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个文明和文化都有其特色,而华夏文明开展的中华文化更是源远流长,非常有独特性与多元性,还可以巧妙地彼此融合,中华文化是中国具体的软实力。在传播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借由各种媒体的特质和传播渠道来发扬中华文化,无论是直接宣扬或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文化的意涵与价值
学者彭新良表示:“文化软实力体现在2个面向,分别要对内与对外,这两点必须都做,不能偏废,一是对内是一种凝聚力、感召力与创造力。二是对外是象征了吸引力和竞争力”。因为文化是一个根底,不只要对内巩固深耕,对外也需传播与发挥,让中华文化能深植到中华儿女的心中,并化为中心思想和实际的行动,而对外也因为有文化做基础,国民能展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范,并感染到国外人士,让他们也对中华文化的内涵、哲学思想、外在呈现和精彩风貌所吸引,而这整个过程,就像是让本国民族的文化也融入世界主导的文化结构上去。促成民族的“私有”知识上升为“共有”知识,使中国获得国际社会与他国的积极认同。
LONGMAN英语词典中,文化(culture)是指:“一个特定社会中,人们接受并分享的信仰、生活方式和习惯(Thebeliefs,wayoflife,art,andcustomsthataresharedandacceptedbypeopleinaparticularsociety.)”,可以说明文化不是只有单一种元素,而是多元复合的概念,且能让某一个社会中的人们能接受并受用。
而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它包括了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建筑、服饰和饮食等方面的内容。中华文化强调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与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重视家庭、社会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以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国以自己气度和姿态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桥梁。
学者余英时从人类学者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孔(ClydeKluckhohn)的检讨定义中,发现文化的广泛含义,政治、社会、经济、艺术与民俗等方面,无不涉及,必须“把文化看做成套的行为系统,而文化的核心是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重述了文化的整体性和历史性,余英时认为:“如果基本上接受这一看法,那么所谓中国文化便不可能是和现代生活截然分为两极。现代生活即中国文化在现阶段的具体转变”。这也就是说,文化可以是落实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例如:中华美食文化展现了“舌尖上的中国”的美味,让煎煮炒炸的烹调方式美名于世界;又或者是中式古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钉子就能让建筑物的屋顶牢固稳妥,也是中华文化智慧的传承象征,这样说起来又比软实力还多了些硬底子。
当然,中华文化十分隽永,在这互联网发展无远弗届的现代社会,如何利用各种媒体的平台作为载体,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以优质内容呈现,更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借由媒体的特质做多元化的宣扬,达到无远弗届的影响。
二、中华文化与媒体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和媒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媒体是传播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和工具,对于推广、传播和保护中华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和媒体,一个是内容而一个是载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内容方面体现出的重点包括:1.传播中华文化;2.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3.弘扬中华文化活动;4.促进文化间交流与沟通;5.塑造文化价值与认同媒体内容,用优质媒体呈现,令人喜欢中华文化,领略中华文化的美好而融入其中!
中华文化和媒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通过媒体的力量,中华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所瞭解和认同。然而两岸中华儿女都可以利用不同媒体的特质,让中华文化跃然于各种媒体之中,例如以大众媒体的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放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电视节目,如纪録片、文化讲座、历史剧或结合商业活动的益智类比赛等,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也可以制作和推广具有中华文化元素的电影和电视剧,通过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和艺术表达,向观众展示中华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或者在互联网科技兴旺的现代,通过制作和传播中华文化的短视频、微电影、音频节目等,用多元媒体平台和卫星讯号,向全世界观众传递中华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
