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七章 建设台湾海峡跨海通道的战略意义与必要性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与发展,近年来大陆民间有关建设湾海峡通道(隧道)的讨论不断增多,中央政府也将京高速公路与铁路列入全国公(铁)路规划方案,在湾岛内也引起广泛共注,预示着建设连接海峡两岸的跨海通道不再是一种理论设想,而会逐步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与共同发展目标。就目前形势看,兴建湾海峡通道面临许多障碍,尤其是政治方面的障碍,短期实现的可能性不大。但就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观察,湾与大陆经济、社会整合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建设连接海峡两岸的海峡通道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意义。

  若能在未来20年内建成连接湾与大陆的跨海通道,届时阻隔两岸的湾海峡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天堑鸿沟,而是天堑变通途,将大大缩短海峡两岸的时空距离,对促进湾与祖国大陆的经济社会融合、对实现国家统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建设湾海峡跨海通道的意义与必要性

  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也是最早设立行省的岛屿,是我国大陆通向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门户,湾海峡则是连接东北亚与东南亚的重要运输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由于湾在东亚地区与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地位,近现代以来,湾一直被外国势力所觊觎,甚至占领,严重损害了我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历史上,湾屡遭外国入侵或占领,原因众多,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湾与大陆之间有湾海峡这个天然屏障的阻隔,使得在国家综合国力较弱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无法有效保护湾,无法维护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

  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处于分裂分治状态,形成两岸的政治对立与军事对抗,未能解决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湾海峡的天然屏障是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海峡阻隔与湾当局长期“偏安拒统”的人为障碍,中断了海峡两岸之间的相互往来,形成海峡两岸之间长期隔离分裂状态,也造成岛内“独”分裂的兴起与发展。今天湾岛内形势依然复杂,岛内“独”分裂势力不断发展,时刻谋求湾独立,一个重要的立足点就是认为有
湾海峡这个天堑,可以阻止大陆顺利用武力解决。可见,海海峡成为制约完成国家统一的天然屏障。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海底隧道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尤其连接英国与法国的英吉利海峡隧道于1995年建成,大大缩短了英伦半岛与欧洲大陆的距离,加快了英国与欧洲经济、社会融合,甚至欧洲统一进程。

  如果海峡两岸能够建立一个连接湾岛与祖国大陆的海上通道,将湾与祖国大陆直接连结起来,就能大大缩短湾与大陆的时空距离,增强海峡两岸经济往来与社会融合,尤其是会形成一个以闽南文化为核心的闽经济圈,有利于重新建构海峡两岸命运共同体,对维护国家对湾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加快促进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建设湾海峡跨海通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可以充分体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一个中国原则。在国家领土与主权问题上,湾是中国领土与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是法理上的,不仅是宪法层次上的,也不是口号上的,而是要处处得到体现,需要落到实处,尤其是国家的政策规划中需要将湾纳入。目前大陆方面在国家公路与铁路网络规划中,正式提出修建京高速公路与京铁路设想,正是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体现与表达。中央主动提议与规划湾海峡跨海通道,不仅是京高速公路、铁路的设想的具体化,也是国家统一意志的宣示和一个中国原则的充分体现,因此这一设想本身就具重大的政治意义。

  未来若建成湾海峡的跨海通道这一目标,即使两岸仍未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在现实层次上已等于在事实上将湾纳入国家的版图,会大大遏制岛内“独”分裂势力的发展,大大遏制外国势力对湾的野心,有利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更有利国家统一。

  建设湾海峡跨海通道具有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意义。经过30多年的恢复与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海峡两岸年贸易额达到1000多亿美元,湾对祖国大陆的经济依赖持续上升,湾对大陆(包括香港)的外贸出口依赖度41%(2009年),大陆成为湾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最重要拉动力量,湾经济发展已无法完全自絶于大陆之外,湾岛内任何政治力量都不能不正视这一现实。即使过去民进党执政八年,不断制造两岸关系紧张局面,但在客观现实面前,也不得不持续开放两岸经贸往来。资料显示,民进党执政八年时间内,两岸贸易总额增加了四倍,即从2000年的300多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300多亿美元;同期商对大陆投资累计达到611亿美元(湾统计),占了商对大陆投资历年累计总额的81%。2008年,国民党重新上执政后,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重大发展,两岸全面、直接三通得以实现,大陆居民赴旅游迅速发展,海峡人员往来持续增加,2009年突破500多万人次。即使未来岛内发生新的政权轮替,民进党重新上执政(假定不发生“独事变”与海战争的情况下),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基本方向与格局仍无法改变,预示着未来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与人员往来仍会持续向前发展。

