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台湾海峡为纽带,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的浙江南部、广东东部和江西东南部区域,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基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初步发展,海西区已不再是一个泛区域经济整合的“构想”,而是业已形成海峡两岸大规模贸易投资往来、垂直与水平混合型产业分工网络,以及大陆台商产业集群与本土化初步发育的区域经济板块实体。
第一节 海西经济社会现状与发展趋势
海西经济区包括浙江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揭阳以及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共计23市。从纵向格局看,以第一层次的东南沿海开放区(包括福州、厦门、泉州、漳州、汕头等)为主轴,拥有多个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商投资区、经济中心城市,有利于发挥海运、空运便捷的优势,对内则通过发达的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运输网络,将第二层次的山区腹地(包括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和第三层次的周边地区(包括粤东、赣南、浙南等)有机地联为一体,正逐步发展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之后的又一经济繁荣带。
从横向格局看,南部地带以汕头为“龙头”,韩江流域为轴线,粤东、赣南为腹地;中部地带以厦门为“龙头”,九龙江流域为轴线,漳州、泉州为两翼,闽西、赣东南为腹地;东部地带以福州为“龙头”,闽江流域为轴线,莆田、宁德为两翼,闽北、浙南地区为腹地。“龙头”地区具备加工装配、转口贸易、运输仓储、金融服务、信息谘询以及产业升级等优势,两翼地带可发展资本密集型、规模经济型产业;内陆腹地具有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以及地域广阔等优势,可进行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开发,形成多层次、梯度推进的发展布局。
2004年1月,福建省正式提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南北与中国东南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衔接,东西将台湾岛与大陆中西部内陆贯通,以福建为主体,辐射涵盖粤、浙、赣三省相邻部分地区,并最终形成在这一板块内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和社会文明化。海西战略的适时提出,引起国家部委及周边区域的广泛关注。5年来,海西效应持续发酵,已有多个国家部委和中央企业与福建省签署各种形式“支持海西建设”的合作协议或会议纪要。浙南、江西、粤东的相邻城市,积极融入海西,福建全省9个市加上周边的广东、浙江、江西三省共20个中心城市的区域经济联盟正在形成。2009年5月国务院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在对台问题上发挥独特的优势,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海峡西岸经济区明确上升到国家战略,并被明确定位为先行先试区,允许其在对台经贸方面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可以先行先试,取得经验。这也意味着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会获得更大的政策支持。至2008年底,海西战略得到多个部委和大型央企的实质性支持,包括中铝、中石化在内的多家央企早已开始在海西区布局,海西区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期。
福建作为海峡西岸的主体,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成为重要的工业生产和外贸出口基地。1978-2008年,福建省GDP和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5%,2008年GDP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823.11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5.7倍;人均GDP达到30123元,为大陆平均水平的132.7%,与1978年比增长了23.8倍。尤其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5年(2004-2008年),福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86.6%,年均递增1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79.7%,年均递增12.4%,比大陆平均水平快1.6个百分点。若加上浙江的温州、丽水、衢州,江西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以及广东的梅州、潮州、汕头、揭阳,2008年海西区20个中心城市GDP总量达18887亿元,同比增长12.6%。
表4-1 海西区(福建省)主要经济指标
1995年 2000年 2008年
年末总人口(万人) 3237 3410 3604
GDP(亿元) 2094.90 3920.07 10823.1