在面对面的文化交流活动,诸如文化展览、艺术表演、文化论坛或书画挥毫及音乐演出等,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同步以媒体新闻和专题报导的方式,介绍和宣传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艺术表达和文化活动,各地都有属于地方的文化节日和庆典,比如在新疆维吾尔族文化便对当地汉族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涵盖了宗教、饮食、建筑和语彚等方面。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宗教仪式与节日,如斋月、开斋节受到尊重,与包含新疆、中亚各族传来的点心也十分受当地汉族人民的欢迎。新闻专题做故事呈现,可增进各民族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瞭解、认同与融合。
进入21世纪,大众和小众媒体并行不悖,依照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提出的:“自媒体(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也就是人人可以生产内容和传播分享,这些素人中不乏素质高与认同中华文化精髓者,无论是时下流行的抖音、快手,或是喜马拉雅、各种直播等,都是可以选取作为合作或重点扶植来加以植入文化相关素材,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全媒体作为多元平台
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它来自传媒界的应用层面。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使得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至此,“全媒体”的概念开始广泛适用。所以“全媒体(Omnimedia)”泛指通过各种媒体管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采用在线和线下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互动的一种模式。全媒体的特点是“内容为主,管道为辅”,形成了一个覆盖广泛、互动密切、影响深远的传播网络。全媒体的目标是实现信息的最大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偏好,提高传播效果和价值。
中华文化是优秀内容,若是两岸的全媒体和全方位各种平台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互通,那将会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方式可以包括:
新闻交流:两岸的新闻机构可以互相派遣记者进行交流和报导,互相分享新闻资源和报导经验。可以举办研讨会、新闻发布会或是参观互访等形式,促进两岸新闻界的交流与合作。
专题报导:媒体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共同关注的文化话题,共同展开专题报导。通过深入的调查和报导,可以增进两岸媒体对彼此的瞭解,促进共同的认知和认同。
视频连线:两岸的电视台和网络媒体可以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直播和互动,现况是用派驻的方式做采访连线,可望未来能更加强弹性。可以进行访谈、辩论、文化交流等活动,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实现两岸媒体的互动和交流。
媒体合作:两岸的媒体可以进行合作制作节目、共同举办活动等,现况在电影或戏剧演出时,已有两岸的合作模式,但比率和人员仍受到限制。未来可以共同策划制作纪録片、电视剧等项目,通过合作的方式,实现两岸媒体资源的共享和互通。
建构媒体交流平台:可以建立专门的媒体交流平台或民间的社团组织,为两岸媒体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可以通过平台发布新闻、分享资源、交流经验等,促进两岸媒体的互通和合作。
在2011年6月透过两岸的互动合作,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富春山居图》两幅画作,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体”了,这是文化界非常受到瞩目的事件,因为元朝画家黄公望的这张横幅长卷轴因火焚后被抢救,成了前段的“剩山图”与后段的“无用师卷”两半,直至近代分别被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能完成“合展”是极其有意义的,对于中华民族推动文化也有实质上的互动融合!
通过以上这些方式,两岸的媒体可以实现互通和交流,促进两岸媒体的合作与发展,达到相互欣赏与和谐共荣的共同目标。
四、全媒体如何宣扬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全媒体”的主张,2019年1月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在这里全媒体是平台也是方方面面的渠道,国内有些专家学者因此也认为全媒体的各个维度做出的“四全媒体”的主张十分周远。也就是“四全媒体”包括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分别从时空、形态、主体、效能四个维度创新了传统传播观念。全程媒体面向时空之维,强调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全时性;全息媒体面向形态之维,强调信息表现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全员媒体面向主体之维,强调行动者的多元性与互动性;全效媒体面向效能之维,强调信息传播功效的全面提升。这用在舆情观察沟通和国际话语权的争取上,也是可以深入讨论的一环,尤其以往比较注重的是由官方主导的中华文化单向宣传方式,在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可以迈向更多元的脚步,也就是借重各种不同媒体的特质和其平台,实现多元信息的跨文化、跨国界、跨时空的传播。因为主旨是让世界瞭解中国,以及中华民族多元族群的丰富多彩,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走到世界各地。
也就是说,必须用现代人和各种族群与年龄层喜爱和常用的媒体来交流和互动,去说带有中国色彩或中华底藴的故事。最为外国人所知的是李子柒的短影片,透过早期的自拍自剪在家乡农村的生活故事,穿着棉衣且一脸清秀素颜的李子柒将不少中国农家的手艺展现出来,养蚕制衣或是种菜做酱都难不倒她,而且这些也都是落入生活的文化,真实写意,这样的热爱中华文化故事的博主,真的是扶植几位都不嫌多!