  随着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经济的持续崛起,两岸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与两岸经济合作协议的全面实施,未来10年到20年,两岸经济关系将更加紧密,两岸经济社会相互融合与一体化将有更大的发展,经济、人员往来将更加频繁与密切,将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若能建成跨海通道,将大大加快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满足两岸经济交流、人员往来发展需要。同时,两岸时空距离的历史性改变,也将极大促进两岸人民的相互往来与感情交融,尤其是有利湾民众增强对祖国的感情与认识,有利促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如果在条件成熟后投资兴建湾海峡通道,不仅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将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世纪性巨大工程,将创造庞大的市场需要,拉动两岸经济尤其是湾经济的长期发展。按目前世界海底隧道造价每公里27亿元人民币计算,未来可能会增加到每公里50亿元,湾海峡隧道直接造价约7500亿元人民币,加上其他经费预算,估计总造价会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有专家估计2000亿美元),将形成一个庞大的需求市场。这一巨大工程的兴建过程,可能持续15年至20年时间,需要大量的资金、物力、人力与技术的投入,对湾基础建设工程与整体经济的拉动是非常巨大的,可让湾经济年平均增长至少增加一点五个百分点。

  就海峡两岸经济实力而言,由海峡两岸共同负担兴建,通过政府、民间等多方筹集资金并不困难。由于工程工期长,每年平均投资额则相对较小,两岸分摊就更容易一些。海峡隧道建成后,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非常巨大的。建成后,海峡两岸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预计半小时就可从福建进入湾,从北京到湾也只需10多个小时,人员、货物、车辆往来将会十分频繁,真正实现海峡两岸货畅其流,物尽其利,人尽其能的目标。

  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对于海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2009年初,温家宝总理赴厦门考察,特别强调交通大通道建设是海西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提出厦门和沿海港口城市通往湾的直航通道,整个福建省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形成通往内地的大通道,福建省特别是厦门对外开放地区,还是一个通往国际的大通道。因此,未来湾海峡跨海通道的兴建,必将拉动海西交通与经济建设,并加速湾与海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大融合。

  第二节 建设湾海峡跨海通道的功能定位

  就全球运输体系发展历史与前景观察,通过建设跨海通道将不同岛屿地区与大陆相联系是一个普遍的发展趋势。目前除了连接法国与英国的英吉利海底隧道外,包括湾海峡隧道或通道等在内的国际跨海通道设想或提议很多。这些跨海隧道或通道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经济、运输与社会功能。湾海峡跨海通道主要是建设连接大陆与湾岛的海底隧道公路与铁路,基本功能仍是经济功能,提供海峡两岸之间的快速便捷运输,包括货物运输、人员运输等。尤其是,未来海峡两岸之间货物与人员往来规模会越来越大,需求会不断增加。据简单预测,30年后,一年之间两岸之间的货物运输规模可能超过6000亿到1万亿美元,运输货物量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吨;海峡两岸之间的人员往来规模一年将在1500万到2000万人次。

  目前海峡两岸海上与空中运输不足以满足与适应未来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空中运输成本高,并受气候影响大。海上主要是货物运输,人员运输速度慢。如果建设跨海通道,则会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高运输速度,增加运输量,具有很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经过海峡两岸专家长达十年的研究论证,初步确定了三条可行的海底隧道方案:北线为福建平潭到湾新竹;中线为福建莆田到湾苗栗;南线为福建厦门到湾嘉义。在上述三种方案中,专家更倾向地质条件稳定、距离最短的北线方案。

  北线海底隧道由福建福清经平潭岛到新竹市,采用桥梁与隧道相连接的方式,总长144公里。其中,福清半岛小山东岛到平潭岛娘宫段为跨海大桥,平潭到新竹为海底隧道,其中隧道海底部分长125公里,陆地段长19公里。有关评估认为,北部隧道经过地区海底地质结构稳定,未发现断裂带,也未曾发生过七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现今地震流动属中性,频度较低,平均水深为60米左右。尤其是这一隧道两端分别与省会城市福州与北市较近,较具经济效益。中线起于福建莆田笏石,经南日岛至苗栗,全长128公里,位于福建与湾中部地区。地质条件相对较差,水深超过70米,不如北部线路理想。南线从福建厦门经金门、澎湖岛至湾嘉义海滨,跨海总长207公里,其中海下174公里,可将福建厦门、金门、澎湖与湾本岛连成一线,有着特别的经济意义,但地质条件复杂,线路最长,投资最大。