人均GDP(元) 6629.35 11495.81 30123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22.2∶42.1∶35.7 16.3∶43.7∶40.0 10.7:50.0:39.3
进口总额(亿美元) 65.38 83.15 278.3
出口总额(亿美元) 79.08 129.08 569.9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40.39 38.04 100.3
资料来源:《福建年鉴(2009)》,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
福建经济从1978年起开始逐步步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当时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36.0∶42.5∶21.5;改革开放后,福建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调整方针,加快产业调整步伐,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008年的10.7:50.0:39.3,与1978年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5.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7.5个和17.8个百分点,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提升,显示福建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未来10年福建工业化进程仍会进一步加快,第二产业的结构比重将继续提高,转向工业快速发展阶段。
福建省工业从建国初的落后薄弱逐步发展到与农业一起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改革开放后,通过体制改革、技术引进、自主创新等,福建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工业经济逐步从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结构单一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目前福建省工业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近50%,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755.6亿元,轻重工业总产值比重约为45:55,工业经济增长从以轻工业拉动为主导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电子、机械、石化等三大产业在众多产业中异军突起,成为福建工业经济的三大主导产业。2008年,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5%,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完成总产值6068.6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37.0%上升至2008年的40.0%。同时,福建已经形成以华映光电、厦华、厦新、实达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厦工、东南汽车、金龙汽车等为代表的机械产业集群和泉州泉港、厦门海沧翔鹭石化等为代表的石油化工产业集群等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带动福建整体制造业的群聚和配套发展。
从就业情况看,2008年福建省全社会从业总人数为2079.8万人,占总人口的56.3%。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648万人,就业结构比重的31.1%,较1978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740万人,就业结构比重为35.6%,较1978年上升2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692万人,就业结构比重为33.3%,较1978年上升21.9个百分点。总体来看,福建就业状况呈现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快速减少、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大量增加、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缓慢增长的变化趋势。但是,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标准比重比较,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相对较高,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则相对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福建省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吸收了大量农业劳动力;而城市化进程主要以中、小城镇为主,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同时,产业内计划经济的运作模式仍有保留、产业化步伐相对缓慢,影响到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在失业率方面,2005年福建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006年降至3.93%,至2007年再降至3.89%,呈逐年稳步下降的态势,但是就业市场仍面临劳动力资源供给大于需求、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造成结构性与技术性失业的较大压力。