因此,本文建议以全媒体多元化的渠道来传播中华文化,并有几点建议:
说好中华文化内涵的故事,因为故事最容易感动人!以往比较依赖由官方做出中华文化的特色、价值和魅力的书籍与影片,但现在内容和方式要更活泼,即使官方制作的也要有故事氛围和代入感,同时,也鼓励与民间合作或用补助与征件的方式,发挥从学生到专业传媒人都能参与的广度,使点子和做法能够多样性呈现、各族群的融合与包容性也能在其中抒展开来,去掉制式化的框架,软性故事更能为一般人群接受与受到感动。
奬励中华文化元素的创作。现代社会的媒体多元,究竟哪些民众喜爱并经常花时间使用哪些媒体?习惯什么时段使用?这些阅听行为需要全面做调研,还有包括像抖音的中国与国外版都有哪些网红?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博客或声音为主的喜马拉雅这些媒体有什么有特色的意见领袖?年轻人爱上B站和小红书都有些什么比较有文化素养的大V或博主?国家的融媒体先成立跨界平台,去找寻题材合作,像新东方的董宇辉直播带货,这一类的商业媒体也能推播出有文化素养的内涵,或更有甚者,有计划从校园就开始物色相关社团的优秀学生与老师,扶植这些新秀在媒体上不落痕迹地带上中华文化话题,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很大的!
采用多种媒介的创作题材,诸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漫画、流行音乐和戏剧等,这些是媒体的形态,但内容则去采撷中华文化各民族在同一项下的大同小异之处,例如:“敬老”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但在汉族的春节有叩拜长辈的习俗,尊崇长者在各族都有类似的传统,像是布依族的“敬老房”、白族老人的“坐花轿”、朝鲜族跳象帽舞为老人祝寿和锡伯族见了老人要“打千”等等,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一部分,也是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但在细节的呈现则有不同的方式,也是“同中有异,异中求同”的共识,如此表现的感染力会更接地气,更能满足不同群群民众的想法和做法。
整合全媒体平台做横向沟通,例如可以提升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广社团,做整合与沟通的角色,采用一个故事题材可以拆解不同的切入元素,发挥不同媒体的特质来展现内容的深度或广度,诸如传统媒体的报刊,或步入新媒体互动特质的网站、微博、抖音、快手与喜马拉雅等,实现知识和文化的传递有深度报导的详实。
此外也不排斥商业活动,像是在米兰的服装设计展巷中就有中国少数民族的图腾运用在布料和剪裁中,让中华元素融入时尚也不唐突:流行音乐也是一样的,像作词家方文山的妙笔与周杰伦的流行音乐是可以让人共情的,民族音乐也可以呈现到现代化曲目中,做“组曲”的重现!如此推动的中华文化,是传播在生活和休闲之中,一点儿也不矫揉造作,相反地是糅合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在其中。
中华文化的内涵深远和精神博大,若一般社会大众可以透过无远弗届的各种媒体注入生活中、教育里与媒体传播当中,成为中华文化的“承载体”。这些承载的工作,很常被提及的,首推教育。教育是思想扎根的基础,对内,国民的家庭教育到学校都需要培养正确的观念,透过读经、说书来表达与互动,最好的方式是透过小孩最喜欢的漫画、卡通影片、电动玩具与影片録像,像台湾的漫画家蔡志忠就做过《论语》与《老子》漫画书,浅显易懂的纸媒和卡通,从小培养尊重自然、孝顺父母与世界和平的观念,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他在衣食住行方面,还有很多中华文化概念藴含其中,例如中华料理、中国服饰、书法绘画艺术、音乐戏剧、民俗技艺、古典文学、中国哲学、东方建筑、中国园林、文化遗产、宗教礼俗、历史古迹、中国武术与中国医药学等。在对内的推广学习外,对外也能够透过一些文化外交的活动、互访与交流,而把中国的文化内涵推出去,就像是“孔子学院(ConfuciusInstitute)”在国外的开办,学中文的说法与书写,在人们写书法或练太极拳的同时,传达的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一笔一画、一招一式,都在动中求静,在静中求和,与笔墨和大自然融合的一种和谐的平静和自然,这些,都不是言传的,而需要更多的心领神会。
五、结论
藉助全媒体渠道来弘扬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需要共同努力去做的事,与此同时,学者刘国柱的建议:“中国亟待确认的就是与世界有更多共同点的核心价值观念,也就是普世价值。中国要想提升软实力必须从国内做起,而不是急于到海外搞宣传”。因此在谈“塑造中国软实力”或“宣传中华文化”积极作为的同时,先要想到的是扎稳自己的“马步”,以全方位媒体的方式,进一步去“深植人心”,这才是根本的道理,而需要做的是全面的文化推动,兴辟“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与实践,十分重要,是任重道远必须持续去做的事。
作者系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台籍副教授。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