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六章 福建省实现跨越式追赶台湾预测

  追赶与超越台湾,既是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战略需要。现阶段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台湾有一定差距,但在持续缩小与接近之中。2020年前后,福建省经济总量(GDP)将正式超越台湾,其他重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也将先后2020-2040年赶上或超越台湾。

  第一节 福建省与台湾社会经济发展比较

  一、当前福建省与台湾社会经济发展差距

  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主要指标)与台湾相较大致落后15年到20年左右时间,经济规模尤其是经济发展实力与台湾有一定差距。

  一是福建省与台湾社会发展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有很大区别。台湾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阶段即是所谓的“发达社会”,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70%左右(2013年为68.3%),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相似。福建省与整个大陆一样,仍是发展中社会,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程阶段”,2013年工业产值比重超过50%,服务业产值比重不足40%,与台湾有很大差距。

  二是福建省与台湾经济总量差距迅速缩小。台湾经济总量GDP持续稳步增长,1999年突破3000亿美元,2007年突破4000亿美元,此一时期花了8年时间,2013年突破5000亿美元,即从40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花了7年时间。新世纪以来,福建省经济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经济规模增加较快,2010年为2157.7亿美元,2013年达到于3619亿美元,相当相当于台湾2003年的水平(3203亿美元),落后约10年时间。不过,福建省经济总量与台湾的差距在迅速缩小。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经济总量是台湾的1/40,90年代是台湾的1/14,2012年达2773亿美元,是台湾(4694亿美元)的1/2强;2013年,福建省GDP为3567.1亿美元,已接近台湾的70%。不过,2013年,福建省人均GDP为9533美元,与台湾20958美元有较大差距。

  三是福建省与台湾在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及对外投资方面差异大,局部已超过台湾。2013年,台湾对外贸易总额达到5753.4亿美元,福建省只有1545.1亿美元,相差4000多亿美元,两者有很大差距。在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方面,福建省与台湾的差距在缩小。到2013年底,台湾吸引外商投资总额累计达到1263.7亿美元,福建省吸引外商投资金额累计达1424.7亿美元,已超过台湾。但在对外投资方面,福建省远落后于台湾。

  四是福建省与台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较大差距,但高速公路里程与港口吞吐量等方面已经超越或正在超越台湾。目前福建省铁路里程达2255公里,已远超过台湾1090公里的1倍之多,但铁路密集度与便捷度低于台湾,铁路运输旅客量也低于台湾。2013-2020年是福建省城市轨道与城际轨道建设的高峰期,届时福建省城市轨道交通的通行里程超越台湾。

  五是福建省与台湾城镇化水平差距明显。台湾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起步早,城市化发展程度高,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率)于1980年超过70%(进入工业化社会中期),目前约为87%。目前福建省城镇化率为60.8%,与台湾相差达26个百分点,要追赶上台湾城市化水平约需要20多年时间。

  二、台湾、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一)台湾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未来10年、20年时间,台湾经济仍将呈现“低增长、慢发展”特征,并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岛内政治及两岸关系发展不确定性制约与影响。

  一是台湾经济将继续呈现低速增长。台湾综合研究院预测,2014-2035年,台湾经济年平均增长在2.9%左右;英国经济学人研究机构EIU发表的《2020远景》认为,未来15年台湾经济增长增长率为3%。本报告则认为未来10年、20年经济增长率平均在2.5%左右。二是产业结构继续向第三产业倾斜,经济竞争力呈现下滑趋势。到2030年前后,台湾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将达75%左右。制造业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优势产业会越来越少,预计20年后台湾不再有具竞争力的重大优势产业。三是台湾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格局将会发生新的变化,将参与更多区域经济整合组织。四是能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能源供应趋于紧张。五是低薪、贫富差距等经济社会问题常态化。六是人口将出现负增长,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七是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的不确定性长期存在,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未来10年、20年时间,福建省将逐渐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逐步进入中高速甚至中速增长期,由工业化“中程阶段”进入工业化“后程阶段”,并向“后工业化社会”迈进。

  一是经济增长逐步进入中高速增长期,预计未来10年甚至15年福建省经济增长在8.5%左右,“中高速增长”成为新常态,此后可能转入中速增长(6-7%)。二是逐步由工业化中程阶段转入工业化后期,基础建设、制造业的投资与发展仍会持续一个较长时期,工业在产业结构的产值比重仍将保持40%以上。三是城市化水平加快,城乡差距持续缩小,预计未来10年左右时间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四是人口老化速度加快,人口红利降低,劳动力短缺更突出。五是社会问题将会突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大。

  三、福建省实现跨越式追赶台湾的战略意义、目标与时机

  加快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追赶与超越台湾,不仅有助于推进福建省现代化发展,而且对于缩短与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削弱台湾民众在经济上对大陆的优越感、增强对台湾民众的吸引力以及对大陆的认同、加快台湾与海峡西岸的社会融合以及对于推进未来两岸和平统一均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十六大后,福建省政府提供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2008年GDP力争比2000年翻一番,2017年实现翻两番。2009年,福建省又提出追赶台湾的发展目标,力争在2020年GDP总量超过台湾。依目前发展态势,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及追赶台湾的关键性指标是基本可以实现的,但要全面追赶或超越台湾,还需要较长时间,需要做好出更大努力。

  福建省实现跨越式发展追赶及超越台湾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力争在未来15年左右时间即到2030年前后,包括经济总量(GDP)、人均GDP、外贸总额、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等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接近或超越台湾。这里提出三项重要具体目标与时机。

  一是GDP规模追赶与超越台湾的时机。2013年,台湾GDP总量为5115.5亿美元(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福建省GDP为3619亿美元,已接近台湾的70%。未来台湾经济增长持续放慢,很难超过3%;未来福建省经济增长虽有所放慢,但预计仍会在8.5%左右,按较保守的平均年增长8%计算,到2022年福建省GDP总量达到6809.7亿美元;台湾经济按较乐观的年平均增长3%计算,到2022年GDP总量达到6674.5亿美元,即未来8年时间福建省经济总量将会超过台湾。如果福建省按年平均增长10%计算,则到2019年福建省的GDP总量达到6319.4亿美元,超过同年台湾的6108.2亿美元,即再5年时间福建省的经济总量就会超过台湾。如果福建省经济增长平均9%计算,则福建省GDP总量大约会在2020年超越台湾。 

  二是人均GDP相对需要较长时间追赶上台湾。2014年,福建省人均GDP有望接近或突破1万美元,将是福建省一个新的重要跨越。如果按目前福建省与台湾经济增长速度、人均GDP增长速度以及汇率变化趋势,到2030年前后,福建省人均GDP可望超越台湾。

  三是外贸规模追赶台湾的目标与时机。按目前福建省与台湾的外贸规模以及双方增长态势,福建省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赶上台湾。其中,2013年,台湾外贸出口金额为3032亿美元(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年增长0.7%;同年福建省外贸出口额为943.4亿美元,年增长6.2%,不到台湾的三分之一。外贸出口不仅受内部经济产业发展影响,而且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比较大。不过,由于台湾产业外移严重,岛内生产规模缩小,制约了未来台湾外贸出口的增长,未来将会继续呈现不稳定的低增长。福建省仍在工业化发展中程阶段,生产制造仍具优势,为出口持续较高增长创造了条件,预计在2030年前后,出口额可接近台湾。

  (二)实现跨越式发展追赶台湾的建议

  一是将跨越式追赶与超越台湾作为中央对台工作与和平统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将追赶台湾置于整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战略之中。二是将基础设施建设、重化工业、新兴战略产业作为追赶台湾的三把利箭。对正处于工业化中程阶段的福建省来说,通过大规模投资(结构合理与有效率),加快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石化、核电、新能源基础工业与重化工业以及加大战略新产业的投资与发展,是实现跨越式追赶台湾的关键所在。三是应集中力量整合或建成几个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园区或产业聚群。其中,抓住台湾石化产业发展遇到的困难与大陆工业化发展的好时机,加快湄州湾与古雷两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并作为未来福建省经济发展与追赶台湾的最大产业集群。另外整合省内资源,建设机械装备、电子信息与轻纺工业等重点产业集群,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与高科技产业创新的共同发展。四是支持与培育一批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或超大型企业。五是要在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追赶,不搞大跃进,循序渐进,要重视加强社会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跨越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共进”的发展理念。六是积极发展新型城市化建设,控制中心城市过度扩张(台湾没有超大型城市),加强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均衡式追赶目标。

  四、福厦高铁建设对福建省实现跨越式发展及追赶台湾的重要意义

  福厦高铁建设具有经济、社会与政治多种重要意义。一是可大大缓解海西核心区域福建省内的高速铁路建设与运输不足问题,增强福建省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连接,对加快海西交通建设与现代化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对福建省经济发展有重要拉动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福建省的跨越式发展,让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迈向一个新台阶。三是可形成福建省更为方便、快捷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大大缩短与台湾现代交通运输尤其是高铁发展差距,为实现追赶与超越台湾的战略目标创造条件。四是有助于促进台湾与福建省或海西社会经济融合,形成更为便捷的闽台经济社会生活圈,有助于为未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创造条件。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快论证与规划福厦高铁建设。

  第二节  福建省与台湾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一、台湾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未来10年、20年时间,台湾将逐步由“后工业化社会”或“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受制于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等因素影响,台湾经济将继续呈现“低增长、慢发展”特征,总体发展态势是趋于衰落的。

  (一)台湾经济发展将呈现不稳定的低速增长态势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与岛内政经环境的变化,台湾经济发展步伐放慢,2000-2013年,台湾经济年平均增长约为3%。未来受制于岛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台湾经济将继续呈现低速增长,也不排除出现较严重衰退的可能性。未来5年、10年甚至20年,有关机构对台湾经济增长前景预期不一,台湾当局较为乐观,民间与境外机构相对保守与悲观。台湾当局曾预计,未来10年(2006-2015年),台湾潜在经济增长率年平均可达4.6%,到2015年,台湾GDP达到6000多亿美元,人均GDP约为27000美元。不过,依据台湾综合研究院的预测,2014-2035年约20年时间,台湾经济年平均增长2.86%左右。英国经济学人研究机构EIU公布的《2020远景》调查研究认为,未来15年台湾经济增长率为3%。不过,岛内研究机构多预计,未来5年台湾经济年平均增长在4%左右。依过去10年台湾经济增长的经验与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判断,未来台湾经济增长很难超过过去10年的平均值,平均增长3%左右是较为客观的判断,但会出现较大波动,或呈现不稳定发展状态,也不排除在受到外部重大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后出现较大衰退的可能性,总体是台湾经济发展前景不乐观,而且呈现衰落迹象与趋势。

  (二)台湾对外经济格局会出现新的变化

  台湾当局将参与区域经济整合列为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希望在“多元接触、逐一洽签”原则下,争取到2020年完成签署的FTA/ECA的贸易值达到台湾贸易总值的60%。

