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依据福建省经济发展现状、所处区域发展地位以及在对台工作中的独特性,为适应中央对台政策调整以及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新形势,为充分发挥福建省对台工作及两岸经济合作优势,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与纲要(简称“海西”战略),作为加快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及推进闽台经济合作的重大战略,并获得中央及有关部门的认可、支持。海西在取得重要成效的基础上,对于未来探索、深化与拓展两岸经贸合作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 海西在中国区域经济以及两岸关系中的战略地位
早在1995年,福建省政府就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的构想,后经过多年探索与努力,尤其是为适应新世纪改革开放形势与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制订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提出了海西建设的九大支撑体系;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从此,海峡西岸(“海西”)便成为福建省最重要的发展战略。
经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发展,以福建省为中心、结合周边省市部分地区形成的海西地区逐渐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板块。尽管目前海西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赶不上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等地区,但近年海西经济发展快速,尤其是海西在对台经贸合作中的地缘优势与在对台工作中的战略优势,赋予了海西在整个中国区域经济与两岸关系发展中特殊的重要性,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
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地处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省为主体,包括周边的浙东南、粤东北、赣东南等地区在内,东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北与长三角相连,南与珠三角相接,西与江西等广大内陆腹地相贯通,从而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独特区域。在我国区域经济体系中,海西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区域,人口与经济规模相对较小、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在对台工作中、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与国家统一中则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是任何其他地区所能替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共福建省委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立足富民强省,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海西主体福建省一直是中央对台工作与战略的前沿阵地,而且改革开放后逐渐从早期以军事斗争为主的前沿阵地转换为以经贸发展与经济合作为主的前沿阵地,赋予了福建在经济发展方面更多的特殊政策与待遇。厦门市是中央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也是中央对台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也最早在福建省设立了海沧与杏林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显示了海西在对台经济工作中具有的独特优势,福建也成为台商初期在大陆投资布局最集中的地区。随后,福建也成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的重地,福州马尾港与厦门港成为海峡两岸“试点直航”的重要港口,福建沿海也成为两岸“小三通”的先行地区。
不过,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在珠三角与长三角,加上台湾岛内政局的复杂多变与政策限制,海西对台经贸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闽东南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珠三角与长三角,台商对福建省的投资自90年代中期后一度呈现下降趋势,引起福建省政府的高度关注。为了发挥福建在对台工作中的战略地位,福建省经过多年的摸索,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在此基础上,2005年5月,福建省政府又提出“五缘”、“六求”的闽台关系发展方向,并成为福建省开展对台工作的基本思路。为进一步发展海西及增进与台湾的交流合作,2008年初,福建省政府进一步提出“福建要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尤其是“福建将着力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落实惠台政策的示范区和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
福建省的海西发展战略构想,逐渐获得中央政府的认可与支持。2005年,“海峡西岸”这一概念首次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在这一纲要中正式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重要概念与论述并不是放在“纲要”的大陆区域经济发展部分,而是放在“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部分,充分显示中央对于“海峡西岸”的高度重视,对于海峡西岸在对台工作中的战略重要性的高度肯定与重视,标志着海西在未来中央对台工作战略中的地位将更为重要。
