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浅谈古代小说对高校国学教育的现实意义与路径研究

  刘勇强指出,“‘国学’是建立在经典文化的基础上的,尽管随着近代文化观念的转变,小说的文学地位和社会地位大有改观,但是它的学术地位却多少仍受制于传统观念”。古代小说历来不受重视,相较起儒家典籍而言,小说显然只是史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难登大雅之堂。然即使古代对小说的不看重,也无法否认古代小说在中国古籍所占分量,加上内容的无所不包,古代小说絶对有资格列于国学的一环。

  论文首先谈古代小说界定问题,即在古代小说知识建构部分,相较起现代小说与西方小说的密切关系,古代小说自有其特性;其次谈古代小说在文化传承上不可磨灭的意义,强调的是中国固有的优秀文化;最后是时代学习问题,透过外在形式的转化以起死回生。在厘清古代小说国学的现实意义后,思考古代小说在高校国学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知识建构:古代小说的虚实探讨

  古代小说既讲求实録,又承认虚构。“小说”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上,自有其脉络。《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便出现“小说”二字,当然,此时“小说”还不是一种文体,指的是相对于“大道”的“小道”。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对小说不入九流入十家,来自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价值不高的基本认识,影响了千百年对小说的基本看法。《殷芸小说》的出现,将“小说”从“小道”的认知,到正史之外,无关宏旨的不经之说,突出了小说与子、史的关系,也是小说首次作为书名。唐传奇不同于传统子史特性的小说,浦江清评价以“古意全失”,暗示唐传奇发展了一条与过去不同的路。而鲁迅指出,“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强调了唐传奇虚构叙事的特性。之后的宋元明清话本、章回小说,更是走出一条与过去不同的模式,讲求通俗、娱乐,但也依循传统对教化的追求。当然,要求寓劝诫、广见闻、资考证的文人笔记,依旧存在,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便是代表。蒲松龄《聊斋志异》一书二体,“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为小说开启了新契机。总之,古代小说发展是多线幷存古代小说发展的丰富性和驳杂性,使得古代小说的概念模糊,尤其受到西方“小说”观念的影响,早期古代小说的研究几乎等同明清通俗小说的研究。

  虚构叙事的认识是对小说定义的一大转折。如鲁迅就因受到西方小说概念的影响,认为中国小说从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将虚构作为小说的必要因素之一。传统文人则是有限度地承认小说的虚构性,如纪昀强调小说承担着教化人心的义务,将之归入子部,亦说明小说具有阐发某种学说或观点,以论事说理为主,在“理所宜有”的范围内允许虚构润饰。虚构与真实的幷存,让古代小说有想象创作的空间,但又不至于完全脱离现实。

  相较起西方对虚构性的追求,古代小说则视写作对象、阅读对象和主要目的,而有轻重取向。如对于为了迎合商机而几次改编过的《金瓶梅》,点出其书不以正史为凭依,反多寓言小说家语。因其目的在于用因果报应警戒世人。或如章学诚所言,“但须实则盖从其实,需则名著寓言,不可虚实错杂如《三国》之淆人耳。”对如《三国演义》一类的历史小说,提出不宜虚假相错以免混淆历史的观点。黄人《小说小话》所提出的观点,或更契合历史小说在真实与虚构的平衡,“盖历史所略者应详之,历史所详者应略之,方合小说体裁,且耸动阅者之耳目。”对于小说,不是只能合于史实或者只是想象虚构,随着需求不同虚实标准有异,端视小说文体或文类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分寸的拿捏也无必然标准。

  二、文化传承:文脉传承与人格塑造

  (一)文化知识的传承

  古代小说所保存的文化知识非常丰富,“古代小说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量也最为广泛丰富,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的各个范畴在古代小说中都有着生动具体细致的描述和表现。”如《搜神记》,可以看到从前对灾异祥瑞的记载和解读。李复言《续玄怪録》记有最早月下老人的出处。《夷坚志》可见宋人“功名前定”的观点、宗教民俗的多元等。《三言二拍》可以观察到宋明士商互渗现象、情欲婚姻观、晚明思潮影响等。《红楼梦》更是囊括中国传统的百科全书,无论是传统诗词经文、饮食服饰、节庆民俗等,无一不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

  若从古代小说母题研究,可看到承改。如蛇女与男子主题,唐《博异志》中的《李黄》《李管》两篇,是美女蛇害人故事,寓涵对女色的警戒。宋《西湖三塔记》,白衣妇人对奚宣赞的色欲和欲挖心肝,承继前代害人形象。至明《警世通言》卷28《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主旨虽是对色欲的警示,白蛇形象发生转变,只是仍有妖性。清方成培《雷峰塔》、陈遇干《义妖传》、玉山主人《雷峰塔奇传》等的改造,白蛇转为贤妻,白蛇成为理想女性。近代李碧华《青蛇》、李鋭《人间》等,或由青蛇视角,或重述改编这一古老的故事,使蛇女与男子的故事,增添不同时代特色。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民族记忆,变中见时代差异,不变中见原型。不只蛇女故事,像鲁迅《故事新编》、李碧华《霸王别姬》、苏童《碧奴》等,都可以看到现代想象与传统文化表层的断裂,但隐约又有深层的连续。文化传播经历时代的选择,旧的死新的生,扎的却是同种根。

  (二)提高道德素养

  古代小说无论如何变化,教化的基本观点是始终不变。如干宝《搜神记自序》,“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诬”,以鬼神之说明善恶。緑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叙》,“试今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指出小说深具感染力,甚至教化的效果胜过儒家典籍。但明伦《聊斋志异序》,“于人心风化,实有裨益。”扼要指出小说具有的教化功能。换言之,相较起国学主流的儒家典籍,小说更容易潜移默化思想。毕竟,小说较轻松有趣,接受度较大。