  依目前两岸关系形势与亚太区域格局,可以预期未来台湾在参与区域经济整合问题上会有所突破,参与的区域经济组织会越来越多。除了海峡两岸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及后续协议持续推进外,台湾对外签署的FTA或ECA会不断增加,在既有的6个FTA基础上,有望不断取得新进展。其中,台湾极力争取参加的多边区域经济组织跨太平洋经济伙伴战略协议(TPP)与区域全面经济合作协议(RCEP)有望获得突破,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先后加入。

  台湾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的持续发展,也会带动台湾对外贸易与投资格局的变化。在对外贸易方面,台湾与大陆的贸易或海峡两岸贸易仍会持续发展,大陆仍会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台湾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与最大进口市场的地位(2014年大陆首次取代日本成为台湾最大进口市场)。台湾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增长速度逐步超越台湾与大陆的贸易速度。特别是在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推进与台湾有望加入美国主导的TPP形势下,近年美国在台湾外贸出口市场中的地位的回升趋势有望持续发展。

  台湾岛内政治对立与两岸关系发展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外商对台投资,预计未来台湾对外资的吸引力会持续弱化,外商投资会有所放慢。台湾对境外投资尤其是对大陆投资与产业外移仍会持续发展,只是对境外投资的能力与规模将呈现下降态势。

  (三)台湾产业结构变化相对稳定,产业升级压力增大

  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台湾,产业结构相对稳定,但仍会向第三产业进一步倾斜。台湾农业继续走高精尖的精致化发展道路,现代观光休闲农业与高端农业成为基本的发展趋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会持续在波动中呈现缓慢下降态势,十年之内产值比例基本维持在2%以下,2030年以后可能降到1%左右。第三产业持续稳步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会更加重要,产值比例持续上升,10年后即2025年前后将达75%左右。其中,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餐饮与商业、资讯服务、旅游业等仍是最重要的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将维持较快发展速度。第二产业将保持低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缓慢下降,产值比例有望维持在24%左右。

  其中,制造业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优势产业会越来越少。一是台湾最庞大的石化产业,受环保因素影响,原规划的“国光石化”大型炼制加工一体化项目被迫放弃并转移大陆,位于高雄的中油公司炼化与乙烯项目“五轻”在2015年到期后不再运行,同样被迫外移,台湾石化产业发展受到制约,乙烯供应将受到影响。二是核电产业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在强大的“反核”民意压力之下,兴建多年的台湾第四座核能发电厂(“核四”)被迫于2014年暂时封存,未来重启的可能性不大。第一、第二与第三等三个核电厂发电机组营运期限到期后不再延役,在亚洲曾居领先地位的台湾核电工业将宣告结束,台湾电力工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三是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面临优势逐步被削弱的挑战。台湾两大核心与优势科技产业即半导体产业与面板业面临外部的竞争与发展压力。半导体产业是台湾“兆元”产业(产值超过1兆元新台币,相当于1万亿元新台币);面板产业产值预计于2015年突破1万亿元新台币,也将挤身于“兆元”产业。在大陆大力发展面板产业与重点支持半导体产业的情况下,预计未来5到10年时间大陆这两大短板产业将会有突破性发展,对台湾形成竞争与压力,对台湾相关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少,将冲击台湾这两大高科技优势产业。2014年10月,工信部与发改委发布新型显示器产业“新三年行动计划”,预计到2016年,大陆新型显示器产业按面积计算出货量力争达到世界第二,市场占有率超过20%(2013年占11.2%),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依据过去台湾产业发展经验观察,预计10年后台湾不再有具全面竞争力的强大优势产业。

  面对优势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外部的竞争,台湾当局积极推进产业升级转型,以提高产业竞争力。2014年10月,台湾“行政院”正式核定“产业升级转型行动方案”,进一步全面性规划各项产业升级的推动措施,包括政策贷款、租税、人才与基础建设等,其中提供“1500亿元(新台币)政策贷款”及“100亿元投资策略性制造业”等。同时台湾当局还提出推动“促进产业升级”的“三只箭”:资通讯产业转型,由以半导体元件为首的半导体产业向上整合应用智慧城市发展,开创新的产业商机;传统产业向筹组研发联盟、开发高附加价值产品发展;重点发展包括物联网、生技制药与云计算等新兴产业。依台湾“产业升级转型行动方案”预估,未来高质化的制造业产值比例上升,将由2013年的42.61%提高到2020年的60.40%;出口值比例由47.2%上升为63.12%。不过,受制于政经大环境的变化,台湾要实现产业升级目标并不容易,总体产业竞争力仍会呈现下降趋势,上述目标的基本实现也无法改变台湾产业竞争力下滑的基本态势。

  (四)台湾能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能源供应趋于紧张

  随着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但台湾能源供给则因核电发展受阻,对未来能源供给造成较大压力,而且能源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依台湾“废核”规划,2018年,第一座核电厂1号、2号机组全部除役;2020年,第二座核电厂1号机组除役,2022年2号机组除役;2024年第三座核电厂1号、2号机组除役;第四座核电厂“暂时封存”,未来启用的可能性不高。也就是说,到2024年,台湾将彻底结束核能发电,不仅预示着台湾能源尤其是电力供应紧张,电价上涨,而且能源与电力供应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预计到2025年,台湾燃煤与燃气发电比率将达到85.8%,将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预计若以天然气替代核四厂,每年排碳量增加751万吨,减碳目标无法实现。

  再生能源将有较快发展,但无法成为主力能源。在燃煤发电存在污染与排放二氧化碳及核电发展受阻的情况下,台湾大力发展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发电(生质能)、地热与水力等。目前,台湾再生装置容量为366.2万千瓦,预计2015年为451.4万千瓦,2020年为657.4万千瓦,2025年为993.3万千瓦,2030年为1375万千瓦。

  据台湾方面统计,2012年,台湾电力实际需求量为2413亿度,预计2015年为2602亿度,2020年为2593亿度,2025年为3251亿度,2030年为3526亿度。但在“核电”发展受阻与新兴能源难以大力发展的情况下,将制约电力供应,未来可能在高峰期出现电力缺口。

       表6-1   2030年前台湾电力需求与结构变化

  时间 电力

  需求                 电力结构 再生能

  源装置

   核电 燃煤 燃气 燃油 其他

   亿度 %  %   %   %  % 万千瓦

  2013 2413* 17.9 36.4  31.9   4.4  9.4 366.2

  2015 2602 18.7 33.6  36.8   2.3  8.5 451.4

  2020 2593 13.0 40.5  36.8   1.1  8.7 657.4

  2025 3251 1.0 39.1  46.7   1.6  11.5 993.3

  2030 3526  --   --   --    --  -- 1375

    资料来源:(1)专题:“一旦启动废核”,台湾《联合报》,2014年3月31日,A13版。

    (2)专题:“再生能源目标”,台湾《联合报》,2014年3月26日,A7版,A8版。

    *2012年值。

  (五)台湾人口将出现负增长,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台湾人口结构还是处于较为理想的状态,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但随后数年人口将呈现负增长,劳动人口比例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与突出。

  过去10年来台湾生育率约为1.0,2013年为1.065,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区之一。台湾出生率持续降低,已从2000年的约3%降为2009年为0.829%,年新生人口只有19万人,已连续两年出生人口降至20万人以下。根据联合国等机构研究,台湾人口红利期为1991-2026年。依台湾“行政院”官员薛承泰对台湾人口结构改变与发展趋势分析,2000-2015年是台湾劳动力人口最丰富的阶段,最有利经济发展。台湾其他研究机构也认为,未来10年,台湾仍处于劳动力相对充足时期,可享十年时间的人口红利。

  据预测,2020年前后,台湾将出现人口负增长。2002年,台湾“经建会”原预测2028年台湾人口将出现负增长,2012年预计提前到2026年出现负增长,2014年8月预测进一步提前到2022年。2012年9月,台湾“行政院”核准的“台湾产业结构优化”报告中指出,2020年时,台湾0-19岁人口将减少近100万人,而65岁以上人口则增加100万人,形成“正负100万现象”。其中,台湾15-64岁的工作年龄人口在2015年达到高峰即1737万人,此后开始减少,2015年到2060年平均年减少17.6万人。

  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发展迅速。从未来50年人口结构趋势看,2025年,台湾人口达到2380万人,此后开始缓慢下降。其中,目前台湾工作年龄人口(15-64岁)总人口的比例为74%,2016年起开始下降,10年后降到68%,20年后降到62%。

  劳动人口下降的同时,台湾人口老龄化发展加快。台湾不同机构对老龄化进程有不同预测,但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台湾“国民健康局”于2012年发表报告指出,1993年,台湾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预计2017年达到14%,进入“高龄社会”(aged-society);2025年将上升到20%,较2008年的10%增加1倍,进入“老龄化社会”(superaged-society)。目前台湾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74.1万人,占总人口的11.73%,逐渐逼近高龄化社会。到2026年,台湾青壮年人口与老年人口比例由目前的7:1 变为3:1 ,年轻人的压力增大,不利经济发展。日前台湾“国发会”发布报告指出,台湾15-64岁工作年龄人口将于2016年开始递减且逐渐呈现高龄化;民众平均寿命延长,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率、人口年龄中位数及老化指数均向上调升,人口老化将冲击劳动市场。到2060年,劳动人口比例降到50.4%,而老年人口比例达到43.2%。

  未来台湾人口呈现负增长,人口结构持续发生重大变化,劳动人口降低,老龄人口增加,将冲击劳动力市场,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影响教育与经济发展。特别是目前台湾高校过多,未来会因入学人数的减少会不断有高校倒闭,预计到2022年约有三分之一的大专院校会倒闭。台湾当局尽管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如鼓励生育、提高妇女劳动参与率、年金改革与延后退休年龄等,但很难改变人口结构变化与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挑战。

  (六)台湾低薪、贫富差距等问题将常态化,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经济增长放慢与经济竞争力下滑,导致台湾薪资增长放慢甚至停滞成为多年来台湾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预计这一趋势未来将会延续,“低增长、低薪资”成为一种常态。2014年,台湾经济形势有所好转,最新预计年增长3.8%,加薪企业增多,相应的带动薪资增长。依台湾“主计处”统计,2014年1-8月,平均经常性名目薪资为38076元新台币,较上年同期增长1.63%,创近三年来新高;实质经常性薪资36679元,略有增长,但仍赶不上1999年的水平(37196元)。尽管名目薪资有所增长,但增长甚慢,过去近20年平均实质薪资增长有限,未来经济发展的动能不足,仍会呈现低增长甚至出现较大衰退的可能,未来薪资难有大的增长,“低增长,低薪资”将成为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