近年来福建省对外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对外资吸引力增强。1985-2007年期间,福建外贸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2008年福建省进出口总额为848.2亿美元,其中进口278.3亿美元,出口569.9亿美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了13.9%、13.5%和14.1%。在贸易产品结构上,出口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工业制成品占全省出口总额超过90%,是拉动福建出口增长的重要力量;进口产品则主要集中于非食用原料等初级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工业制成品以及钢铁、纺纱织布制成品等原料产品。1985年福建实际利用外资额仅1.18亿美元,2008年已突破100亿美元,引资势头十分强劲。由于独特的地缘优势、丰富的自然及市场资源、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等良好的投资环境因素,福建成为吸引港澳台及欧美国家传统产业外移的主要地区,外商投资福建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领域,包括电子、光电、化学纤维、机械、金属制品、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等,而对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贸易领域部分行业的投资近年来也呈现显着增长趋势。
福建三大主导产业机械、化工和电子资讯产业,均是台湾已发展至生命周期成熟期的产业,闽台合作的空间较大。许多台资企业都在福建三大主导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如电子资讯业中的冠捷电子、中华映管、友达光电,汽车业中的东南汽车以及石化业的厦门翔鹭、正新橡胶等,均是如此。而且,台商的投资也从过去的个体分散行动,发展到数家产业关联的台商群体联合行动,往往是上、中、下游相关配套或连锁的项目共同投资,或由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相关企业前来投资,形成卫星体系。例如2006年引进的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由行业世界第三、台湾第一大TFT-CCD厂商友达企业独资设立,项目总投资达1.5亿美元,该项目的落户将至少带进30家以上的配套厂商进驻厦门翔安,奠定了福建厦门光电子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目前其配套项目已落户7个,合同外资1.12亿美元,正在办手续的5-6个,在谈项目有20家左右。此外,台湾机械同业公会也于2006年3月逐步落实岛内百家机械核心企业群体迁往福建福清“台湾机械工业园”的计划,第一批12家,以后陆续搬迁将超过120家,搬迁完成后,台湾机械工业许多具有世界级水平的领域,如模具、电子生产设备、塑料机械、木工机械、切削机床、成型机床等都将在福建生根发展。
第二节 海西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台湾与福建同属闽南次文化圈,地缘接近,语言相同,历史渊源甚深,经济互补性强,为闽台经济合作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尤其是通过金门、马祖以及澎湖的通航、通商,将海西与台湾岛连接成一个新的经济区域,即闽台经济区。海西与台湾离岛及本岛的经济、社会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一个新的闽台经济圈、厦金生活圈正在形成。
一、海西与台湾贸易的发展
在历史上,福建与台湾就一直有非常密切的贸易往来与投资关系。国共内战的结果,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形成海峡两岸长期军事对峙与政治对立格局,海峡两岸一切经贸往来宣告中断,闽台经济关系与人员往来也从此停止,福建成为对台军事斗争的前沿地带,也影响了福建省经济的发展。
1979年,两岸关系形势开始解冻,并逐步趋于缓和,福建乃成为新形势下两岸关系缓和与两岸经贸关系的新平台。在海峡两岸贸易的恢复与发展初期,福建扮演了重要角色,两岸之间的海上小额贸易主要是福建省与台湾地区进行的特殊贸易往来,促进了两岸民间商贸活动的恢复与发展,也带动了福建与台湾的间接贸易的开展。目前福建有29个对台小额贸易点,32家经营公司,具备条件的沿海县市基本都有贸易点和经营企业;对台小额贸易以出口为主,絶大部分为水产品,进口业务逐渐恢复,主要是在闽台资企业生产需要的零配件。不过闽台小额贸易量不大,目前贸易总额累计不到10亿多美元。
由于福建经济发展相结滞后,闽台一般贸易量也不大。据福建省统计,1988年到1999年初,闽台贸易总额累计只有168亿美元,90年代后期,不过闽台年贸易额在25亿美元左右,在两岸贸易中的地位比较低。
新世纪以来,由于福建省积极打造海西区新概念,经济获得快速发展,闽台贸易开始有了较快增长。2008年,福建对台贸易总额72.6亿美元,同比增长5.2%,其中,对台出口13.3亿美元,同比增长22.9%;自台进口59.3亿美元,同比增长1.9%。2009年,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闽台贸易总值近70亿美元,同比下降3.6%,远好于两岸贸易(同比下降17.8%)。其中,厦台贸易占闽台贸易总量的60%,约42亿美元。闽台贸易商品结构方面,福建对台出口的商品以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部件为主,机电产品约占出口总额的63%;自台进口主要商品是福建的台资企业所需的材料、零配件、机械设备等商品。福建对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很快,2009年增长率达110%,已经成为对台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台湾已成为福建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二、海西是台商投资的重要地区