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2006年春,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的一次谈话中进一步表示,“希望福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可见,从2005年“十一五规划草案”写入“海峡西岸”到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再到胡锦涛总书记赴福建考察工作、参观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与会见台资企业代表提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充分突显海西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央更加重视海西对台经贸交流与合作问题。
近年来,中央与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大陆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划中,逐渐将海西列入,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倾斜。早在2004年9月,福建省在华东召开的“十一五”规划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便已明确表态支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尽可能将海西的公路、铁路、港口等建设规划纳入全国交通发展规划。此后,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商务部、农业部、信息产业部、国家林业局、海洋局、旅游局、海关总署、国家电网公司等先后在编制本部门《十一五发展规划》时,将支持海西建设写入各自的纲要之中。目前,海峡西岸城市群列为全国八大重点发展城镇群;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列入全国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开发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列为全国“十一五”海洋事业六大重点发展区域;福厦沿线升级为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海峡西岸被列为国家12个旅游区之一;海峡西岸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一并列为国家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其中,2004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提出北京到台湾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代号G3,简称京台高速,起点为北京,途径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福建,终点为台北,全长2030公里,全封闭,全立交;2008年3月,铁道部与福建省政府在京签署了《关于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新一轮铁路建设的会议纪録》,其中包括了京台、昆台(昆明—台湾)两条高速铁路建设计划;福建规划从2010年起再建1200公里铁路,其中包括京台高速铁路建设,计划以海底隧道方式从厦门入海,扺达台湾。可见,不仅海西甚至台湾已逐渐被纳入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规划与布局之中。
尤其是近年来,中央有关部门对海西建设提供了大量的金融支持。2005年3月,中国农业银行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农行在未来五年向福建省提供800亿元人民币的信用额度。同年4月,国家开发行银行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达成未来五年来以开发性金融的形式向福建省提供410亿元人民币的政策性贷款。
可以说,中央及有关部门支持海西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海西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确立了海西在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海西与台湾的经贸合作尤其是次区域经济合作取得长足发展。
第二节 台湾当局对海西次区域经济整合的
定位与政策导向
要发挥海西在海峡两岸经贸关系与经济合作中的特殊角色,应充分瞭解台湾当局对海西的态度及与海西经济合作的政策意向。
多年来,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定位与政策是多变的,是不断调整的,总体上呈现“管制与开放幷存”,核心是争取从两岸经贸往来与合作中得到多的利益,并维持台湾经济的自主性。尤其是民进党执政时期,为了达到台湾与大陆政治上的“对等”,也为了缓和社会各界对两岸直接、全面“三通”的压力,乃采取一些便通措施,即推动所管辖的金马地区与福建沿海地区的通航与通商,即所谓的“小三通”,让这一次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成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试验区或先行区。
2000年12月,台湾“行政院”通过“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200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正式开放金门、马祖地区与福建地区的通航、通商、金融与人员往来。尽管对通货、客运等有不少限制,但从此开启了金门、马祖地区与福建厦门、福州马尾的海上客货直航。此后,台湾方面不断根据两岸经贸关系形势发展与两地通商通航需要,不断调整与放宽这一政策。2006年4月25日,台“行政院长”苏贞昌宣布扩大“小三通”三项措施,自5月1日起,开放金门、马祖各地旅台乡亲、配偶、直系亲属、二等亲旁系血亲与配偶、未成年子女,同行时纳入适用范围,推行“两岸自由行”,符合条件受惠人数达100万人;6月启动金门——泉州新航线。