  贫富差距问题是一个老问题,近年来有缩小趋势,但不会改变贫富差距这一突出的社会问题。台湾分配状态或贫富差距的变化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为快速平均化时期(1953-1963)、缓步平均化时期(1964-1976)、相对稳定时期(1976-1983)、逐步恶化时期(1985-1991)与两极化时期(1992年以后)。1992年以后,台湾所得分配趋于两极化,最低所得20%的家庭所得分配额逐年下降,由1991年的7.76%降到2001年的6.53%,而高最20%家庭所得分配额则由38.6%上升到40.19%。据台湾“主计处”公布的家庭收支调查,2001年,台湾五等分家庭可支配所得差距达到6.39倍,此后在波动中有所下降,2013年降为6.08倍(高最20%家庭每户年可支配所得为188.3万元新台币,最低20%家庭为30.9万元新台币),是2009年以来最低点,预示台湾所得分配走势呈现正向发展。不过,在政府重分配之前(扣除税与补贴等)的原始所得分配差距仍大,2013年为7.53倍。另外,台湾“财政部”报告,综合所得总额20分位申报统计,最高20%与最低20%的差距曾一度迅速上升,从2008年的65.32倍迅速上升到2011年的94.84倍,2012年略降为85.21倍。长期看,贫富差距扩大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台湾也不例外,短期的调整与有限的缩小改变不了严重的贫富不均与贫富差距问题,也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根源之一。

  在经济低速增长、薪资缓慢提升与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情况下,在蓝緑持续对抗与对两岸关系政治认同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况下,未来台湾社会矛盾依然会十分突出。这些矛盾主要集中表现在人们日益上升的需求与经济增长落差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野党与执政者之间的矛盾,对外开放(包括对大陆开放)与维护既得利益的矛盾;不同群体利益主张差异的矛盾,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时平缓,有时会更激烈,均会制约台湾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

   二、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未来10年、20年时间,福建省将逐渐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经济由高速增长(两位数以上)逐步进入中高速甚至中速增长期,由工业化“中程阶段”进入工业化“后程阶段”,并逐步向“后工业化社会”迈进。

  (一)福建省经济增长将逐步进入中高速增长期

  福建省经济发展速度首先取决于大陆总体经济发展形势,其次才取决于地方经济发展特征。未来10年甚至20年,大陆经济将进入中速发展时期,即“中速增长”成为新常态,也不排除后期出现中低速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实验室预测,2011年到2015年,大陆经济潜在增长率为7.8%到8.7%,2016年至2020年为5.7%到6.6%,其中当前劳动生产率下降是大陆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的特征,改革将转变大陆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依赖,转变对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的依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改革》论坛中提出,中国大陆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未来10年,大陆的经济增长将维持在6.9%到7.6%之间。主要有三个论据:大陆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下降,人口扶养比上升;投资增速下降;科技进步指标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其中未来10年到15年投资增长率在10-15%之间。世界大型企业研究所预测,2015-2019年,大陆经济年平均增长降至5.5%,2020-2025年平均增长3.9%。而相对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福建省经济增长会高于大陆的平均水平,预计会有6-7%的中速增长速度。

  福建省作为大陆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相对较发达、正在持续发展中的省份,未来经济仍会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长速度与改革开放前30年会明显放慢,很难再有超过10%的两位数增长,但有望在前期维持8-9%的中高速增长态势,这一增长速度略于台湾3倍左右;后期经济增长率甚至可能降至7%左右,这也是一个较理想的增长期。福建省维持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是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化投资以及持续增长的消费所带动,出口拉动力会有所降低。

  (二)福建省将逐步由工业化中程阶段向工业化后期转变

  目前福建省处于工业化中程阶段,第二产业是最大产业,在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未来10年甚至20年,福建省产业结构将会出现较大变化,第三产业产值会明显上升,但工业在产业结构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关键在于,福建省与整个大陆一样,城市化在持续发展,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的典型特征,也是支撑未来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福建省仍处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之中,基础建设与重化工业投资仍在持续,其中正在推进的铁路建设、城市轨道建设、兴建中的核电厂、石化产业园区等是一个较长过程,不仅是拉动福建省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且会保持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工业产值比重仍将在较长期时间内保持在40%以上,这也是支撑福建省经济保持较高增长的关键因素。福建省第三产业或服务业仍会持续发展,尤其是规划中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与服务领域的持续对外开放,会拉动港口、航运、物流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会加快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会持续上升,但服务业投资规模远赶不上工业投资,预计10年以后才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福建省的第一大产业,但要达到目前台湾70%的水平还有很大距离。

  (三)福建省对外经济合作层次提升,经济区域化会有新的发展

  对外开放与经济自由化是大陆总体经济发展方向之一,也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方向与趋势。福建省或海西作为对台“先行先试”地区,未来会持续扩大对台开放与合作,厦门特区、平潭综合试验区以及正在申报整合的福建自由贸易区,将会把福建省的对台、对外开放与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福建省或海西与台湾经济关系发展将上一个新台阶。地缘与商缘关系,历史上福建省与台湾的经济关系就十分密切,在新的形势下,福建省肩负开展对台经济合作的“先行先试”角色,中央赋予了更多的优先权与自主权,将加快闽台经济合作进程,闽台经济生活圈将逐步形成,并成为一个重要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典范。

  2014年11月,福建省有关部门召开了“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桥头堡”座谈会,显示福建省正在抓住中央提出的“一路一带”对外战略发展机遇,希望将福建省建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桥头堡,推进福建省对外互联互通的发展进程,这是福建省在定位对台经贸先行区之后又以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新定位,将有力推进福建省经济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经济合作规模。其中,福州市以打造“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枢纽城市为主要切入点,推动一系列相关的重大合作项目,有助于加快福建省的对外开放与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格局。

  另外,闽商有很强的自行对外开拓精神与能力,以相互协作与集体的力量进军国际市场,这股民间经济力量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与提升,有助于福建省扩大对外投资与贸易,强化福建省与国际经济的联系与合作。

  (四)福建省城市化水平加快,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福建省城市化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村人口超过40%。目前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已成为大陆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福建省也公布了《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加快推进福建省城镇化的科学发展,预计未来福建省与整个海西的城市化将步入一个迅速发展时期。

  福建省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程阶段,未来会持续加快发展,必然带来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预示着未来将有更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而且还有大量外省籍的农村人口进入福建城市。未来福建省城市人口比重将会将逐步接近台湾等发达社会的城市人口比例。

  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的减少,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福建省的城乡差距。不过,福建省地理环境较为特殊,东部的沿海与内陆的山区发展差异大,未来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地区发展差距,目前沿海城镇带以全省44.4%的土地面积集聚了79.4%的人口,未来经济重心与人口会继续向这一区域集中,区域均衡问题依然会较为突出。这与台湾区域发展有类似之外,西部经济走廊的人口与产值占了台湾总体的90%以上。

  (五)福建省人口老化速度加快,人口红利降低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普遍趋势,整个中国大陆也逐步进入高龄化社会的发展阶段,福建省同样如此。据研究,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始于上世纪90年代。依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福建省总人口为3410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64.2万人,占总人口的10.04%。由于受到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人口生育高峰期影响,福建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据推测,到2035年前后,福建省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30%,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20%,2035年以后老化速度放慢。

  福建省人口老化趋势的加快,不仅意味着劳动人口的负担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增加,而且预示着劳动力人口相对减少,人口红利不再,加上新世代年轻人价值观念的变化,未来可能出现劳动力相对短缺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福建省经济快速发展。

  (六)福建省社会问题会逐步突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大

  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与大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一致,工业化进程中的新问题、新挑战会不断出现,除了上述的城市化加快与人口老化之外,还主要包括:一是贫富差距逐步扩大。目前大陆的吉尼系数约为4.7,为贫富不均或贫富分化最严重的国家或地区之一。福建省政府统计的吉尼系数不是很大,城镇与乡村分别为0.35与0.365,但实际贫富差距较表面的统计数字要严重得多,未来贫富差距会持续扩大,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激化矛盾的突出问题。二是未来福建省民众的权益意识、环保意识会持续高涨,经济发展与环保的矛盾会更突出,对经济发展的牵制会增大。数年前厦门市民发起的反对PX石化项目的“行走抗议”行动是大陆首个公开有影响的反污染抗议事件,产生了很大的示范效应。福建省仍处于工业化发展之中,重化工业建设等会引起新的环保争议,甚至成为“新常态”,需要引起关注。三是社会矛盾日益增长。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社会阶层会进一步分化,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不同群体与阶层之间的矛盾会有所上升,会影响政府决策。

  第三节   福建省与台湾经济社会发展比较

  福建省与台湾省是我国以闽南语为主要地方代表性语言的沿海省份。福建省土地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台湾省土地面积3.6万平方公里,前者是后者的3.4倍。福建省人口为3748万人,台湾省人口为2324万人,前者较后者多出1400多万人口。这些基本要素是双方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尤其是人均水平比较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观察,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较台湾落后约20年左右时间。

  一、福建省与台湾经济发展比较

  (一)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总量比较

  经济规模总量GDP依然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追赶或超越的首要目标。新世纪以来,台湾经济发展速度慢,呈现低速增长,2000年到2013年,台湾经济年平均增长3%左右,其中2013年仅增长2.1%。福建省经济则呈现较快增长速度,同期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2%左右,其中2005年以来年平均增长达13%,约是台湾的4倍以上。

  由于福建省与台湾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福建省经济总量与台湾经济总量的差距迅速缩小。1999年,台湾经济总量GDP突破3000亿美元,2007年突破4000亿美元,此一时期花了8年时间;2013年突破5000亿美元(5033亿),即从40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花了7年时间。新世纪以来,福建省经济规模增加较台湾为快,2010年为2157.7亿美元(14737.1亿元人民币),2013年达到于3248亿美元(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达到21759.6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台2003年的水平(3203亿美元),约略后台湾10年时间。不过,福建省经济总量与台湾的差距在迅速缩小。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经济总量是台湾的1/40,90年代是台湾的1/14,2012年是台湾的1/2强。2013年,台湾GDP总量为5033亿美元,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福建省GDP为3567.1亿美元(21759.6亿元人民币),已接近台湾的70%。

  (二)经济结构比较

  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是一个经济体经济发展程度与水平的另一重要指标。简单地讲,工业化之前,农业或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化发展时期,工业或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位;后工业化发展时期,服务业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位。台湾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新世纪以来,服务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比例接近70%,工业产值近30%,农业产值比例不足2%。以2013年为例,台湾农业产值比例占1.69%,工业产值比例占30.02%(其中制造业占24.88%),服务业产值比例占68.29%,这是典型的后工业化社会的经济结构。不过,台湾服务业增长放慢,过去10年平均增长2.9%。

  福建省尚处于工业发展中程阶段,第一产业产产值比例大幅下降,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而第三产业产值比例远低于第二产业。依福建省政府统计,2013年,福建省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52%,相当于台湾上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的水平;农业产值比例为8.9%,逐步接近台湾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1980年为9.2%);第三产业产值比例为39.1%,尚未超过40%。