台商对大陆投资也是从福建开始。海西的福建与台湾有着深厚的文化与地缘优势,是台商投资最早的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前曾是台商投资最多的地区。此后,随着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的崛起,台商对这两大区域投资增加迅速,对福建投资有所放缓,但海西仍是台商投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据福建省统计,到2001年底,福建省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795个,合同台资127.7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90亿美元,分别占台商对大陆投资的13.4%、23.3%与30.7%。依台湾统计,到2000年底,台湾当局核对福建投资项目3099项,核准金额为16.7亿美元,分别占对大陆投资的13.5%与9.9%。
新世纪初,受多种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台商对福建省投资一度呈现下降趋势,引起福建省政府的重视,开始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台商投资。近年来,台商对福建省投资出现新的增长。依台湾“经济部投审会”统计,1991-2008年,台批准台商对福建省投资金额为56亿美元,仅次于江苏省、广东省与上海市,居第4位。其中,2008年,台批准台商对福建省投资金额达8亿多美元,创历史最高纪録。福建省政府统计,2009年1-9月,福建省利用台资(含经第三地投资)达20.7亿美元,年增长18.1%。
台商对海西投资产业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制造业领域,台商投资的主要产业包括石化、机械、纺织、电子、食品、光电、汽车零部件等。在服务业领域投资主要包括运输、旅游、物流、医疗、商业、餐饮、地产、金融等。尤其是,闽台农业合作得天独厚,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与特色,在整体两岸农业合作中居于领先地位。目前,福建省累计批准农业台资项目1730个,合同利用台资21.1亿美元,实际到资12.28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总额位居各省市第一位。农业合作由引进台湾农作物良种转向农副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土地成片开发和整体配套方向发展。
三、海西与台湾本岛及金马地区通航发展
长期以来,在台湾当局政策限制下,海峡两岸无法实现直航,闽台之间甚至距离甚近的福建与台当局管辖的金门、马祖之间,也均需围遶第三地。为改变这一现状,海峡两岸航运界经过努力,促成了1997年海峡两岸“试点直航”,即两岸权宜轮可往返海西的厦门港、福州马尾港与台湾高雄港之间,运输两岸转口货物。1997年4月,“试点直航”启动后,一度获得快速发展,航运船次于2003年突破1000艘,但因台湾当局对“试点直航”的政策限制,不允许大陆货物入境通关,只能从事转口货物,影响到“试点直航”的功能,近年出现停滞现象,2004-2006年的航运船次在950艘左右;集装箱装卸量在2004年达到67万个标准箱后出现下降趋势,2006年降至60万个标准箱,2008年降为50万个标准箱。
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了海上直航,福州、宁德、泉州、肖厝、秀屿、漳州、厦门等成为大陆两岸航运首期开放的重要港口。海峡两岸直航的实现,“试点直航”完成历史使命。福建与台湾海上货运实现直航得到新的发展,目前福建到台湾的集装箱班轮有7个。福建与台湾海上客运直航也有新的发展,2008年福建率先开通厦门到台中、福州到基隆的海上客运航线,目前两地客运班轮航线达到4个。2009年1-11月,福建直航港口的台湾货物吞吐量为2105万吨,台湾集装箱吞吐量为52.1万个标准箱。同时,海西也是海峡两岸空中直航的重要空港,厦门、福州列为第一批对台开放直航空港,目前福州、厦门每周共有23个两岸直航航班。2009年1-11月,台闽空中直航共营运了814个航次,载运旅客12.8万人次。2010年2月起,台湾复兴航空公司将新增台中直飞厦门、福州。
除了海西与台湾本岛通航取得突破与发展外,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澎湖地区的通航、通商即所谓“小三通”取得重大发展。其中,通航发展极为迅速。2009年,福建沿海地区与台当局管辖的金门、马祖、澎湖地区的海上直航共运营1.34万航次,运输旅客137.7万人次,分别较上年增长25.7%与31.3%。其中,经“小三通”方式往返两岸的人员持续增加。依台湾“陆委会”统计,2009年,两岸经由“小三通”往来的船舶计有10498航次,年增长31.2%;其中客船往返6775次,往来人员67.7万人次,年增长28.9%。
表4-2 2009年福建与台湾“三通”情况
项目 主要内容
海运 1.开通厦门至台中、福州至基隆的海上客运直航。
2.目前两岸海上货柜班轮航线7条,客运班轮航线4件
空运 1. 福州、厦门每周23个两岸直航班机。
2. 1-11月共营运814个航次,载运旅客12。8万人次。
3. 厦航在台设立分公司。
邮政 在福州马尾成立对台水陆邮件监管中心,实施两门、两马特快专递与水陆邮件总包直接封发业务。