  依目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看,未来两岸将会在适当时机签署和平协议,两岸将进入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发展及向和平统一迈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两岸货物贸易量会持续增加,人员往来会持续扩大,湾海峡跨海通道则承担重要的运输功能,并与海上、空中共同形成一个立体的湾海峡运输体系。

  如果将海西与湾的跨海通道,与大陆的亚欧大陆铁路运输连接起来,将会延长湾经济发展的腹地,形成一个从湾岛、经福建平潭岛、到福州,经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到欧洲的亚欧运输线。未来湾大量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油可能不再绕过印度洋与太平洋,而从陆地运输经湾海峡的海上通道进入湾。

  如果建成跨海通道,并在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后,即使两岸尚未实现两岸和平统一,这条通道对于海峡两岸合作共同保护南海国家主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功能。两岸可以湾为基地,通过湾管辖的南海最大岛屿太平岛,行使与维护对南海主权。未来两岸统一之后,跨海通道还具有重要的军事功能,成为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的重要国防通道,届时湾不再是美国在西太平洋“不沉的航空母舰”,而是中国国防的重要前沿阵地。

  第三节  建设湾海峡跨海通道的时机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两岸经济与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建设湾海峡跨海隧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建设的必要性,但何时建设,选择何种时机,则需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依据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形势来确定。

  建设湾海峡跨海通道可分为酝酿期、技术论证期、准备期、确定性、建设期与完工期等不同阶段。

  目前海峡两岸学术界已展开探讨建设湾海峡隧道的交流与学术探讨,并已展开初步的技术论证,标志着建设海峡跨海通道已进入酝酿期与技术论证期,但目前还不具备建设的条件与时机。

  短期而言,由于岛内政治生态的复杂性与两岸关系发展的不确定性(尚未签署和平协议),岛内“独”分裂势力仍在发展,还不具备建设海峡跨海通道的条件,但可以继续作为理论与舆论上的准备期,在学术界酝酿与讨论的基础上,寻求海峡两岸的广泛支持,争取在一定时期内达成共识,进而逐步纳入海协会与海基会的未来协商议题,在条件成熟时展开非正式协商。在海峡两岸在签署和平协议后,即可展开正式协商。

  在现阶段,大陆方面可选择两岸关系发展的适当时机宣布探讨建设
湾海峡跨海通道,并列为新世纪的两岸合作重大工程。

  在国家区域战略布局规划中,中央已批准兴建珠港澳跨海大桥,这一大桥未来将香港、澳门与广东西部沿海地区直接连接起来,将改变华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格局,加快港澳地区与广东省的经济社会融合。同时,目前中央已经确定建设连接大陆与海南岛的琼州海峡铁路,总投资1400亿元人民币,预计2020年建成,琼州海峡跨海跌路兴建将我国第二大岛海南岛与祖国大陆直接连接起来,对建设湾海峡跨海通道具有重要参考与启示意义。

  目前,中央政府还没有明确提出建设海海峡的跨海通道,但有关部门在国家公路、铁路规划中已将湾明确纳入,等于在事实上确立了未来兴建湾海峡跨海隧道的政策方向。

  1996年4月,大陆方面曾明确表示,“对于建设跨越湾海峡的桥梁或隧道工程,在具备充分的可行性提前下会考虑实施建设问题”。目前大陆已将海峡两岸交通网络建设纳入全国公路交通网规划方案之中。2004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提出北京到湾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代号G3,简称京高速,起点为北京,途径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福建,终点为北,全长2030公里,全封闭,全立交。2008年3月,铁道部与福建省政府在京签署了《关于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新一轮铁路建设的会议纪録》,其中包括了京、昆(昆明—湾)两条高速铁路建设计划;福建规划从2010年起再建1200公里铁路,其中包括京高速铁路建设,计划以海底隧道方式从厦门入海,扺达湾。

  2009年3月12日在北京两会期间,铁路部部长刘志军在会上表示希望修建大陆至湾的铁路,再次引起外界关注。据悉,这是大陆方面推动的“369海峡铁路网”中的两条线路,即“北京—合肥—福州—北”铁路和“昆明—漳州—厦门—高雄”铁路。这两条铁路均为电气化双线铁路,时速为200至300公里的快速铁路。预计“369海峡铁路网”在2015年完成,届时总里程将达到600公里,总投资3500亿元人民币。2008年9月,京高速铁路的北京至福州段已经开始建设,建成后将考虑选择海底隧道的方式,让火车扺达湾。