  时代的变化,伦常道德已非金科玉律,甚至在特殊年代,成了封建糟粕。诚然,伦常道德不该成为束缚思想的枷锁,但也不宜全然抛弃,应该瞭解其存在的意义在于稳定秩序,培养理想人格,划定人际的相处之道。从中思考如何扬长补短,提升文化软实力,进而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成了课堂讨论的重心之一。

  三、形式转化:交融古今的新生

  古代小说具有的娱乐特性,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无论是内容或形式,显然是缺乏吸引力的。过时的形式和内容,如何重新吸引现代人,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通俗小说趋于娱乐、通俗的特性,和经济发展、商业利益脱离不了关系,如那些由私人书坊刊印流传的,透过一些商业手段推行销售,像请名人写序跋,如李贽《忠义水浒传叙》;请人加评点,以为注解、导读,如脂批《红楼梦》;甚至冒用名人评点之举,如李贽、冯梦龙、李渔等人。出版的可观利润,带动了相关通俗小说的兴起,如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提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换句话说,通俗小说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影响了一批小说创作出现。而这类小说或取材生活周遭,或从多数人感兴趣的题材着手。总之,古代小说并非一成不变,它随受众群的口味、生产技术的改变,推动自身的改变。

  时至今日,市场的走向,仍影响着小说。因而,如何吸引观众,就成了推广古代小说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今日的大学生而言,文字的阅读,吸引力较低。因而,除了文本上的阅读外,影视电玩的改编或许是一种趋势,吸引大学生一探究竟。《红楼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学生之所以知晓《红楼梦》,除了从前的学习考试外,大半都是受影视吸引,进而去阅读原典。

  当然更多从商业角度对古代小说进行创意改编,如《大话西游》《倩女幽魂》《春光灿烂猪八戒》《画皮》等。又如近几年流行于大学生间的手游《王者荣耀》等。当然,经过改编,内容可能异于原典或历史,但祸福相倚,这同样是兴趣的敲门砖。因而,如何教育如何引导,成了值得研究的课题。

  四、古代小说在高校国学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建构中国式的小说概念

  中西小说发展有各自脉络,应在学习与尊重西方小说特点和发展外,也不可以忽视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小说的定位问题,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对小说虚实的讨论,这也是中西小说最开始的差异。

  古代小说认知和定位问题的辨析,除了通过教师的授课,指定教材的阅读外,通过大学生分组报告的方式,体现课程的意义不仅在知识的吸收,更在于思辨能力的培养。借由小说虚实定义的探讨,思考小说定义的问题。实的内容回顾历史,虚的叙事启发想象,让大学生因有思考整理的工夫,而能思辨历来沿用西方小说定义可能产生的问题。如果仅将小说作为文艺学的概念解释,便会割裂古代小说的整体性,只注意到符合西方理论的古代小说,有对自身文化价值评估不足之弊。

  由此,对古代小说发展因认识而产生认同,或许可以避免总是以西方小说标准来评论古代小说的问题,而能建立起属于中国式的小说概念。

  (二)结合思政教育以文化育人

  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所有人应该承负的职责。快速变动的社会,传统道德面对严峻的挑战。传统道德固然有不合时宜的糟粕,也有固守不变的信念,钱穆《中国历史精神》所言,“中国民族经过千辛万苦,绵历四五千年的历史生命,直到现在,始终存在着,就是依靠这一种道德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所以能屹立迄今的根本。现今,我们应该推进小说国学与思政课程的结合,拓宽教学思路,透过学习古代小说背后所彰显的规范意义,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作为核心内容引领课堂教学,完善“三全育人”,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转化,“古为今用”,以重建符合时代意义的新规范。

  (三)创意发展结合时代特色

  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体,除了复制旧有传统文化符号外,还解构了原有的文化符号,将之改编成符合现代审美的新文化符号,以另外一种方式普及、推广了古代小说。举例来说,近百年对白蛇传兴趣不减,通过影视改编传播,如1993年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歌颂许仙和白娘子美好的爱情。1993年电影《青蛇》,重心放在对“情”的思考。2011年电影《白蛇传说》,着重的是法海的心魔考验。2020年国产动画《白蛇:缘起》、2021年《白蛇2:青蛇劫起》,前者讲述白蛇与许仙前身的一段缘,人妖恋更进一步美化;后者突破传统人蛇恋,叙述小青的执念。藉助现代传媒,白蛇故事被广泛改编,也获得更为广泛地传播,内容形式的改变,见证了新生。内容反映需求,形式展现传播,透过内容承改的研究,变化的部分是每个时代的特性,始终不变的,则是人的共性。

  五、结论

  大学阶段的教育任务有几部分:一是培养学生道德品格,进而形塑理想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二是锻炼学生思考能力,致力于专业学习之余,培养研究兴趣;三是立足于国情,关心文化传承,并进而承继发扬。国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建立民族自信,正视固有国学的价值和意义。

  张开焱曾说“中国古代小说概念不是与西方fiction或novel对等的文艺学领域的纯文体论概念,而是一个在社会的文化领域定位的知识论和价值论概念”古代小说应该是那些能有益人心、裨补正史,具有文化学意义而非仅限于文艺学的虚构性叙事,如果仅将中国古代小说局限在具有文学性的小说,研究的中国古代小说便不完整了。

  古代小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除了知识面上的文化积累,能对接过去与现在,可改编成其他形式,活成当代需要的样子。古代小说之所以有价值,除了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外,更重要的是能从中观察到古今文化的联结性和断裂性,给予思想上的启发。古代小说不仅保留了文化内涵,更是“文备众体”,承载诗、词、曲、赋、散文等内容,可说是瞭解中华文化最容易的管道之一。

  作者系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