小三通 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澎湖地区的海上直航共运营1.34万航次,运输旅客137.7万人次,分别较上年增长25.7%与31.3%。
资料来源:台湾《工商时报》(2010年1月1日)等。
(三)海西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由于地缘、亲缘关系,海西与台湾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迅速。
多年来,福建省连续举行“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海交会”)、“海峡科技成果交易会”(“海科会”)、“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海博会”)、“海峡旅游博览会”(“海旅会”)、“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花博会”)等一系列定期商贸、科技、农业等论坛或商贸活动,极大地促进了闽台经济、科技与文化交流。
新世纪以来,福建省与台湾外岛金门、马祖及澎湖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取得积极进展。2001年初,马祖地区代表与福州马尾经济文化合作中心代表在福州签署了《福州马尾--马祖关于加强民间交流与合作的协议》;金门地区两岸关系交流协会代表与厦门市两岸交流协会代表签署了《关于加强厦门与金门民间交流交往合作协议》,显示了台湾当局管制下,海西与金、马地区的民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取得突破。2007年3月,泉州旅游协会与澎湖县旅游发展协会签署了《建立旅游市场合作与交流关系协议》,共同推进泉澎旅游共同市场与发展。金门地方政府与岛内民间机构、学者等还在积极推动与此同建立“金厦特区”。2008年4月,台湾竞争力论坛提出成立“金厦特区”构想,前金门县副县长及前“立法委员”吴成典任“金厦特区组”召集人。该论坛与金门地方政府、福建地区台商协会代表等在金门共同探讨这一课题。台湾竞争力论坛秘书长彭锦鹏表示,如果“金厦特区”能够成立,将是“两岸共同市场”的第一座桥梁,是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最佳途径。
2009年,海西“海峡论坛”的举行,是海西与台湾民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新平台。海峡论坛的主题为“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两岸共同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论坛的性质、功能与意义,是大陆推动与落实两岸关系“大发展,大交流”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具体步骤。这次海峡论坛的最大特点是,民间性,广泛性,参与性。论坛议题广泛,涉及经济、文化、教育、艺术、学术等多个方面;主办者广泛,由国台办、商务部、文化部等十多个部委与福建省政府共同主办;参加者广泛,有来自海峡两岸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与部门的代表;人数众多,仅台湾就有8000多人,加上大陆的与会者与组织者,涉及的总人数预计超过数万人;论坛内容广泛,有经贸交易会,有高层研讨会,有圆桌会议,有专题论坛,有县市主题日,有文体活动。因此这次海峡论坛的规模与广泛性是空前的,将在海峡两岸交流史上谱写新的篇章。
海峡论坛是在福建省政府举办的“海西论坛”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显然是以福建省为基地的两岸交流平台。尤其是海峡论坛在日前国务院通过“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之时举行,则赋予了福建省在两岸民间交流与经济合作中担负的特别角色。福建省是海峡两岸交流的前沿,海西是两岸交流“先行先试区”,预示着福建将在未来两岸民间交流与合作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承担更为重要的历史责任。预计未来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福建省将会努力打造“海西”概念,树立“海峡论坛”品牌,推动海西地区与海峡东岸台湾的广泛交流、合作。
闽台探亲、商务与旅游往来持续发展,闽台人员往来日益频繁,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1979年至1996年,台胞来闽探亲旅游人数达到250万人次。新世纪以来,随着“小三通”的开通,经“小三通”途经往来闽台的人数大幅增加。2001年1月,台湾当局开放“小三通”政策,到2006年,一年时间内,海西与金马地区的两地客运增长24倍,人员往来规模达到56万人次。
海峡两岸实现海上直航后,并未影响福建沿海地与金门、马祖与澎湖地区的人员往来,反而继续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据福建方面统计,2008年,厦金(厦门—金门)航线客流量为91.1万人,比同增长34.6%;两马(马尾—马祖)航线运送旅客7.2万人,比同增长35.8%;泉金(泉州—金门)航线客流量为6.4万人,同比增长36.2%,总计客流量达到104.7万人次,同比增长34.6%,“小三通”成为海峡两岸另一重要区域性往来通道。自2001年开通以来,到2009年底,闽台海上直航累计运载旅客达到511万人次。据金门港统计,2009年金门、厦门、泉州等“小三通”客运量达到128.2万人次,首次突破百万人次大关,较上年增长31%,创下开航9年来的最高纪録。可见,两岸关系的改善与直接“三通”的实现,为海西与金马澎湖地区经济、人员往来创造了新的发展条件,有助于闽台次区域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海西与台湾产业合作
