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家书记载了一段段感人的两岸故事,述说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印证了两岸同胞同文同种、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两岸家书记録着两岸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记忆、共同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是“两岸一家亲”的有力证明,是对“台独”史观的有力驳斥。随着电子通信逐渐取代传统书信,两岸家书无论实物还是“手钞本”开始步入消亡期,亟待抢救保护。做好两岸家书抢救、征集、保护、利用等工作,对推动“以情促融”、心灵契合,推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强调:“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讲话中强调的“以情促融”要求进一步深化两岸民间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两岸家书即两岸同胞、海外侨胞涉台往来信件,记载了两岸同胞割舍不断的血脉渊源和浓厚深沉的家国情怀,是两岸同胞交流交往的直接见证,是天然“以情促融”的物质表现。两岸家书天然具有真实性、私密性、民间性、情感性等特点,能够更加真切、直观地展示特定历史时期两岸同胞亲友的交流交往状况,包括台湾地区民众对于大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认知,是宝贵的家庭文献龢民间资料。两岸家书对于准确把握台湾地区社情民意以及之后的民心变化和相关原因具有重要意义,是开展对台工作和制定政策的有效依据。
一、两岸家书在对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两岸家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近年来,与官方档案相对应的民间文献——家书与批信,开始逐渐引起重视,这构成了社会记忆的另一个层面,成为历史的另一种佐证,在相关具体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侨批,因为在历史、文化和侨务工作上所具有的价值,其保护龢利用就已先行一步开展起来,由福建、广东两省联合推荐,国家档案局申报的“侨批档案”于2013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録”。两岸家书同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对台工作上,不亚于侨批在侨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
(二)两岸家书具有宣传交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之相交,贵在知心。不管遭遇多少干扰阻碍,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对于两岸交流,习总书记还指出:“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岸家书中不但充满了同胞亲情,更体现出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这使两岸家书在新形势下的对台宣传交流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从家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两岸同胞拥有相同的文化记忆,同样重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与传统美德,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高度一致。这背后反映出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在此基础上,引导台湾同胞形成正确的国家、民族观念,从而进一步上升到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的新高度,最终实现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三)两岸家书驳斥了“文化台独”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要和衷共济、团结向前,坚决粉碎任何‘台独’图谋,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在全体中华儿女努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大时代中,字迹斑驳的两岸家书,藴含着丰富的价值,尤其在对台宣传交流和斗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保护龢利用好两岸家书,在对台斗争、反击“台独”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岛内“台独”势力的抬头和膨胀,在其操弄下,台湾族群撕裂,省籍对立,社会意识混乱,民众认同危机严重,所谓“台湾民族论”“台湾多元文明论”“台湾主体意识”乃至各种“台独思潮”甚嚣尘上,扰乱人心。他们妄图通过割裂两岸历史文化,淡化同胞亲情关系,消除共同情感记忆,以达到反共仇中,分裂祖国的险恶目的。对此,这一封封泛黄的两岸家书中充满真挚情感和家国情怀的文字内容,不但是两岸一家的历史见证,骨肉情深的真情告白,更是反击“台独”势力的有力武器。
二、两岸家书征藏中存在的困难