为配合金马地区与海西的经济交流,在“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中规定,金门、马祖地区金融机构可与大陆区福建的金融机构进行直接或经第三地区进行业务往来,从事汇款及进出口外汇业务。2005年,台湾当局批准台湾银行、合作金库银行的分行在金门、马祖地区试办人民币兑换业务,显示台湾当局有意将金马地区作为两岸经贸交流的试验区。可以说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对金马地区与福建沿海地区的经贸政策,充分显示了海西在对台经贸合作中的独特优势逐步得到体现。
马英九在2008年春台湾“大选”中获胜后,其积极、务实、开放的大陆经贸政策,将为海峡两岸尤其是海西与台湾地区的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机遇。马英九在选举时就提出当政后进一步扩大“小三通”政策,显示了对金马地区及台湾本岛与海西经贸往来持积极开放态度。2008年6月19日,台湾“行政院”通过“小三通人员往来正常化实施方案”,采取不少开放性措施,包括只要持有两岸入出境有效证件即日起可以从金马地区进出大陆,这是台湾民众多年的期盼,终于得以实现,不必再围遶道港澳可直接通过金马地区直接进入大陆(海西),这一政策对于海西与台湾本岛经济的联接具有重要意义。台湾“陆委会”估计,未来通过这一途径进入大陆(海西)的台湾民众将增长1万人,一年就有十多万人,加上金马地区以及未来大陆民众可能通过这一途径进入岛内,将有力促进海西、金马与台湾本岛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发展,形成一个新的经济走廊。台湾方面统计,台湾通过“小三通”到大陆的人次达30万人次,而大陆通过“小三通”进入的只有3.7万人。目前台湾方面正在规划,希望改变经金马地区“去多来少”的不对称格局,希望纳入未来两会协商的重要议题,即要求大陆开放扩大大陆民众与台商经此途径进入台湾。目前台湾方面进一步规划,金马地区要发展优势产业,发展高附加价值的知识型服务业,改善金马地区的港口与机场设施。金马地区则希望未来开放“人货中转”,即让金马地区成为货物与乘客转往其他国家或地区,繁荣金马地区经济。2008年6月,台湾“陆委会”负责人表示,正在规划两岸贸易货品从金马中转台湾,实现台海直航,不必再绕道日本石垣岛,计划优先开放的项目是大陆砂石进口。未来如果两岸许多商品通过“小三通”方式实现中转,对海西与金马地区的经济融合有很大帮助。目前台湾行政部门要求相关部门就金马地区的综合发展提出发展蓝图与计划。
台湾外岛金门、马祖及澎湖地区对发展与海西经济交流与合作持积极推动态度。2001年初,马祖地区代表与福州马尾经济文化合作中心代表在福州签署了《福州马尾——马祖关于加强民间交流与合作的协议》;金门地区两岸关系交流协会代表与厦门市两岸交流协会代表签署了《关于加强厦门与金门民间交流交往合作协议》,显示了台湾管制下的金、马地区对海西民间经济交流与合作的积极性很高。2007年3月,泉州旅游协会与澎湖县旅游发展协会签署了《建立旅游市场合作与交流关系协议》,共同推进泉澎旅游共同市场与发展。金马与澎湖地区也主张建立金厦一日生活圈。金门地方政府与岛内民间机构、学者等还在积极推动与建立“金厦特区”。2008年4月,台湾竞争力论坛提出成立“金厦特区”构想,前金门县副县长及前“立法委员”吴成典任“金厦特区组”召集人。该论坛与金门地方政府、福建地区台商协会代表等在金门共同探讨这一课题。台湾竞争力论坛秘书长彭锦鹏表示,如果“金厦特区”能够成立,将是“两岸共同市场”的第一座桥梁,是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最佳途径。
从台湾当局过去的政策与目前的有关政策规划看,金马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两岸经贸往来甚至两岸交往的某种“试验性”或“试验区”角色。“小三通”本身就是“大三通”的局部替代方案。金马地区人民币的试点兑换,为日后在台湾岛内的全面兑换开创了先河。目前台湾行政部门又提出可以金门作为未来大陆民众在台接受高度教育的试点。台湾有关政党或学界先后提出建立“金厦生活圈”(金门县长李炷烽)、“金厦共荣经济特区”(“立法院长”王金平)、“金马澎试办两岸自由贸易区”(亲民党政策中心主任张显耀)以及目前的“金厦特区”(台湾竞争办论坛)等,均被视为两岸经济整合的试行或先行方案。这些设想与方案,以及目前海西与金马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为海西在未来深化与扩大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与整合创造了良好的岛内政经环境与条件。
第三节 新形势下海西发展对深化两岸经贸合作的
意义与影响
海西在对台工作中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与重要地位,决定了海西发展对扩大与深化两岸经贸关系有着重要的政治与经济意义,对两岸关系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形势出现新的发展形势,马英九积极、务实的大陆经贸政策思维,为扩大与深化两岸经贸关系创造了新的机遇与条件,海西应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扮演好在两岸经贸合作中的先行先试角色。
现阶段台湾经济规模与经济实力甚至竞争力远在海西之上,决定了台湾强势经济文化对海西的影响。然而,就目前海西与台湾经济发展趋势看,则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即台湾经济发展放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相反海西则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台湾经济发展形成一种新的吸引力与合作的驱动力。
就历史发展趋势观察,海西加台湾有望成为未来中国又一个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据统计,海西战略实施以来,经济快速增长,2002年到2007年,福建全省生产总值从4468亿元增加到9075亿元,年增长12.9%;人均生产总值从12938元增加到25424元(约3000美元),年增长12.2%。依据福建省“十一五规划”目标,到2012年,福建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5000亿元人民币(依目前汇率约2200亿美元)。区域经济合作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台湾与福建同属闽南文化,语言相同,历史关系密切,地理上隔海相望,资源互补,经济发展基础好,为闽台经济关系发展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条件。闽台经济合作的扩展,将形成以福建沿海为中心包括浙南、赣东、粤东北与闽西在内的海西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活跃地区。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历程看,90年代,是粤港经济合作与广东珠江三角洲经济起飞的时代;90年代,是以向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开放促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腾飞时代;那么21世纪初将是以闽台经济合作为突破点、以福建沿海为中心地带的海西经济腾飞时代。