台湾海峡西岸与台湾产业布局发展,既存在竞争关系,也存在互补关系。要实现海峡西岸与台湾产业对接、转移,需要充分研究海岸西岸与台湾各自的产业特征、产业优势与劣势,以实现资源与区域的互补合作。
一、海西高科技产业发展与台湾合作
福建在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过程中,必须将高科技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与闽台经济合作的主要目标。
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经验是可供借鉴的。就在台湾传统与劳力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之时,台湾当局经过论证于80年代开始兴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确立了以信息电子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吸引海外技术产业与人才的进入与投资,取得了很大成功,实现了台湾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高科技产业已取代传统的劳力密切产业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福建也必须走这一条道路,要将科技产业的发展作为重点,加强与台湾科技产业的合作与对接。特别是要选择具有地方资源优势与闽台合作潜力大的高科技产业或优势项目,如信息电子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与海洋资源开发等,形成一些重要产业群聚,建立起在大陆各经济区域中的优势产业结构与地区布局。
海峡西岸与东岸的高科技产业及相关产业的互补优势明显,可实现上中下游垂直与水平分工的整合或合作。其中,计算机、光电产业上下游对接优势明显。台湾光电产业的面板制造能力强,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集中在台湾三大科学工业园区之内,尤其以南部科学园区为最重要。相对的,海峡西岸的计算机制造、家电产业优势明显,对面板产品需求大。海峡西岸与东岸在这方面的合作跨出了重要一步。尽管台湾当局政策限制面板产业对大陆的投资,但台湾光电产业企业则采取灵活的方式到大陆布局,于是先将TFT-LCD的后段模块(LCM)生产向大陆转移,而且已取得重要进展。台湾TFT后段模组企业早期主要集中在上海、宁波、苏州等为主的华东地区,随后向大陆电视制造产业群聚的广东与福建为主的华南地区发展。其中海岸西岸的厦门、福州、福清等成为海峡西岸与东岸光电产业对接的模式之一。典型的投资项目包括中华映管在福州与福清投资兴建的面板TFT-LCD厂后段模组(LCM),友达光电在厦门翔安工业区兴建大陆第二个TFT-LCD后段模组厂,在厦门火炬工业区的玉晶光电公司,明达光电在厦门高崎机场附近设立发光二极体厂,基本上构成海西地区光电产业的下游产基地。2009年8月,全球最大的显示器制造商冠捷科技集团也正式落户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区,厦门光电产业基产基地基本形成,预计在未来五年产值可达500亿元人民币。与福建的家电、电脑产业形成相互合作的产业对接与合作模式。光电产业将在较长时期内,仍是海西与台湾实现高科技产业对接的重点之一,需要继续推进与深入合作。
除集成电路与光电产业极具优势外,台湾其他高科技产业规模不大,但仍具潜力的高科技产业包括电子零组件、信息、通讯、软件、环保、生物科技等产业,海西需要及时掌握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动态与转移趋势,以实现闽台高科技产业的有效、实质合作与对接,提高海西高科技产业发展水平与竞争优势。要实现与对岸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对接或合作,必须规划海西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战略与布局,研究与掌握台湾高科技优势产业的发展与转移趋势,寻找对接口、对接点,提供对接机遇。可以说台湾第一波高科技产业即电子零部件、计算机及周边设备产业的转移主要集中在珠三长与长三角,海西基本上错过了这一机遇。在台湾第二波高科技产业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转移中,也以长三角为主,海西与珠三角未能成为合作的重点。在台湾第三波高科技产业即光电产业转移中,海西与珠三角则成为台商布局与合作的重点之一。下一步,需要进行高科技产业领域的深度合作,从研发、制造、生产等充分分工,发挥各自的优势,以促进区域产业链的形成与共同发展。
二、海西传统产业及重化工业发展与台湾合作
台湾传统产业以及重化工业范围广泛,与高科技产业发展相比发展滞后,但却是一个不断转型、升级、发展、而且仍具生命力的产业。海西传统产业具有相当的优势,尤其是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机械制造等方面很有竞争力,而重化工业相对滞后。尽管台湾的传统产业大部分转移到大陆,尤其是珠三角与海西等地,但部分传统产业经过转移与转型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成为新传统产业,台湾有机纺织、机械制造、塑胶橡胶等领域仍具竞争力,仍在持续向外转移。特别是台湾的部分重化工业优势明显,未来向外转移不可避免。在这样的形势下,海西仍应加强与台湾传统产业的对接,实现海西产业的升级转型。是否将重化工业作为接收与对接的重点,存在争论,但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业,在某些领域仍可加强合作。这里就海西与台湾在重化工业、传统产业的对接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石化及其上下游产业的对接。福建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成为台湾石化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据点,其中,以翔鹭石化公司与翔鹭化纤公司最具影响力。