  从产业结构观察,福建省还处于工业化发展中程阶段。特别是由于福建省在加快工业化与高科技产业发展,造成近年来福建省第三产业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2010年来呈现下降趋势,在大陆各省市区排名中处于中后段,2010年、2011年均排名第12位,2013年降至第18位,2014年第1季度进一步降为第30位(比重为31.9%),仅高于河南省。同时,大陆服务业产值比例于2013年首次超过工业,显示福建省的产业结构不仅落后于其他省份,也落后于整个大陆,这与近年福建省工业与基础设施重大投资项目多有很大关系。相对的,北京服务业产值约达73%,不仅在大陆高居第一,而且已经超越了台湾。因此,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台湾还有很大差距,要达到目前台湾产业结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概需要20多年的时间。

  表6-2   福建省与台湾经济结构比较(单位:年、%)

  时间 台湾地区 福建省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8 1.60 29.05 69.35 10.7 50.0 39.3

  2009 1.73 28.92 69.35 9.7 49.1 41.2

  2010 1.64 31.0 67.36 9.5 51.3 39.2

  2011 1.79 29.89 68.32 9.2 52.7 38.1

  2012 1.78 29.08 69.14 9.0 52.2 38.8

  2013 1.69 30.02 68.28 8.9 52.0 39.1

    资料来源:台湾:台湾“国家发展委员会”:《台湾经济论衡》,2014年5月,第12卷第5期,第99页。福建:《福建统计年鉴2013》。

  (三)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及对外投资发展比较

  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及对外投资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对外开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又一重要指标。在对外经贸尤其是对外贸易方面,福建省与台湾还有很大差距。

  台湾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外贸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过去几十年来,台湾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其对外贸易规模曾一度比整个大陆还多,何况一个在大陆处于经济中上游的福建省。2013年,台湾对外贸易总额达到5753.4亿美元,其中,出口达3054.4亿美元,进口2699亿美元,台湾外贸总额、出口额与进口额均居世界前20名之列。以2011年为例,台湾外贸总额世界排名第18位,在西班牙、印度、巴西与澳大利亚之上;其中出口排名第17位,进口排名第18位,可以说台湾是世界贸易中的主要经济体之一。

  相对的,福建省对外贸易规模一直较小。改革开放前,福建省对外贸易很少,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才获得较快发展,但总体对外贸易规模不大,不能与外贸大省广东省相比(广东省外贸早已超过台湾,2013年达12817亿美元,已是台湾的2倍之多;同年江苏省对外贸易额达到5932.7亿美元,也超过台湾)。2013年,福建省对外贸易总额为1545.1亿美元,相当于台湾1992年的水平(1544.8亿美元),落后20多年。其中,出口额943.4亿美元,相当于台湾1994年的水平(943.0亿美元);进口额601.6亿美元,相当于台湾1991年的水平(631.4亿美元)。可以说,福建省外贸发展与台湾有很大差距。

  在贸易产品结构上也有很大差距。台湾出口产品以机电产品(尤其是高科技)为主,福建省则以加工贸易为主,2013年加工贸易约占30%,其中机电产品占35.3%,高新技术产品占14.6%。

  在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方面,福建省与台湾的差距在缩小。由于台湾对外开放直接投资比较早,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因此历年累计外商对台投资规模较福建省为多。到2013年底,台湾吸引外商投资总额累计达到1263.7亿美元。改革开放后,外商(包括台商)对福建省投资增长迅速,到2013年底,福建省吸引外商投资金额累计达1424.7亿美元,已超过外商对台湾直接投资总额,关键在台商对福建省投资比例高,不包括台商则福建省吸引外资规模远少于台湾。就近年双方吸引外资规模看,相差不大,其中2013年福建省与台湾吸引外资金额分别为66.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与49.3亿美元(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额)。

  在对外投资方面,福建省远落后于台湾,关键在于台湾对外投资起步早,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斯后形成一股产业外移与对外投资的热潮。1952年到2013年底,台湾对外投资项目累计为13849项(流量),投资总额达到826.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对外投资;另外,台商(台湾)对大陆投资项目合计达40762(流量)(1991-2013),投资金额为1336.8亿美元;两者合计分别达54611项与2163.3亿美元。福建省对外投资起步晚,主要始于新世纪初。2013年,福建省新批对外直接投资(包括对台投资)项目142个,新批对外投资金额7亿美元(直接实际投资金额6.4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估计不到100多亿美元。不过,福建省在对外工程承包与对外劳务合作方面优于台湾,其中2013年福建省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达6.5亿美元,接近对外直接投资额金额,台湾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少,劳务合作少。

  (四)旅游业发展比较

  被称为緑色产业的旅游业是台湾与福建省重点发展产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台湾旅游业发展迅速,尤其是由于台湾逐步扩大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入境旅游人数大幅增加。2004年,台湾入境旅客人数不足300万人次,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与2013年,先后突破400万人次、500万人次、600万人次、700万人次与800万人次,可以说一年一个新台阶。关键是大陆赴台旅游人数的爆发式增长,2013年占到入境旅客总数的35.9%。2014年,赴台观光旅游人数预计将突破950万人次,2015年将突破1000万人次,提前实现台湾当局提出的入境观光发展目标。

  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台湾出境旅游人数也持续大幅增加,2005年突破800万人次,2010年突破900万人次,2012年突破1000万人次,2013年达到1105.3万人次,其中以到中国大陆出境或旅游人数最多,近两年均在300万人次以上,加上港澳地区,合计超过500万人次。

  福建省旅游业也呈现快速发展之势。2013年,福建省旅游接待人数达2054.2万人次(包括了境内旅游),同比增长16.9%;旅游总收入2286.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1%。其中,接待入境旅客首次突破500万人次,达512.13万人次,同比增长3.7%,实现外汇收入45.73亿美元,同比增长8.2%,各项指标增幅超过大陆其他省平均水平。由此发现,2013年,福建省的入境海外旅客人数为512.13万人次,较台湾的800多万人次少约300万人次。福建省的出境人数也呈现快速增长之势,但赴境外旅游人数与台湾还有很大差距。

  由于台湾有得天独厚的大陆这个庞大的境外客源市场,对台湾的境外旅游业有很大的支撑作用。福建省入境旅游很难追赶台湾,但呈现同步发展态势,尤其是福建与台湾之间的相互旅游有良好发展前景。

  二、福建省与台湾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发展比较

  基础设施主要是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以及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台湾交通运输设施建设起步甚早,基础好,发展程度高;福建省交通运输基础建设起步晚,基础弱,历史欠账多,但改革开放后发展快,虽然与台湾在许多方面有较大差距,但这一差距正在持续缩小,在某些领域已经超越或正在超越台湾。

  (一)铁路及轨道建设比较

  1.铁路建设与运输发展比较

  台湾铁路建设历史始于19世纪末期的1887年。战后,台湾经济发展,进一步刺激了铁路建设。1979年,台湾实施西部铁路干线电气化建设,全线运输里程408.5公里,从北部基隆到南部高雄的运输距离缩短为4小时。台湾南北高速铁路建成后,台湾铁路运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西部电气化铁路、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共同构成西部运输大动脉。另外,台湾还有东部铁路干线,包括宜兰线铁路、北回线铁路、花东线铁路与南回线铁路,是目前台湾铁路运输主力,而且主要以客运为主。进入21世纪后,台湾推动铁路运输捷运化,将西部铁路干线转型为长程铁路运输与短程铁路运输通勤并重的营运模式,并规划提升东部干线的运能。北回线部分改造工程于2003年完成,东部花连铁路实现电气化,2005年完成北回线全线双轨化工程,列车班次大幅增加,有效缩短了台北到花莲的北部到东部的运行时间。

  目前台湾共有铁路运输线13条线,其中6条主干线,7条客运支线,铁路总长度1096.5公里,车站数量达225个。其中,双线铁路588.2公里,单线铁路508.3公里,电气化铁路592.2公里。未来目标是推动东部铁路电气化与双轨化。铁路年客流量持续增长,2013年达22728.8万人次,创历史新高,连续3年突破2亿人次,日运输量达60万人次。

  改革开放前,福建省铁路运输滞后,严重阻碍了福建省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福建省铁路运输有了长足发展,先后完成温福、福厦快速铁路和峰福铁路峰南段电气化改造等三条铁路干线以及肖厝通港铁路支线,全省铁路进出省通道增至5个,福建结束了过去只有单线、低速铁路的历史,进入双线快速运输动车时代。铁路营运长度由2000年的1454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2255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长度由821公里增加到1643公里,5年时间增加了1倍);运输旅客人数从1428万人次增加到5295万人次。可以说,目前福建省铁路里程已远超过台湾,几乎是台湾的1倍,但铁路密集度低于台湾,铁路运输的便捷度低于台湾,铁路运输旅客量也低于台湾(约为台湾的四分之一)。

  2.高速铁路建设与运输发展比较

  台湾建立了本岛西部经济发达地区横跨南北的高速铁路即台湾高铁,采用日本新干线技术。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有关方面就提出兴建南北高速铁路项目;1990年,台湾“行政院”批准“台湾南北高速铁路建设计划”,1997年成立公司,1999年正式动工,2007年开始营运。台湾高速铁路北起台北市,经板桥、桃园、新竹、台中、嘉义、台南、高雄左营,共8个车站,全长345公里,设计时速300公里/小时,最高营运时速315公里/小时,台北到高雄的时间从原普通铁路的4小时缩短为1.5小时,成为台湾西部地区一条横跨南北的高速交通运输大动脉。

  台湾高铁是台湾第一个、也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BOT公共工程(民间兴建、特许营运后转移给政府。特许期限为1988年到2033年为35年)。高铁已成为当前台湾快捷、舒适的民众往来的重要交通工具。到2012年底,高铁运输旅客累计突破2亿人次,平均日旅客运输量达12万人次,2013年运输旅客达4748.7万人次,客座利用率达57.5%。由于运量相对不足,成本高,经营困难,目前高铁正在进行重大改革,在开展增资的同时,计划将特许经营时间再延长35年。

  与台湾已建成横跨南北的高铁大动脉、将南北运输距离降为1.5小时相比,福建省高铁发展相对滞后。不过,在中国大陆进入高铁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近年福建省高铁呈较快发展态势,目前已建成厦深高铁,同时加快建设杭福深高铁,另外正在建设龙厦、向莆、合福等3条高铁线路。厦深高铁(厦门—深圳)全长502.4公里,其中福建省境内为144.2公里,时速200-250公里;龙厦高铁(龙岩—厦门)全长114公里,为电气化铁路;向莆高铁(向塘—莆田)全长603.6公里,其中福建省内384.3公里数,时速200公里,有望2015年上半年通车,将是福建省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铁(时速300公里);合肥到福州的合福高铁有望于2015年通车,合肥到福州的运行时间将缩短为3小时,而且将打通福建省与华中地区的快速运输通道;正在讨论的福厦高铁(福州—厦门)全长272.5公里,时速200-250公里。福厦高铁未来有望串起福州、泉州、莆田与厦门四大城市,并规划延伸到漳州。依福建省高铁建设规划,5年后高铁通车里程将达到915公里,将有效解决长期制约福建省经济发展的交通问题,而且高铁运输里程将远超过台湾。

