持续演进的过程,就是文明形态升级、文明不断迈上新台阶的进步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可望汲取全人类的现代化成就和经验、教训,进而将之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中国崛起的时代精神相结合,贯通古今中外,实现重大超越,从而将人类文明推进到全新的阶段和形态。现代化进程从以外延为重心转向外延+内涵齐头并进,甚至以内涵为重心。

  比照经济发展要素从传统的劳动力、资本、土地转向劳动、资本、资源、技术和如今再加上创新的五合一,现代化的要素则从传统的技术、联通、满足为主转向如今的智能、融通和享受为主。

  二、世界现代化的镜鉴性

  世界社会从农业发展和工业化一路走来,长期聚焦于解决物资短缺问题、手段延展问题,是为了保障人类的生存,故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于这类现象都称“增长”;其后,这种增长的重心转向积极工业化及其成果在农业等产业中的扩大应用,并开始注意防范和消除其副作用,如生化污染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早期现代化、先发国家的现代化主要是物质供给及其手段的进步、迭代、富足,对此还有一个常用的说法就是“工业化”。它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工具理性的发展。比如,蒸汽机和火车的发明、推广,铁轨的宽度沿用的是英国马车的宽度。飞机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升空梦想的阶段性成功。

  但是,这种现代化造成了多方面的重大失衡。价值理性即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在这些阶段均没有成为重要关注点,甚至被忽视。战争的升级和热兵器的使用,是这种工具理性发展在解决人类社会矛盾中的体现,客观上导致了文明的倒退,折射的是价值理性的缺位。其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认知的工具性倾向。由于过度重视功用、轻视价值,导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即为了工具的水平、手段的效用提升造成与初衷相反的结果,如发达国家在衣食足之后及时行乐、骄奢淫逸;更多国家技术更新进步后武器升级换代的军备竞赛,加大战争的风险和武装冲突的破坏性。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逐渐补齐缺位的价值理性,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如克隆科技、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受到普遍限制,AI发展带来的挑战引起广泛关注,太空科技竞争及其规则制定的国际博弈加剧,等等,一些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法律。

  但是,相关的规范和制度建设、道德文化养成、社会秩序管理仍然远远不敷需要,无法有效应对各种社会风险和问题。

  二是发展的路径依赖。现代化初期聚焦于生存条件的改善、解决温饱问题,促进了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手工业、工业的兴起,进而带来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农耕时代进入工业时代。比如,蒸汽机和火车的发明、推广至今已经快三百年,但铁轨宽度始终沿用的是英国马车的轮距(1.435米),这也是现代火箭助推器的宽度(1.4米)。人们戏称“马屁股决定的现代文明”。同理,飞机、火箭和宇宙飞船的相继发明和应用,是人类升空梦想的阶段性成功。受此影响,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过度重视物质产出,且发展长期集中于少数机械技术、农药和化肥生产等领域和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局限于部分地区和国家之内,后来向不发达地区和国家扩展时也是着眼于原料供应和市场保障。

  于是,几乎与现代化同步呈现的是,发达国家对内发展、富足起来后,对外加快了侵略、掠夺的步伐,这种内外发展的失衡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和矛盾日益加深、尖鋭。

  三是补短的目标导向。重视眼前、局部和静态,忽视了长远、全局、动态和理想。首当其冲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增产、物资丰厚、一批人富足起来,但产业领域、地区之间的局部发展与全面发展失衡,水、空气和土壤等环境方面的污染日益严重,劳资关系紧张、富人与穷人的贫富差距扩大,增长挂帅与制度缺位、经济先行与政治社会管理滞后等矛盾逐渐加剧。随着这些问题的外溢,发达国家进步与发展中国家落后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更深层的危机是人的发展与自然的蜕化交互推进,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竭泽而渔地榨取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家园环境,造成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失衡。其根本症结在于人类的功利与理想失衡,通俗地说是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失衡,往高远处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失衡。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性

  中国式现代化正在推进,通过借鉴先发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汲取它们的教训,在继承的同时又在创新,显示出超越性,超越人类群体和组织,超越国家和地区,超越领域、维度甚至时空域。这意味着,世界现代化正在中国实现重大的突破,经历重大的转型升级。这种超越性转型升级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即全员性、全维度、全面性、全域性。

  这种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杠杆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放发展。一是对内部开放,各个领域、地区、社会群体相互联通和共同发展的现代化。二是对外部世界开放,相互学习、借鉴和取长补短。只有开放搞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全维度向着全员性、全面性和全域性不断发展和升级。

  全维度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涉及全社会物质产品生产、精神产品生产的各个方面,需要从历史和现实、主观和客观、个体和整体、静态和动态等各种维度作出决策,向前推进,需要考虑各个维度相关方面的对立统一性。

  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确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如果不对内开放,则这种现代化就无法惠及全体民众和全部区域和领域,就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和整体文明进步;如果不对外开放,则这种现代化的方式、路径和经验就难以传播和惠及他者和全人类,就显现不出来其本来意义。

  和平发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实说白了就是人的现代化,以及与人有关的时空中事务整体实现现代化,关键词是和合。

  现代化的整体性从人作为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行为主体而言就是全员性,需要有现代化的全维度、全面性和全域性作为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历史成就的汲取,对既往教训的镜鉴,对未来的科学规划,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昭示了社会、国家、民族、人民发展的广阔前景。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人类现代化历史成果基础上的新突破,是世界现代化在中国的转型升级,兼具继承性和创新性,对今后的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发展皆具有启示意义。

  第一,世界现代化是人类认识发展、改造世界和修身养性的水平不断提升,其本质是人类创造力的解放和人性的解放,即人从物欲对精神的束缚、感性对理性的束缚、恶性对善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二,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是文明不断丰富、走高的动态过程,因为人的物质需求是有限的而精神需求是无限的,所以精神文明的进步是没有止境的,物质文明也应该是以促进精神文明进步为目标,其中科学技术发展作为物质文明进步的持久动力应该始终坚持价值理性为主导的原则。

  第三,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以国家为主体,因而在实践中突出体现在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治理目标的现代化,其核心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服务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最终有助于促进整体的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天人关系和谐与个体的身心健康。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副主编。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