这两家企业总投资累计超过30亿美元,资产规模与产值居福建台资企业首位。同时,翔鹭石化公司投资13亿美元的龙腾石化项目已获批准,预计到2008年,翔鹭石化公司的年产值达500亿元人民币,跻身中国大陆“石化四强”。2009年,海西与台湾石化业的合作、对接实现了一次的跨越式发展。5月,台商投资的两大石化项目即古雷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投资的年产80万吨对二甲苯(PX)项目、翔鹭石化(漳州)有限公司投资的年产15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PTA)项目相继开工,预计2111年底完工投资产,这是海西与台湾石化业对接成功案例之一。在随后的“9.8”洽谈会上,泉港石化工业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与台湾石化业同业公会所属的6家企业签约,共同投资兴建年产1000万吨的乙烯裂解项目及下游聚丙烯、乙二醇等项目,总投资预计60亿美元。这一石化合作是闽台石化上中下游整个产业实现全面对接,将大大推进海西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石化下游相关产业的台资企业正新轮胎则是另一代表。80年代末,正新橡胶在厦门海沧投资,建立正新轮胎公司,后又相继投资成立了厦门正新实业、正新海燕等企业,到2006年累计投资超过7亿美元,在大陆各地分厂的营业总额达50亿元人民币。其中,正新轮胎已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品牌,稳居大陆市场第一位,总销量排名第4位,其中摩托车与自行车轮胎排名第一。2009年,正新轮胎销售金额达到48.2亿元人民币。2010年1月,正新轮胎增资4亿美元,扩建厦门集美厂,海西成为正新轮胎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
汽机车及机械制造业的对接。台湾汽车工业不算发达,但仍具有整车及零部件的制造优势,得以在福建投资设厂,建立起以东南汽车制造为中心的汽车及其零部件聚集群落。另外,三阳工业公司投资的杏厦机车公司也是台湾汽机车转移海西的典型代表。不过,东南汽车技术不够先进,生产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不高,在大陆汽车市场激烈竞争格局下,未来发展存在变数,福建需要认真对待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金属加工产业的对接。春保钢铁是台商在在厦门发展的金属加工业成功典范。它是利用江西的钨矿资源,厦门的港口、机场与运输优势以及与台湾距离近的优势,建立起上游钨矿(江西)、中游冶炼、下游模具加工的一体化生产体系,年营业额达120亿元新台币,钨钢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居第三位。春保钢铁的发展模式对海西与台湾产业的对接是一个重要启示,即吸引台湾优势产业的技术与管理,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以海西作为加工与营运基地,以全球为市场,建立起某一专业产业领域的合作发展道路。
三、海西区服务业发展与台湾合作
闽台经济区域的形成,区内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尚大。其中旅游、会展、物流、营运中心等领域的合作与对接潜力较大。
2001年以来,台湾当局开放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地区的通商、通航后,福建与金马地区的商务与通航日益频繁,次区域的商务与旅游活动相继展开。2007年初,台湾当局宣布开放福建局民赴澎湖旅游,很快在福建与澎湖地区得到热烈回响,澎湖县与厦门市旅游行业迅速展开商谈旅游合作事宜,海峡西岸的旅游圈迅速扩大到台湾海峡。2008年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后,海峡西岸的旅游区域从福建扩大到台湾海峡离岛,再扩大到台湾岛内,形成一个新的闽台旅游黄金线,海西将与台湾建立起更为密切的旅游资源共享与合作关系,对于繁荣海西旅游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将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在海西在中国大陆区域经济发展中,要进一步发挥对台经济合作与对接优势,不谋求大而全,而是发挥区域独特优势,明确区域角色定位,将海西作为未来两岸直航后连接台湾与大陆内地的一条新的经济纽带。其中建立次区域经济物流中心与区域商务中心是一条重要的方向。目前,台湾一些有远见的大企业开始布局。2006年6月,台湾东元集团宣布一项“七星计划”,将在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七个国家或地区投资设厂,不仅计划在厦门建立一个平面电视生产基地,而且在厦门设立集团综合商务中心,将厦门作为布局大陆的营销中心。
近年闽台物流业合作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目前台湾辜氏家族在长乐投资的台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将建成涵盖报关、仓储、装卸、加工及包装业务在内的现代化物流园区;闽台合资设立的林登物流(厦门)有限公司,从事专业保税物流业务;台湾航勤(澳门)有限公司出资参与兴建厦门国际航空港空运货站;全球第三大海运公司台湾长荣海运有限公司继开辟厦门到高雄的直航航线和厦门到欧洲地中海的航线后,2005年8月又新辟厦门至美国西海岸的直航航线。物流将成为未来闽台经济合作的新热点。
闽台金融交流合作进展加快。福建的商业银行已与台湾20多家银行开办了两岸直接通汇业务,其中工商银行厦门市分行承做了大陆方面对台湾直接通汇业务的“第一单”。自2003年6月起,福州、泉州、漳州、莆田、厦门的中国银行试点开办新台币兑出业务,目前福建所有中国银行支行以上网点开办新台币兑入业务。2008年以来,台湾金融机构进驻海西的步伐明显加快,统一证券公司与富邦证券公司先后在厦门设立办事处或代表处,富邦银行正式参股厦门商业银行,台湾人寿保险公司与厦门建发集团合资成立君龙人寿保险公司。