  3.城市轨道建设与运输比较。城市轨道主要地铁建设即台湾讲的捷运。台湾捷运建设主要集中在台北市与高雄市,均采取高架、地下与地上(平面)三种建设方式。到2012年,台湾捷运运输旅客呈现连续9年增长趋势,全年运输量达69566.7万人次,平均每日搭乘人数达180万人次。

  台北捷运全称为台北都会区大众捷运系统,是台湾第一座投入营运、也是规模最大的捷运系统,营运地区包括台北市、新北市与桃园市等,缓解了台北市的交通堵塞问题,促进了台北市与周边卫星市镇的发展。台北捷运于1986年提出兴建,1988年2月开始动工,首条营运路线文山线于1996年3月通车。营运系统分为高运量钢轨与中运量胶轮两种,主要线路依颜色分为棕、红、橘、緑、蓝、黄6条路线。目前台北捷运路线长达114.6公里,营运里程112.8公里,营运车站102个。2013年,台北市捷运承运旅客达到63496.1万人次,日平均运输人数达165万人次(2012年)。

  目前台北捷运开始向新北市等周边地区延伸。新北市捷运规划为三环三线。其中,二环“万大—中和—树林”线全长9.5公里,第一期工程于2014年10月正式动工,预计2018年第一期工程完工通车。

  高雄捷运(高雄都会区大众捷运系统)是台湾第二个营运的大众捷运系统或第二条城市轨道地铁。高雄后劲捷运是以原高雄市为中心向周边延伸,1980年开始规划,1999年由高雄捷运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承建,2008年通车营运,目前主要有红、橘2条线路营运。红线长28.3公里,橘线长14.4公里,双路线全长42.7公里,均为高运量系统,共计有38个站。2013年,高雄捷运旅客年承运量首次突破6000万人次,达6070.6万人次,客运收入为14.6亿元新台币。目前高雄捷运规划路线包括环状轻轨、燕巢线、右昌线、棕线、黄线、凤山线、水岸线、緑线及佛光山线等9条线。同时,2014年,高雄建成台湾首个轻轨运输系统,也标志着台湾开始步入轻轨建设时代,但台湾尚不能自产,主要通过对外招标建设实现。

  福建省城市轨道与城际轨道建设起步晚,但发展快,后劲足。依照福建省于2014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意见》设想,2018-2020年,全省轨道交通建设投资达300亿元人民币,重点发展福州、厦门两大中心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预计到2018年,福州、厦门两大中心城市进入轨道交通时代,全省将在2030年实现交通现代化。

  目前福州市与厦门市均在加快城市轨道建设。福州正在兴建与规划的地铁有7条,轨道全长184.2公里。其中,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已经启动,全为29.2公里,预计2014年底通车。2号线初步设计已经确定,预计2014年底动工兴建,争取2018年底建成通车。厦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共规划有6条线,总长达246.2公里。一期工程有1-3号线,其中1号线长度20.17公里,已开工建设,预计 2018年通车;2号线、3号线分别争取于2019年、2020年建成通车;轨道交通环湾线争取于2020年建成通车。

  另外,泉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在加快,1号线争取2016年动工,2020年通车。

  福建省还在大力发展城际铁路,依据环境评估报告与相关规划,未来全省将新建18条城际铁路,其中近期到2020年新建9条城际铁路,建设公路里程达559公里,总投资995亿元人民币。远期到2030年,9个设区市之间的城际铁路网全部建成,并形成“一环、两网”格局:“一环”是近期(2020年前)建成福州—莆田—泉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福州,主要是利用既有的福厦铁路、龙厦铁路、规划中的南三龙铁路及在建的合福铁路,形成一个大环型城际铁路网。“两网”是规划:新建18条城际铁路。其中,福莆宁大都市区城际线网新建10条放射状城际线,线网里程为536公里;厦漳泉大都市区城际线网新建6条放射状城际线,线网里程为509公里数;武夷新区轨道交通建设里程为108公里。其中近期(2020年前)新建城际线9条,建设里程559公里。

  其中,全省跨地区的城际轨道建设包括厦漳泉城际轨道与福州城际轨道。厦漳泉城际轨道R3线争取2018年建成通车;厦漳泉城际轨道 R1线争取2016年动工,2020年建成通车。福州城际轨道主要包括福州-马尾线、福州-长乐机场线分别计划于2015年、2016年动工,将分别于2018年与2019年建成通车。

  可以说,2013-2020年是福建省城市轨道与城际轨道建设的高峰期。依照现有规划,到2018年,福建省城市轨道交通的通行里程达100公里;2020年通行里程达130公里,将超越台湾双核心城市大台北与大高雄的城市轨道建设。

  (二)公路建设比较

  经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台湾形成包括高速公路、环岛公路、东西横贯公路、纵贯公路、滨海公路及联络公路在内,高度发达、纵横交错的公路运输网络,公路总长度达2万多公里,平均每万人拥有10公里。

  台湾是整个中国最早建设高速公路的地方,第一条高速公路即中山高速或南北高速,北起基隆,南至高雄,途经14个县市,全长381.7公里,平均行车速度为每小时95公里,从北到南仅有4个小时,较普通公路快了1倍。

  上世纪90年代后,台湾除继续拓宽改善中山高速公路外,开始规划与兴建第二条高速公路即北宜高速公路及第二条高速公路后续工程、南横高速公路与东部高速公路等。其中北部第二条高速公路全线长108公里,于1997年8月全线通车。目前正在进行东部苏花公路即从宜兰苏澳到花莲的改造工程,总投资493亿元新台币,预计2018年通车,届时较原苏花公路运输缩短18公里,通车时间由过去的 2.5小时降为1.2小时,有助于缓解东部交通运输压力,有利于加快东部经济发展。目前台湾已建成各类公路共计2140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有900多公里。

  台湾公路客运量随着高铁与航空运输的发展呈现“先增后降”的发展过程。公路客运量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逐步下降,从最高峰1978年的年客运量23.6亿人次降为2000年的11亿人次,以后一直保持在这一水平,近年有所回升,2013年为12.2亿人次,为新世纪以来新高。公路货运量则呈现持续增长趋势。2000年,公路货运量达3.5亿吨,较1978年的1.1亿吨增加了2倍多,2013年达6.7亿吨。

  新世纪以来,福建省公路建设与运输发展迅速,已形成快捷、方便的公路运输网络。公路通车里程从2000年的51073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94661公里,即接近上亿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351公里增加到3372公里,均远远超过了台湾的公路与高速公里运输里程,这与闽台两地面积差距较大有直接关系。到2013年,福建省公路旅客运输量从41696万人次增加到位75610.6万人次;货运量从22924万吨增加到68559.5万吨,较上年增长15.4%。可以说,在公路建设与运输方面,福建省逐步超越了台湾,其中指标性的公速公路里程福建省是台湾的5倍之多,货物动量略高于台湾,只是客运量少于台湾。

  (三)港口建设及航运发展比较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长达1139公里,港口众多,港口设施比较完善,航运业发达。目前台湾有7大国际商港,分别为高雄港、基隆港、花莲港、台中港、苏澳港、安平港与台北港。台湾已建成营运的港口码头泊位总计达293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34座,最大泊位达26万吨级。到2013年,台湾本地船舶登记数量达295艘,为历史最高;总吨位达337.3万吨。2013年,七大国际商港的进出港船舶达75542艘,较本世纪初83000艘明显减少,总吨位为13.7亿吨;货物吞吐量达2.24亿吨,年增长1.95%,但新世纪以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较2004年的2.79亿吨下降不少;集装箱装卸量达1404.7万个标准箱(首次超过1400万个标准箱),创历史新高,但同样新世纪以来增长有限,总体呈现波动状态。

  其中,高雄港是台湾最大的港口与对外贸易枢纽。高雄港已建成营运的码头泊位达119座,深水泊位99个,最大可停泊10万吨级货船。高雄港集装箱装卸量曾排名世界第3位,后因台湾经济发展放慢,世界排名迅速下降,2011年降为第12位。2004年到2013年,高雄港集装箱年装卸量在900万到1000万个标准箱之间,2014年有望重回1000万个标准箱,但世界排名尚未回升,还持续下降到2013年的第14位。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海岸线长3324公里,有建设港口的优良条件,目前主要港口有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漳州港(2011年并归厦门港管理)、湄州湾港与宁德港(2012年并到厦门港)等10多个港口。到2010年底,全省已建成营运码头泊位总计444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23座,最大30万吨级。其中,厦门港已建成营运码头泊位115座,其中万吨以上50座,最大14万吨级。厦门港在合并漳州与宁德港之后,地位迅速上升。2011年,厦门港集装箱装卸量达到646.5万个标准箱,世界集装箱装卸量排名上升到第19位,首次进入世界前20位之列。2014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为801万标准箱,世界排名升至第17位,距离高雄港仅落后3位,预计未来5年左右时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世界排名将超过高雄港。

  福建省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迅速增长,从2000年的6944.2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4.55亿吨,较2012年增长10%,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达1.86亿吨,年增长11.2%;集装箱吞吐量为1169.39万个标准箱,年增长9%。

  总体观察,目前福建省港口货物吞吐量4.55亿吨,已是台湾货物吞吐量2.24亿吨的2倍;福建省集装箱吞吐量也逐步接近台湾,2013年,福建省为1169.4万个标准箱,台湾为1404.7万个标准箱,但同年福建省的增幅达9%,远高于台湾的2.2%,前者是后者的4倍以上,不到5年福建省的集装箱吞吐量即可超越台湾,但福建省的核心大港厦门港与高雄港的发展还有一定差距。

     表6-3     福建省与台湾港口建设与运输比较

  项目 单位 台湾 福建省 备注

  海岸线长 公里 1139 3324 后者是前者的1.9倍

  主要港口 个 7 10

  营运码头 座 293 444 后者已超越前者

  货物吞吐量 亿吨 2.24 4.55 2013年

  集装箱吞吐量 万标准箱 1404.7 1169.4 2013年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统计与资料整理。

  (五)空港建设比较

  台湾作为一个海岛,航空运输在台湾整体基础设施建设与对外经贸及联系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台湾已建成的民用机场共有18个。其中,桃园与高雄小港是国际机场,台北松山、台中、嘉义、台南、马公、花莲、台东、屏东、新竹为9个岛内机场,梨山、阿里2个为直升机场,兰屿、小琉球、工美、望安5个为地方管理的离岛小型机场。其中,桃园国际机场与高雄国际机场为台湾北部与南部两大空中门户,也是台湾最重要的两个大型机场。