目前,关于两岸家书的征集保护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各地通过党报、网站、微信公众号联合面向社会发布以“两岸家书”为主题的文献征集公告,已征集到档案文献资料较为可观。然而,据不完全统计,两岸开放探亲后,通过邮政专门传递的两岸家书数量逾千万件。但目前已知得以在公藏机构规范保存、保护的家书数量严重不足,两岸家书的征藏,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一)宣传工作开展相对迟滞
第一,各类公众号、网站、视频号等媒体发挥作用不够。以“互联网+”等形式为抓手,持续扩大两岸家书保护征集在两岸群众中的知悉程度、宣传入岛等工作做得不够。第二,利用两岸家书创作的多媒体音视频文艺成果不足。相对于纸质媒介,多媒体更容易为群众所接受,有利于讲好家书背后的故事。但截至目前,仅能从腾讯视频网站搜索到极少5分钟以内的短视频,由两岸家书改编而来的音视频作品稀缺,两岸家书的名人效应也尚未完全发挥。
(二)收藏单位存在共享壁垒
目前两岸家书的征集、收藏龢利用缺乏整体协调和顶层安排。由于目前两岸家书的征集、收藏龢利用缺乏整体协调和顶层安排,部分收藏单位“各自为政”,彼此少有交流和联系,缺乏共享意识与机制,缺乏交流共享意识与机制,无法实现最大化统筹利用。部分藏书单位和个人存在本位主义思想。有些藏书机构视某些两岸家书为“镇馆之宝”,不允许出库,甚至连所藏数量目録都拒絶公开共享,外界无缘一窥门径,读者无从阅览,更加无法统筹利用。
(三)学术研究亟待加强
两岸家书最真实反映着两岸同胞情感、社会变迁过程和历史发展脉络,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时代价值。家书中藴含的丰富信息是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宝藏和依据。做好学术研究,赓续两岸家书中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血脉,引导广大台胞增强文化认同工作至关重要。但就目前而言,学界尚未大范围开展挖掘两岸家书史料中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工作,两岸家书研究不够系统深入,相关成果主要是在讲述家书涉及的个人和家庭的故事,主观感性有余而客观理性不足,更遑论学术体系的建构深化以及家书的开发利用。
三、加大对两岸家书保护利用的几点建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和主动权。”两岸家书虽字迹斑驳、寥寥数页,却在发挥重要交流作用的同时,记録下同胞亲人间的厚重情感,展现了丰富的涉台历史文化信息,藴含的价值极为丰富。尤其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当下,两岸家书为未来两岸关系与台海局势的基本格局提供着思考,应加以保护龢利用。
(一)设立保护中心
创建保护和研究中心,由省档案及文博主管部门主办、省公有收藏单位(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共同协办、较具实力收藏机构承办。中心工作人员的构成采用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方式。专职人员由档案及文博主管部门负责选聘,兼职人员则采用申请审核制。将中心工作向各公有收藏单位、高校、研究机构开放,在本职工作外可以胜任相关研究保护利用工作者,可以申请参与此项目,兼职人员挑选工作由保护和研究中心具体负责。同时,由档案及文博主管部门主导,聘请具有纸质文书保护资质的保护单位共同制定两岸家书保护规程,在各地挑选实力较为雄厚的公有收藏单位进行相关保护工作培训,奠定两岸家书保护基石。重点培养单位负责行政区域内的两岸家书保护指导工作并提供技术支持。建设好两岸家书数字化保护工程,将公有收藏的两岸家书进行数字化保护。在此基础上与社会共享两岸家书保护技术,对民间保存不善的家书提供修复和保护技术,并鼓励其将家书捐赠予具有保存资质的机构,对于不愿捐赠的家书,则是提供数字化保护,将家书资料以复制的形式进行保存。
(二)做好征藏保护
摸清两岸家书家底。对于公有收藏单位,以当地档案及文博主管部门为主,指导开展两岸家书普查工作,彻底厘清两岸家书数量及保存情况。对于民间收藏,采用自愿上报及委托专门调查机构等形式开展调查。各级收藏单位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开通民间两岸家书信息登记渠道,鼓励社会自愿参与基本情况调查。
(三)明晰管理制度
创新机制,推动建立两岸家书资源共享。积极同家书提供者协商,对资料进行分级管理,依内容设定资料密级,明确开放细则,对相关人员、研究者实行登记开放制度,实现两岸家书数据资料社会效益最大化。常态化更新两岸家书相关数据,适时与台湾岛内收藏机构实现共享,将两岸家书的活化利用延展为海峡两岸共同参与,使保存在祖国各地的两岸家书“活”起来。
(四)加强活化利用
积极申报国家、亚太和联合国非遗和世界记忆名録。2013年6月,“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録。推动两岸家书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録,进而入选世界记忆名録。推动“迁台记忆”档案文献上升到更高层面。从文献角度看,两岸家书、照片、证件、票据等资料,意义不亚于“侨批”文献价值,建议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指导。利用两岸家书开展宣教活动。两岸家书中藴藏着厚重的两岸历史和真挚的同胞情感,具有天然地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力量。各大公有收藏单位在充分研究两岸家书的基础上,积极利用两岸家书开展宣教活动。宣教活动包括推出各类型的线上和线下展览,让两岸家书故事走进校园、走向社会,不断加强两岸历史文化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校闽台研究院副院长。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