四、海西农业发展与台湾合作
海西区建设是一项重大的、长远的、涉及范围甚广的工程,其中在与台湾产业对接中,农业对接与合作是一个重要领域。台湾农业曾取得很大成功,而且在不断进行新的转型与突破,这为闽台农业对接创造了条件。
福建全省已被列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也是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最成功的地区之一。尽管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与转移居大陆之首,但台湾农业产业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生物农业与现代农业,台湾农业仍在诸多方面保持优势,如何实现海西与台湾农业的优势互补及推进海西现代农业的发展仍大有作为。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实现闽台农业领域的一体化合作与闽台产业分工格局是一条重要选择。台湾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已大幅下降,而且逐渐转向“精致农业”、现代优质农业与生态农业,传统农业日趋萎缩或向外转移。目前福建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外销能力相对不足,需要加强与台湾的农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闽台农业领域的合作,必须从两地农业资源分布与产品供需方面考虑,进行两地大农业分工与合作,即将闽台作为一个区域整体来规划农业产业的发展。海西与对岸农业的对接,可以从土地资源、技术、人才、市场、运输等多方面考虑,建立新的台湾海峡农业生态与发展圈。各自发展自己的优势农业与特色农业,台湾将不具竞争力、占用土地的农业转移海西,同时吸引台湾农业技术人才与专业农民到海西发展,而将整个大陆甚至国际作为同共的市场。
第四节 未来海西与台湾经济社会融合趋势展望
2009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发表后,指明瞭海西区与台湾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向,为闽台经济合作、海峡西岸经济区形成与福建经济滕飞开创一个新的机遇,有助于实现闽台经济深层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
未来海西与台湾经济交流合作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海西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及赋予海西“先行先试”政策后,海西与台湾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将会有更快、更大的发展。除了上述讨论的重要产业转移、对接、合作之外,海西在两岸金融合作方面将有突破性的发展,海西争取建设海西两岸金融合作示范区,设立两岸合资的海峡投资基金与两岸股权柜台交易市场,争取扩大两岸货币双向兑换范围,开办两岸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办新台币离岸金融业务,推动两岸银联卡连网与通用。
未来海西与台湾本岛及金马澎湖地区的通航、运输将更加畅通、方便与快捷,将形成多元的运输格局。目前福建省正在加快与台湾的海峡运输建设,提出“加快发展闽台三通,构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主要通道和综合枢纽”的政策主张,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鼓励航运企业开通福建沿海开放港口直航台湾本岛的航线,巩固厦门至台中、高雄客货滚装运输航线常态化,推进福州、泉州至台湾本岛滚装运输航线,做好平潭岛至台湾本岛滚装运输的前期工作。
未来海西区与台湾的人员往来通关更便捷,规模更大,海西将成为海峡两岸人民交流与交往“先行先试”的前沿平台。未来福建省可能率先对台实施“赴台自由行”,率先实现在闽外地居民赴台旅游签注。海西正在规划开放台湾车辆可在福建省行使,即台湾货车、轿车、摩托车等可搭乘客货轮从厦门、福州等陆,使用当地发行的临时牌照,在福建省内自由通行。未来平潭岛设立免税岛与实施海关特殊监管区,将为两岸民众往来海西与台湾提供更多的方便,将大大促进海西与台湾的人流与物流的发展。
平潭两岸合作模式将成为未来海西与台湾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的重要示范。目前福建省政府正在规划平潭岛作为两岸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平潭岛是台湾本岛、海南岛、崇明岛之后的中国第四大岛,是距离台湾最近的大岛,福建省政府正在规划将平潭岛建设成探索两岸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目前平潭综合试验区管委会已经成立,近期重点规划建设国际旅游发展区、两岸商贸合作区、大型物流港区、城市建设发展区、文化产业区与高新技术合作园区等多功能区。目前综合试验区的工作已经展开,其中平潭跨海大桥将于2010年10月通车。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第二条跨海公路铁路大桥,将为未来海西与台湾对接创造条件。
在海西“先行先试”政策下,未来台湾同胞将在更大范围内享受海西居民同等的“国民(市民)待遇”,可以依法在本地置产、居住生活、就业、就学,甚至参与各种公职与专业技术考试,促进闽台融合发展。
(2009年完稿)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