  桃园国际机场于1974年动工兴建,1979年2月投入使用,此后不断扩建。上世纪90年代过末期第二期扩建工程,机场客运容量增至2000万人次,新世纪以来又扩建第三期工程,目前仍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要。2012年,台湾当局宣布投入500亿元新台币,兴建桃园机场第三航站楼,增设第三跑道,预计2018年启用,届时桃园机构年客运输容量可达7500万人次。

  高雄国际机场是由军用机场改造而来,1971年正式开通国际航线,后持续扩建,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机场客运容量增至340万吨,货运容量增至32万吨,但新世纪来营运有下降趋势。 2013年,高雄国际机场飞机起降为46721架次,较10年前的2004年86167架次下降了45.8%;运输旅客人数从758.6万人次降为464.6万人次,下降了38.8%;货物运输量从87758吨降55112万吨,下降了37.2%。

  受岛内高铁运输的发展等影响,台湾整个机场营运包括飞机起降架次与客运、货运量均有下降态势,起降架次从2004年的504862架次降为2009年的335667架次,客运人数从4412万人次降为34382万人次,货物运输量从18.32万吨降为144.5万吨。

  2008年两岸实现直航、航班持续增加及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台湾航空运输有了新的发展,2013年,起降架次增为426635架次,客运量增为4882万人次,货运量增为168.3万吨。尤其以桃园国际机场最为典型,飞机起降加架次于1996年首次突破10万架次,2013年接近20万架次(19.4万次架次),创历史新高,每日平均起降达532架次;运输旅客人数于2004年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2008.4万人次),2013年突破3000万人次。

  福建省民用机场数量远少于台湾,目前只有福州长乐机场、厦门机场、武夷山机场、晋江机场等4个机场,目前动工兴建的有三明沙县机场。尤其以福州、厦门开通了两岸航线与国际航线,成为海西两个营运能力持续增长的重要机场。厦门与福州长乐机场的设施条件与现代化程度优于台湾的桃园机场与高雄机场,但运输规模则少于台湾。2000年到2013年,福建省航空客运量从353万人增加到位857.2万人次,2013年增长10.2%;货物运输量从6万吨增为19.2万吨,2013年增长9.1%。不论是客运,还是货运,福建省的航空运输量与台湾有一定差距。目前福建省正在加快空港建设,厦门正在规划上报争取建设新机场,福州长乐机场二期工程正在编制可行性报告,晋江机场扩建工程已接近完工,这些工程若能得到批准与落实,将大大促进福建省空港运输能力。

  (六)电信、通讯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比较

  台湾电信与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台湾电信业务由台湾电信总局经营管理,下设北、中、南3个共电信管理局以及国际电信管理局与电信训练所等机构。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除继续扩大电信机线建设外,加速安装数字交换系统、光纤电缆、全球资讯网络及岛内卫星通信与ISDN等业务,逐步实现电信、通信现代化发展。同时,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提出“电信智慧型多元化网路建设计划”,1999年完成以“台湾宽频实验网路”为主的西部环岛骨干架构。2007年3月,台湾“行政院”通过新一期“国家资讯通讯发展方案”(2007-2011),主要以“发展优质网络社会”为目标,提出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策略。依规划,到2015年,台湾光纤用户口将加到720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普及率达到75%。据统计,2008年到2012年5年时间,台湾有线宽频用户从493.3万户增加到553万户;无线宽频用户从129万户增加到903万户。2012年,有线电视整体用户达498万户,普及率为61%,其中装设数字机上盒用户口比重为21%,首次突破100万户,达104万户,较上年增长82%。2013年,台湾网络用户达到753.6万户;整体服务数字网络用户达10.9万户,较最高时2011年12.3万户有所下降;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970.1万户,近年呈现平稳缓步上升状态。

  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福建省电信与通讯建设发展迅速,已在诸多方面领先台湾。目前福建省电信网、计算机网、广电网以及移动通讯网基本覆盖全省,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从相对滞后向适度超前的方向转变。到2013年,全省光缆线路总长度达39.3万公里(2010年底),96.5%的行政村通了光缆(2010年底),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7726万户,全省互联网用户3590.3万户,移动电话用启达4303.3万户,互联网普及率为95.8%。

  依据福建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项目“数字福建—宽带工程”的工作措施》,重点实施“城市光网”、“农村宽带入乡进村”、“无线宽带局域网络”、“宽带城域网、骨干网”、“宽带推广应用”、“宽带产业协调发展”等。其中,依规划,到“十二五”末,全省光缆线路长达到65万公里,互联网营宽带接入口达到1500万个;3G网络纵深覆盖;光纤到户覆盖家庭达到800万户,固定宽带用户达到1080万户。

  可以说,福建与台湾电信或通讯基础设施与业务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尽管福建省起步较台湾晚,但后发优势明显,发展迅速更快,电信、通讯等基础设施已不亚于台湾,目前基本上处于同一发展水平,有线电视节目与机上盒普及率等已超过台湾。

  三、福建省与台湾社会发展比较

  (一)福建省与台湾社会发展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福建省与台湾社会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台湾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阶段,即所谓的发达社会;福建省与整个大陆一样,仍是发展中社会,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程阶段。

  台湾经济现代化起步早,可追溯到清代刘铭传治理台湾时期,日本殖民统治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台湾现代化发展。战后,台湾经济在经历短暂阵痛之后,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步入工业化发展时期,到上世纪90年代初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即大约经历了30年工业化进程,此后开始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发展时期。依台湾统计,1993年,台湾工业产值比重首次降至40%以下,2013年为30%(其中制造业为24.9%);服务业产值于1995年超过60%,2013年为68.3%,与发达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相似。可以说,台湾已进入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化社会”发展阶段。

  福建省工业化发展过程曲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时间长。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工业化进程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程阶段,农业就业人口持续向城市与工厂转移,工业产值比重依然偏高,仍是主导产业,产值比重超过50%;服务业虽然呈现较快发展势头,但近年福建省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不足40%,低于大陆各省市区的平均水平。福建省服务业产值比例要达到70%以上即进入“后工业化社会”,还需要较长时间,较台湾晚20年左右时间。

  总体上讲,福建省是“发展中社会”,台湾是“发达社会”。福建省与台湾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与差异,决定了两地社会结构、社会发展水平与社会矛盾等诸多方面的差异。目前台湾处在经济增长相对缓慢与民生问题更为突出的又一次社会转型时期,陷入“民主陷阱”的发展困境(英国《金融时报》发表“台湾的中上收入困局”,认为台湾陷入“中上收入困局”,即虽有民主体制,但近年经济增长缓慢,民众不乐观)。福建省与整个大陆一样,则从“温饱型社会”(基本实现小康)向“发展型社会”(中等收入)转型,处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利益格局进行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呈现多样化的特征”的发展阶段。

  与此相适应,福建省与台湾人均经济总量有较大差距。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平均经济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台湾已进入高收入国家或地区行列。2011年,台湾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0美元(20122美元),2013年为20958美元。福建省人均GDP尽管在改革开放后有较快增长,但与台湾相比仍有很大距离,2007年人均GDP为3000美元,相当于台湾1985年的水平(3297美元);2011年突破7000美元,相当于台湾1990年的水平;2013年为9533美元,与台湾20958美元有较大差距。

  (二)城市化水平比较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入发达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中,城市人口超过70%,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接近,是观察与衡量的两大关键性指标。海峡两岸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差异在于台湾与包括福建省在内的大陆城市化发展水平与城乡结构有很大不同。

  台湾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起步早,城市化发展程度高,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率)于1980年超过70%(进入工业化社会中期);上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化进程放慢,但城市人口比例仍持续上升,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80%,目前约为87%(目前北京市为86%)。以城市人口密集度观察,台湾38个大中小城市的面积约占台湾岛总面积的7.09%,人口却达1240万人,占了台湾总人口的56.7%。目前台湾农村人口少,只有约3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3%。尤其是台湾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程度高,城市结构合理,特大城市少,中小城市密集,城乡差别小,基本上实现了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

  福建省与大陆整体情况一致,城乡结构较为特殊,农村人口规模庞大,城市化程度低。长期以来城市化发展迟缓,但改革开放后则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转移。据统计,1978-2013年,福建省城镇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与农村人口,城镇常住人口从336万人增加到2293万人,城镇化率从13.7%提高到60.8%,高于大陆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年平均提高1.35个百分点。按此速度,要追赶上目前台湾城市化水平约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与此同时,同期福建省城镇数量不断增加,1978年到2012年,城市从6个增加到23个,建制镇由62个增加到612个,沿海城镇带以全省44.4%的土地面积集聚了79.4%的人口,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与集聚人口的主要区域。福建省也以中小城市为主,目前人口在100万至300万的城市只有2个,50-10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1个,20万至50万人口的城市为20个。这与台湾城市结构或人口集中于沿岸城市有高度的一致性。

  不过,与台湾相比,福建省农村人口规模仍然巨大,接近总人口的40%(2013年为39.2%),高出台湾2倍,城市化水平与台湾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大陆庞大的人口规模与特殊的户籍管理制度,造成大陆城市化发展,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碍与特殊的城市化特征,即部分城市人口与居民身份脱节。若以户籍人口计算,福建省与整个大陆的城市化水平会大幅下降。就是说一部分“被城市化”的市民生活在城市,但仍是农村户口,不能与城市居民享受相同的福利、购房、子女教育等权利,使得大陆城市化水平存在可议之处。另外,福建省城乡社会发差别显着,还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农村农民人均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有较大差距,城市居民享有更多的社会福利待遇与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少。

  目前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已成为大陆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福建省也公布了《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加快推进福建省城镇化的科学发展,预计未来福建省与整个海西的城市化将步入一个迅速发展时期,与台湾城市化差距会持续缩小。

  (三)科学技术教育及社会事业发展比较

  台湾是亚洲“四小龙”,而且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有非常好的基础,也有较高的水平,不仅有日本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科研机构,还有从大陆转移到台湾的“中央研究院”、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以及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光复治理后新发展的一批科研机构,因此台湾科技发展水平较福建省强很多。

  就研发经费比与专利申请数看,福建省与台湾有很大差距。2012年,台湾研发经费达到4313亿元新台币(约936.6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例达3.06%(2011年突破3%),但政府投入的比例在下降,同年为24.8%,较1998年的38.3%下降许多,也就是说民间投入成为主流,占到四分之三强。2013年,台湾研发人力总计达29.5万人,每万人口研究人员数达76.6%。2013年,福建省的研发经费支出只有307亿元人民币,只有台湾的三分之一,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只有1.4%,与台湾有很大差距。