尽管闽台经贸往来恢复30年,台商在海西中心地带的福建沿海地区投资有较大发展,但在海西内陆则发展不大,海西与台湾经济合作的优势与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开发。关键在于多年来,两岸关系未能从根本上结束故对状态,台湾当局没有开放直接“三通”,两地经济合作无法有突破性发展,未能将诸多区位优势发挥出来。相反,由于香港在两岸经贸关系中的特殊地位,台闽区位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台港粤优势,即台湾与大陆的商务往来直接通过香港将台湾与广东等大陆其他地方连接起来,从而成为粤港经济繁荣的一大要素。马英九上台及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经贸关系出现新的发展契机,特别是空中直航有了新突破,将为闽台经济的合作与海西经济滕飞开创一个新的机遇,真正实现海西与台湾两地经济的深层合作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台湾经济的长远发展看,大陆必将是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不论是原料供应、市场需求,还是生产加工基地,台湾无法脱离大陆这一巨大的经济依托体。海西则是两岸经济合作的前沿地带,在未来具有重要的中转与连接角色,将带动海西经济的发展。在这里需要处理好海西与台湾区域经济合作及整个两岸经济合作的关系,明确这一区域经济合作的定位;同时注意将吸引台资与国际资本结合起来,形成海西与台湾之间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合作与竞争机制。
充分利用资源互补优势推动海西与台湾区域经济合作。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差异是海西与台湾经济合作的重要前提。这些资源范围很广,包括矿产、能源、土地、人力、技术、资金、管理等,必须有深入地研究比较,才能为合作提供条件与机会。台湾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庞大的腹地与资源供给,制约了一些产业的发展与进一步扩张。近年来,台商重新扩大在海西的布局与发展,加上“小三通”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将加快海西的发展以及与台湾地区经济往来与合作。
建立海西与台湾上、中、下游产业的合作关系,是一项战略性的宏观经济合作。在当今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生产过程分布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一般是核心部分在当地母公司,而将零部件放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实现资源的最佳配制与利用。这种经济合作模式已经存在,问题是要找出未来可能建立这种合作关系的重要产业与进行总体规划,建立有效的、长远合作架构与区域经济体系。
目前台湾要建立亚太资产管理中心、营运中心与金融中心,必会与香港金融中心与正在发展的上海金融中心形成竞争关系。后两者分别有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腹地与支撑,台湾则需要海西的合作,作为区域性依托,才有可能在大中华经济区内形成三个次区域性金融中心与营运中心。由此可以发现,海西经济与金融必须有新的发展,才会在与台湾经济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推动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或两岸共同市场,是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时,与大陆联合发表的重要共识之一,也是马英九的重要政见。中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对台经济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在经济上将台湾纳入大陆经济体系,形成台湾经济对大陆经济的结构性依赖,实现两岸经济的融合与一体化发展,达到在经济上遏制“台独”、促进统一的战略目标。海西在这一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会可有效发挥其特殊优势。福建省政府已提出这样的设想,即“发挥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构建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推动全国区域合作平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平台,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
在目前海峡两岸关注的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特别是制度化的、具战略性的两岸自由贸易区或共同市场问题上,在当前客观上面临障碍与推动困难的情况下,海西作为对台工作尤其是经济合作的前沿阵地,在建立经济合作机制问题上可先行一步,应争取率先建立“海西金澎自由贸易区”,既可作为海峡两岸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示范及闽台经济整合的突破口,也可为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积累经验,逐步推进两岸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并为未来政治的整合与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2008年完稿)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