  目前大陆方面关于湾海峡跨海公路与铁路还只是一个政策规划,并没有明确的建设时机。在现阶段兴建湾海峡隧道在岛内仍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湾方面非常低调。2009年3月初,“行政院”官员表示,对大陆提出修建跨海铁路的建议“毫无所悉,也无从评论”。湾方面表示,如此浩大的工程,势必有更多政治、安全甚至“国防”考虑,短期内不会考虑,也不会讨论。现在不讨论,不等于未来不讨论。随着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与两岸交往的增多,不排除条件成熟时两岸展开协商,甚至达成兴建共识。就是说,目前海峡两岸还不具备协商兴建湾海峡跨海通道的条件,但未来完全是有可能的。

  依两岸关系发展进展,预计在琼州跨海铁路兴建完成后,即十年后(2020年前后)应是启动湾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较为适宜的时机。若该工程建设时间用15至20年时间,预计可在2035-40年完成,届时连接
湾岛与祖国大陆的海上大动脉将得以实现。

  第四节  福厦高铁在推进福建省实现跨越式发展及追赶湾的重要意义

  福厦高铁建设在推进福建省现代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追赶或超越湾以及对未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

  一、有助于加快福建省交通基础建设与现代化发展

  福建省处于我国东南沿海,距离海峡对岸的湾一百多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对战略地位重要。然而,由于受对军事斗争前线的影响,过去中央对福建省投资少,建设少,福建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长期受制于交通条件尤其是铁路建设的制约,影响了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福建省与沿海的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等发达经济省份相比与有较大的发展差距,与现代化起步更早的对岸湾差距更大。尽管近年福建省交通等基础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铁路尤其是高铁发展仍相对滞后,目前福建省只有北京到福州、厦门到深圳等少数高铁。地处福建省核心区域的福州、泉州、厦门、漳州等只有高速公路与普通铁路,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区内与区外的人员流动与物流问题,但不能满足未来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制约福建省现代化建设。因此,尽快建设福州到厦门、未来再连接泉州、延伸到漳州的高速铁路,则可大大缓解海西或福建省核心区域的高速铁路运输不足问题,并增强福建省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连接,对加快福建省现代交通建设与现代化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有助于加快实现福建省的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就是超常规的一种发展模式,即不是按既有的经验或常规方式发展,不是跟随发展,而是通过创新与重点突破,实现快速或跨越式的发展,是实现区域追赶或超越的最佳途径。在国家规划的多个重大区域发展来说,与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相比,虽然中央批准建设海西(海峡西岸经济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等,但福建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核心城市福州、厦门等与一线城市或部分二线城市有一定差距。在这种形势下,福州到厦门的高铁建设非常重要甚至关键,对福建省经济发展有重要拉动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福建省的跨越式发展,从而让福建省经济发展迈向一个新的阶,为追赶或超越湾创造条件。

  三、有助于迅速缩短福建省与湾现代交通运输差距

  要实现福建省跨越式发展,追赶或超越湾,交通运输建设是基础。湾现代化起步早,尤其是交通运输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建立了快捷、方便的密集公路、铁路运输网。其中,北到高雄的南北高铁的建成,大大缩短了湾南北距离,从原高速公路的4个多小时缩短为1.5多小时,缩短了一半多时间,改变了湾的时空距离,加快了物流,节省成本,不仅有利湾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现代化水平,而且有助于缩小南北差距。相对的,福建省高铁建设较为落后,不仅制约福建省现代化发展,而且不能适应跨越式发展与追赶湾的形势,迫切需要加快福建省的高铁建设,尤其是福建省核心区福州到厦门的高铁建设。福厦高铁一旦建成,加上未来向其他城市与区外的延伸,可形成福建省更为方便、快捷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可大大缩短与湾的现代交通运输尤其是高铁发展的差距,福建省可率先在高铁领域实现超越湾的目标。

  四、有助于促进

湾与福建省社会经济融合,对未来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福建省与湾隔海相望,时空距离近,在对战略中一直肩负着特殊重任。推进包括福厦高铁在内的福建省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既可大大加快福建省经济发展,又可与对岸的湾形成一个新的海峡经济区或闽经济区,方便湾同胞往来福建省或海峡两岸,会大大增强福建省对岸湾民众的吸引力,未来将会吸引更多的湾民众在福建省创业、工作、求学、就业与生活,从而促进湾与福建省的经济社会融合,形成闽文化经济社会生活圈,对未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福厦高铁的建设及福建省整个现代交通运输的建设与完善,形成更为密集的交通运输体系,不仅具有上述经济、社会与政治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在和平时期尤其是两岸和平发展时期,这些运输体系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两岸经济合作服务,但在战时可成为重要的军事后备力量,可依据战争需要迅速转换为军事用途,发挥“战备经济”作用,为军事与战争服务,以确保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维护国家利益。

  (2010年完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