  2013年,台湾专利申请数为83211件,较上年略有下降。其中,专利公告发证数为72148件,其中发明专利公告发证数40251件(境外申请者占50%以上)。同年,福建省全年专利申请受理53701件,专利授权3751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为2941件。福建省与台湾同样有较大差距。

  在世界银行于2012年6月公布的“2012年全球知识经济指数(KEI)评比”中,在146个国家或地区中,台湾排名第13位,较2000年排名第16倍上升3位,在亚洲更居第1位,优于香港、日本与韩国等,其中教育排名第8位,创新系统与资讯基础设施均排名第9位。福建省没有这一统计资料,但知识经济指标应远落后于台湾。

  台湾教育事业发达,目前台湾有高等院校162家。但过多的大学,造成生源不足,学生品质下降,成为新问题。人口增长放慢,高校入学人数也呈现下降趋势,2012年学度为277756万人,2014年学年度为275857人,预计到2022年降不189402人,首次降到20万人以下。台湾教育经费不断增加,2011年达到8023.5亿元新台币,占GDP的比例从1971年的4.22%增加到2011年的5.68%。2013年,台湾大专院校为161所(最高时164所),在校学生为134.6万人。

  福建省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2013年,在学全日制研究生3.82万人,毕业生1.02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为73.05万人,毕业生为18.72万人;普通高中生在校学生65.64万人。不过,福建省高校竞争力远落后于台湾,在亚洲或全球高校排名中,台湾有多家高校名列前位,福建偶尔只有一家厦门大学入列。2014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2014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百强排名”,大陆有64所,台湾27所,香港7所,澳门2所,其中前10位台湾有3家(分别是第2位的台湾清华大学、第三位的台湾大学与第9位的台湾交通大学),福建省没有一家,厦门大学则排名靠后。

  表6-4      福建省与台湾技术创新能力比较

  年份

  (年) 科技活动人数

  (人) 每万人科技活动人数(人)

  金额(亿元) R&D经费

   占GDP比重(%)

   福建省 台湾 福建省 台湾 福建省 台湾 福建省 台湾

  2003 71504 172950 20.50 76.51 37.50 591.84 0.72 2.27

  2008 130618 240876 36.24 104.56 102.13 742.71 0.94 2.77

  2013   -- 295179   -- 126.6 307 937.6 1.40 3.06

    资料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台湾统计月报》。

    注:新台币换成人民币。科技活动人数,台湾为研究发展人力,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与支援人员。

    曾维翰:“闽台制造业竞争力之比较”,《海峡经济》(福建),2012年6月,第48-5。

  第四节  福建省实现跨越式追赶台湾的战略意义与设想

  一、福建省实现跨越式追赶台湾的战略意义、目标与时机

  加快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确立福建省实现跨越式发展、追赶台湾的战略目标,不仅有助于推进福建省现代化发展,而且对于缩短与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逐步消除台湾民众在经济上对大陆的优越感、增强对台湾民众的吸引力以及对祖国的认同、加快台湾与大陆社会融合、对未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均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十六大后,福建省政府提供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2008年GDP力争比2000年翻一番,2017年实现翻两番。2009年,福建省又提出追赶台湾的发展目标,力争在2020年GDP总量超过台湾。依目前发展态势,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及追赶台湾的经济总量目标是基本可以实现的,但要全面追赶或超越台湾,还需要持续努力,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

  在新的形势下,福建省实现跨越式发展追赶台湾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力争在未来15年左右时间即到2030年前后,包括经济总量(GDP)、人均GDP、外贸总额、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水平等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超越或接近台湾,可视为短期目标;部分指标在2040年前后超越台湾,可称为中期目标;到2050年,经济社会指标基本全面超越台湾,可视为远期目标。就中、短期目标而言,福建省在重要经济指标方面缩小与台湾的差距,在局部或部分指标上接近或超越台湾的发展水平。

  其中,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追赶目标,追赶或超越的时机是不同的。未来15年左右时间,是福建省追赶台湾的最佳时机,主要是基于内外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台湾内部的原因。台湾已陷入经济发展的“民主困境”,蓝緑对抗与政治斗争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社会矛盾复杂,公民运动成为新常态,社会发展呈现碎片化特征,主张多元化与分歧化,无法形成发展共识,阻碍台湾经济发展;产业外移与经济竞争力下滑,失去内生动力;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增添了台湾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二是福建省正处于工业化中程阶段,基础建设与重化工业建设仍在加速进行,大规模投资仍会持续15年左右时间,投资拉动仍是维持较高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这是追赶或超越台湾的关键所在。三是福建省民众环保意识与公民意识虽然显着提升,但尚未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力量,也是福建省经济快速发展与追赶台湾的好时机。

  (一)经济总量(GDP)超越台湾的时机在未来4-7年之间

  经济总量(GDP)追赶台湾是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超越台湾的代表性指标。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省曾提出超越台湾的口号,而且在新世纪初广东省外贸总额与经济总量(2007年)先后超过台湾。随后,江苏省、山东省与浙江省等GDP总量也先后超越台湾。2009年,福建省提出GDP在2020年超越台湾的目标。依目前福建省与台湾经济增长速度观察,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很可能提前实现。2013年,台湾GDP总量为4892.6亿美元,福建省GDP为3567.1亿美元(21759.6亿元人民币),已接近台湾的70%。预计未来福建省经济增长有所降低,按较保守的年平均增长8%计算,台湾经济增长按年平均3%计算,到2021年,福建省与台湾GDP总量分别达到6305.3亿美元与6197.9亿美元,即未来不到8年时间即到2021年福建省经济总量将会超过台湾。如果福建省按较乐观的年平均增长10%计算,则到2018年,福建省GDP总量将达到5744.9亿美元,超过同年台湾的5671.9亿美元,即用不到5年时间福建省经济总量就会超过台湾。如果依福建省经济年平均增长9%计算,则福建省GDP总量会在2019年超越台湾。可以说,4到7年内,福建省经济总量就会实现超越台湾的目标。

  表6-5    2020年前后福建省与台湾GDP总量预测*

  时间

  (年) 福建省 台湾

   年平均增长10% 年平均增长8% 年平均增长3%

  (GDP) 年平均年增长3%

  (GNP)

  2013 3567.1 3567.1 4892.6 5115.5

  2014 3923.8 3852.5 5039.4 5269.0

  2015 4316.2 4160.7 5190.6 5427.1

  2016 4747.8 4493.6 5346.3 5589.9

  2017 5222.6 4853.1 5506.7 5757.6

  2018 5744.9 5241.3 5671.9 5930.3

  2019 6319.4 5405.7 5842.1 6108.2

  2020 6951.3 5838.2 6017.4 6291.4

  2021 7646.4 6305.3 6197.9 6480.1

  2022 8411.0 6809.7 6383.8 6674.5

    资料来源:台湾:《两岸经贸》杂志(台北)所载“国民所得统计常用资料”,2014年7月,第60页。

    福建省:“2013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对外贸易总额超越台湾的时机在2030年前后

  台湾是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角色,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指标之一。新世纪以来,在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与台湾经济竞争力下滑的背景下,台湾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放慢,而福建省经济结构仍是以制造业为主,是重要的“制造基地”,从而为福建省对外贸易发展追赶台湾提供了条件。2013年,台湾外贸总额为5732.3亿美元,接近6000亿美元;福建省为1693.5亿美元,还不到2000亿美元,相差4038.8亿美元,不足台湾的30%,与台湾有较大差距。

  外贸发展受外部环境影响比较大,对外贸易增长波动大,不稳定,不易预测。但就福建省与台湾省外贸增长趋势观察,显然台湾外贸增长速度已大幅放慢,2013年只有1.4%,相对的福建省外贸仍呈现较快发展趋势,2013年增长8.6%,高出台湾数倍之多,预示着未来福建省与台湾外贸总量差距会持续缩小,但因差距比较大,要赶超台湾还需要较长时间。依类比法推算,2003年到2013年,福建省外贸总额从353.3亿美元增加到1545.1亿美元,10年增长了3.4倍,同期台湾从2786.1亿美元增加到5732.3亿美元,仅增长了1.1倍。按目前福建省与台湾的外贸规模以及双方的增长态势,福建省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赶上台湾。因此,外贸总量要追赶台湾任务艰巨,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

  在对外贸易中,出口显得更为重要,是体现经济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2013年,台湾外贸出口金额为3032亿美元,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年增长0.7%;同年福建省外贸出口额为943.4亿美元,年增长6.2%,福建省出口额不足台湾的三分之一。外贸出口不仅受内部产业发展影响,而且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比较大。不过,由于台湾产业外移严重,岛内生产规模缩小,制约了未来台湾外贸出口的增长,未来将会继续呈现不稳定的低增长态势。福建省仍处于工业化发展中程阶段,生产制造仍具优势,为出口持续较高增长创造了条件,预计在2030年前后,福建省出口额可接近甚至超越台湾。

  (三)人均GDP追赶台湾在2030年前后

  人均GDP(或GNP)是观察一个经济体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GDP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GDP增长速度或GDP总量,而且还取决于人口数量,而且与人口数量成反比。同时,汇率波动对以美元计算的GDP或人均GDP也有很大影响。目前台湾GDP总量高于福建省,而人口又远少于福建省,福建省与台湾人均GDP有很大差距,要赶上台湾所需时间较长。

  不过,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对缩小双方以美元计算的人均GDP有很大帮助。近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30%,大大加快了大陆及各省市区以美元计算的人均GDP增长速度,也在迅速缩短与台湾人均GDP的差距(台湾也曾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新台币的升值大大加快了人均GDP的增加速度)。

  过去5年时间,台湾人均GDP从2008年的17507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0958美元,5年增加了0.2倍,约3451美元;同期福建省人均GDP从4346.7美元增加到9837.7美元,5年时间,增加了1.3倍,约5491美元。就是过去5年时间,福建省人均GDP增加的幅度是台湾的12倍之多,也预示着双方的差距在迅速缩小,只因两者基数相差大,福建省无法在短期内超越台湾。2014年,福建省人均GDP有望接近或突破1万美元,将是福建省一个新的重要跨越。如果按目前双方人均GDP的增长速度与当前汇率变化水平,到2030年前后,福建人均GDP可超越台湾。据台湾方面研究,由于15-64岁的工作人口开始下降,未来10年(2016-2025年),台湾人均潜在GDP年平均增长将拉低0.85个百分点,即台湾人均GDP增幅进一步放慢,而福建省人均GDP则会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如果就主要城市观察,2013年,厦门、福州、泉州等三个城市的人均GDP均超过1万美元,则会在更短时间内赶上台湾。不过,福建省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包括家庭住房面积、家庭电气设备等与台湾的差距不大,有些已经接近,有些在较短时间内即可赶上或超越台湾。

  (四)基础设施硬件与重要工业在数年内逐步超越台湾

  在国际港口运输方面,厦门港与福州港的货物吞吐量已超越高雄港,但集装箱装卸量与高雄港尚有差距,但正在接近。2013年,厦门港的集装箱装卸量世界排名仅落后高雄港3位,预计5年内将超越高雄港。福建省在城际轨道建设方面有着“一环两网”的宏大发展规划,其中力争在2020年前后完成福州、厦门两大中心城市的城市轨道建设,届时福建省地铁与城铁运输里程将赶超台湾。

  未来不到10年,福建省的核电工业将超越台湾。台湾是亚洲地区最早发展核电工业的地区之一,发电装备与发电量在亚洲曾仅次于日本,为台湾快速工业化与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受到“反核运动”影响,台湾核电工业发展受到很大冲击,即将完成的第四座核能发电厂被迫“暂时封存”,未来商业运转的可能性低,现有另外3坐核电厂到期后不得再延役,预计2024年之后不再有核电工业。福建则加快核电工业发展,正在建设的核电厂有3座,分别是福清、宁德与漳州等核电厂,规划建设16台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1750万千瓦(宁德400万千瓦,漳州750万千瓦,福清600万千瓦),届时发电量将达到1080亿千瓦时(宁德280亿千瓦时,福清450亿千瓦时,漳州350亿千瓦时),建成后将成为福建的清洁能源的重要来源,核电装机容量与发电量将会在2018年前后超过台湾。

  福建省石化工业有望接近或超越台湾最大产业石化业。石化产业是台湾产业链最长、产值规模最大的产业,也是台湾最大的重化工业与支柱工业,广义石化工业产值达4.33万亿元新台币,占制造业产值的三分之一。2004年,不包括下游纺织等在内的台湾狭义石化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新台币,成为第三个“兆元产业”(1兆等于1万亿),2011年接近2万亿元(1.92万亿元),此后增长放慢甚至下降,2013年为1.74万亿元。不过,石化产业发展因环境保护运动受阻,重大投资项目“国光石化”被迫外迁大陆,台湾“中油公司”高雄港“五轻”轻油裂解项目,2015年合同到期后将不得再延役,可能被迫外移,尽管台湾在规划石化产业专区,打造石化产业聚落,但短期内很难实现,这为福建省石化产业生产能力与生产规模追赶或接近台湾提供了机遇。其中乙烯产能是石化业发展的关键性指标之一。2010年,台湾乙烯产能为439万吨,预计到2015年降为389万吨。目前福建省石化产业发展迅速,而且已形成厦门石化、泉港临港石化与古雷临港石化等多个石化产业聚集区。2013年,福建省石油化工业总产值接近4000亿元人民币(667亿美元),增加值985.5亿元人民币,年增长11.4%,预计2014年将突破1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初步形成炼油能力10600万吨(其中古雷5000万吨、湄州湾5600万吨),年产乙烯580万吨(其中古雷500万吨,湄州湾80万吨),超过台湾200多万吨,将成为世界级的石化产业聚集地,而且与台湾最大的石化企业集团台塑的“六轻”项目相当。

  (五)科技与创新实力力争在2040年前后接近或超越台湾

  高等教育是科技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福建省与台湾高等院校数量及科研实力差距明显。台湾科研机构众多,研发能力强,均领先福建省数十年。在科技与创新实力方面,福建省不是短期所能赶上台湾的。这一领域的追赶目标应更长远一些,大约30年后才有可能接近台湾或缩小与台湾的差距,在某些领域或方面超越台湾,但还无法全面超越台湾。

  (六)城市化水平争取在2040年前后超越台湾

  台湾城市化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且城乡一体化水平高,城乡差距小,未来城市化水平再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不大。相对的,福建省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双化”发展进程之中,未来城市化水平将会一个大的发展与提升。依据《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福建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8%),较2012年的59.6%相比,6年增加约7个百分点,与台湾仍差20个百分点。按此速度,要赶上现阶段台湾城市化水平87%的水平,还需要20年左右时间,即2040年左右福建省城市化水平才有望赶上台湾。

  表6-6   福建省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超越台湾的时机预测

  指标内容 超越时机 备注

  GDP 2018-2020年 需要3-5年时间

  人均GDP 2030年前后 约需要15年时间

  外贸总额 2030年前后 约需要15年时间

  最大国际港口—集装箱装卸量 2020年左右 约5年之内,厦门集装箱装卸量与世界排名将超过高雄港

  城际轨道 2020年左右 约5年时间即可超越

  城市化水平 2040年前后 与台湾差距较大,需要较长时间

  科技与创新能力 2040年以后 与台湾差距最大,大约需要25年时间。

  资料来源:笔者依据双方现有数据等估算与判断。

  二、福建省实现跨越式追赶或超越台湾的设想

  追赶或超越台湾,不仅是福建省本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国家和平统一的需要。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将跨越式追赶台湾提高到中央对台工作与两岸和平统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跨越式追赶台湾不仅仅是福建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目标,本身也是中央推进两岸和平统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应以政治的高度、以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将追赶台湾这一设想置于整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战略之中。在这样的认知之下,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加快福建省经济建设,为尽快超越台湾创造条件。近年来,福建省及整个海西已获得中央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促进了福建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基础与实力有了明显提高。但要实现跨越式追赶或超越台湾的发展目标,还需要中央更大的支持力度,需要有关部门更多的配合,尤其是在政策方面给予更多倾斜,赋予福建省更多“先行先试”的优先权,不只是在对台合作方面的优先权,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方面也需要拥有更多“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与试验的优先权,让福建或海西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两岸和平统一进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特殊角色。

  (二)坚持量与质同步发展的追赶原则,在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追赶

  实现跨越式追赶台湾,不是盲目、简单地追求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超越或数字的对比,而是必须遵循实现量与质同步提高、协调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原则。

  2014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调研时提出,中央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希望福建的同志抓住机遇,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我们对福建加快发展的期待,是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为此,要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以前瞻性眼光把项目规划好,推动主导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向创新要活力、要动力、要出路、要效益;要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跨越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共进。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不仅是当前与未来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福建省实现跨越式追赶台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在实现跨越式追赶过程中,应以稳健、可行与科学发展为原则,不宜冒进,不搞大跃进,应循序渐进。就是要实现科学发展与科学追赶,重发展速度,更重效益,要产业优化,要不断创新,要重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素养,提高福建的社会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同时,要实现跨越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这样才能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模式,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力保生态环境,实现跨越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共进”的发展理念,才能真正从质上超越台湾。

  (三)要抓住台湾经济发展面临困难与转型的机会

  要实现跨越式追赶台湾,还要充分瞭解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趋势与战略,才能知己知彼,才能确立更为准确的追赶策略。新世纪以来,台湾经济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难期,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迟缓,创新能力不足,环保至上,政治对抗,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尤其是台湾重化工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优势产业开始消退,这为福建省追赶台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福建省需要抓住这个机遇,全力发展经济,不仅在经济、外贸等总量上要超越台湾,而且要在产业发展水平、经济竞争力等多方面追赶与超越台湾,未来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不仅不落后于台湾,而且会与台湾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甚至高于台湾的发展水平。

  (四)需要有更多创新与创意的发展

  要实现福建省跨越式追赶,本身就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或过去跟随式发展,是不易赶超台湾的,必须有新的思维,新的创意,更多的创新发展,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福建省需要大力发展新经济,发展创新产业,争取在新经济领域如电子商务、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与智慧生活、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有所作为。福建省规划重点培育福州、厦门、泉州与莆田等四大电子商务中心城市,建设闽台云计算产业示范区、海峡云计算数据和信息服务中心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等,是可行的产业选择,重点是有效落实。未来需要通过资金与政策倾斜等方式进一步培育与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在新产业领域与台湾并驾齐驱或超越台湾。

  (五)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重化工业、新兴战略产业,是追赶台湾的三把利箭

  加快经济发展,追赶台湾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或项目选择非常重要。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手段很多,但就经济学上的“三驾马车”而言,台湾经济起飞与发展主要依靠特殊国际背景下的刺激出口实现的(称为“冷战红利”),如今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福建无法通过单纯的刺激出口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居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农村人口比例仍偏高的情况下,依靠消费带动福建省经济快速增长来实现跨越式追赶也是不现实的。唯有通过投资手段,方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与追赶。对正处于工业化中程阶段的福建省来说,通过大规模投资(必须结构合理与有效率),加快铁路、公路、港口、通讯及城乡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程度不仅本身就是追赶台湾的一部分,而且直接涉及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追赶台湾的物质条件与基础。重点是加快或完成区内或省内铁路、轨道与公路的建设,尤其是将规划福州—厦门的高铁建设,作为追赶台北—高雄南北高铁的标志性工程。同时,要大力发展石化、核电、新能源基础工业与重化工业以及加大战略新产业的投资与发展,通过继续实施以投资拉动与工业建设的发展战略,方是跨越式追赶台湾的关键所在。

  (六)力争建立多个极具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区

  台湾经济真正的崛起不是早期的加工出口创造的经济起飞,而是后来科学园区建设实现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造就了台湾成为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中心与出口基地。其中,台湾新竹科学园区是世界范围内最成功的高科技园区之一,是台湾高科技产业重镇,并培养了一批包括台积电、宏基、友达等国际级大企业。福建省虽然也建立了一批开发区、高新区、产业园区或科技园区等,但尚没有一个在海峡两岸具有更大影响力与竞争力的园区,没有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也缺乏国际级的、高知名度的大企业。未来在追赶台湾的过程中,福建省应集中力量整合或建成几个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园区或产业集群,以提高福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其中,福建应将既有规划的石化产业集群与现代物流作业等为战略性重大产业发展。

  (七)支持与培育一批大型或超大型企业或龙头企业

  大型或超大型企业多少与影响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亚洲地区,日本与韩国颇具代表性。台湾世界级的大企业不多,但仍在多个领域有世界级的企业,如半导体体领域的台积电、电子零组件领域的鸿海与和硕、光电领域的友达与群创、石化领域的台塑等。福建省要追赶台湾,必须发展一批大型或超大型的大企业或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大企业,可采用韩国政府支持培养大型企业的模式支持与培育几个大型企业。福建省出台的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产业龙头主营业收入超过100亿企业达150家,进入“中国500强企业”力争达25家,但不少是台资企业或外资企业。福建需要有几个本地标志性大企业,如进一步做大福耀玻璃、厦门金龙、福建省船舶集团、新大陆环保、超大集团等企业。

  (八)积极发展新型城市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均衡式追赶目标

  台湾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成功的标志之一是没有超大城市,中小城市众多,城乡差距小,区域发展较为均衡,福建省与台湾在这方面有较大差距,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福建要在这方面追赶台湾,要控制两大中心城市的过度发展,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与市镇,要大力改善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加快乡镇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要避免台湾区域发展失衡问题,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否则,如果单纯的为了追赶与超越,造成福建城乡发展或区域发展更大的失衡,则不是科学的、理想的跨越式追赶与超越。

  (2014年完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