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西古雷半岛建设炼化一体大型石化基地及推进海峡两岸石化产业深度合作,对两岸共同应对全球石化产业发展新态势、推进两岸石化产业转型与战略升级、优化两岸石化产业分工与布局、强化海西对台经济合作及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节 建立海峡两岸石化产业(古雷)合作区的
战略意义
一、有助于海峡两岸共同应对全球石化产业新发展与新挑战
石化产业作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重要基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展,尤其是中东、东南亚与韩国等石化产业迅速发展,对海峡两岸石化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竞争态势,提出新的挑战,需要审慎度势,做出新的政策选择。
上游原料油气供应与炼制是石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对整个石化产业发展影响重大。中国大陆虽然有较为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缺口越来越大,原油进口比重已超过50%;台湾原油与天然气几乎完全依赖进口,预示着两岸石化产业发展尤其是油气进口、供应及炼制等受国际经济、原油供应及价格波动等影响越来越大,风险增加。同时,页岩油气的迅速发展,又在改变着全球能源供应格局,也影响着全球石化产业发展与变化。目前大陆原油炼制规模庞大,2013年突破6亿吨,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台湾有4个原油炼制厂,原油炼制能力为每日131万桶,年炼制原油量为5100万公升。台湾石化产业发展受到岛内腹地与环保等因素制约之后,不仅中下游持续外移,而且上游的原油炼制开始转向海外发展,拓展石油产品输出及向海外争取海外代炼原油业务,以强化石油产品炼制与石油化学工业基础的整体发展。在这一新的形势下,推进两岸石化产业深度合作,尤其是选择海西古雷半岛石化基地进行合作,对海峡两岸携手共同应对全球石化产业发展态势与区域布局变化,提高两岸石化产业发展水平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两岸石化产业深度合作的必然选择。
二、有助于推进海峡两岸石化产业转型与战略升级
石化产业虽然是传统的重化工业与基础工业,但产业链长,产品众多,应用广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过,海峡两岸石化产业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不高,竞争力不强,还有许多主要产品市场缺口大,对外依赖度偏高。例如,目前台湾石油(包括煤)炼制与化学材料制造业的附加价值率分别只有16.6%与13.5%,在台湾制造业13个分类排名中分别居倒数第2位与第3位,甚至低于制造业附加价值率平均值22.9%,大陆石化产业附加价值率更低,因此迫切需要通过两岸石化业区域性深度合作,加快推进两岸石化产业转型与战略升级,发展新材料,新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竞争力。目前大陆大力发展緑色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与节能减排新型石化产品。台湾也开始调整石化产业发展战略,推进转型,除大力推进石化业技术改造与提倡緑色石化概念外,台湾“经济部”还专门制定了“石化产业高值化推动方案”,强化台湾既有完整石化产业链产品,开发与“六大新兴产业”相关的原料及产品附加价值率大于30%的石化产品,通过“企业策略联盟”方式,研发高值化或关键产品以及发展特用化学品,提高石化产业竞争力。在这样的形势下,推进两岸石化产业深度合作,选择地理位置优越的古雷半岛石化基地进行合作,则会大大促进两岸石化产业的共同转型与战略升级,提升两岸石化产业合作与发展水平。
三、有助于推进台湾石化业持续向大陆转移,将两岸石化产业合作中迈向一个新台阶
两岸石化产品贸易规模大,石化产业合作也有20多年,但两岸石化产业合作深度不够,层级不高,也没有建立起两岸石化产业的机制化合作框架。
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庞大的市场需求,带动台湾石化产品对大陆出口的持续增加,尤其是台湾对大陆石化业的投资起步早,目前投资金额累计超过100亿美元,占了台湾石化产业对境外投资总额的80%以上,大陆成为台商对境外石化产业投资最大地区,也成为拉动台湾石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大陆庞大的市场与台商石化业对大陆的投资,也带动了两岸石化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其中台湾中下游产品及特殊石化产品在大陆有很强的竞争力,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很高。据台湾方面统计,台湾石化产品对大陆出口占其石化产品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2010年达到52%),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石化产品出口市场,台湾也是大陆第二大石化产品进口地。然而,目前台湾对大陆石化业投资主要集中在中下游产品,并以中小型投资为主,大型投资少,更没有炼化一体的综合性投资,没有上游乙烯等基本原料投资,生产的产品以内销与外销为主。这一现状与形势迫切要求海峡两岸推进两岸石化产业深度合作,以海西古雷石化基地作为两岸石化业合作的最重要战略选择,确立更高的合作目标,建立从原油炼制、轻油裂解、中下游配合的上中下游完整的两岸大石化产业合作体系,持续促进台湾石化业的大规模西移,实现两岸石化产业的广泛合作与全面发展,将两岸石化产业合作推向一个新阶段,树立两岸产业深度合作的典范。
四、有助于积极优化海峡两岸石化产业合理分工与布局
台湾与大陆均是全球最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并形成各自的产业集群,大陆主要是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福建沿海)等多个重大石化基地,台湾则是北部的头份、中部的麦寮与南部的高雄,但海峡两岸尚未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石化产业发展的合理分工布局。同时,两岸石化产业发展虽有许多共性,但两岸在石化产业资源、产品与市场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非常有必要推进两岸石化产业深度合作,积极优化石化产业合理分工与布局。未来台湾发展油气炼制与上游轻油裂解的可能性不高,尤其是关键上游产品乙烯产能还会继续萎缩,重点转向发展石化业中下游产业与产品为主,并向高值化发展;大陆则是全面发展,尤其是原油炼制与上游轻油分裂解等方面优势明显,广东、福建、辽宁等地大型炼化一体的石化基地建设会持续发展,台湾则在发展中下游石化产品的同时,积极寻求大陆或海外的“代炼”业务,从而为两岸石化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布局创造了条件。在石化业中下游部分,两岸存在共性与竞争性,也存在发展的差异性,尤其是两岸诸多石化产品呈现“量与质”、“粗与精”差异特征,两岸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可发挥各自的优势,未来可建成跨台湾海峡两岸的大中华石化产业圈。
其中,以石化产业主要原料乙烯为例,两岸可实现“强强联合”,共同发展。两岸乙烯生产能力较强,均居于世界前列。2007年,大陆乙烯产能突破1000万吨,2013年接近2000万吨,居世界第2位,预计2015年达到2700万吨。台湾也是全球重要的石化生产重镇,2010年乙烯产能达到420万吨,位居世界第8位,超过英国、法国与俄罗斯等经济体。尽管目前台湾乙烯自给率高,在2008-2009年度超过100%,能够满足内部需求,但由于岛内原计划年产240万吨乙烯的“国光石化项目”在环保与政治因素下逼迫放弃,导致未来台湾乙烯产能出现较大缺口。据台湾有关部门估计,到2025年,台湾乙烯需求量在579万吨至734万吨之间,但岛内产能估计只有450万吨,有较大缺口。大力推进古雷石化基地建设,加强两岸石化产业深度合作,仅乙烯部分,台湾即可争取部分乙烯供应岛内,既有助于提高未来台湾乙烯自给率,也可实现两岸石化产业的合理分布与分工,有利资源在海峡两岸有效配置,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五、有助于增强海西对台经济合作及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物质基础
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是中央规划与批准的重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其中一个重要战略目标是加强对台经济合作。建设海西古雷石化基地,推进两岸石化产业深度合作,是落实与推进海西对台经济合作的又一重要战略举措,有肋于增强海西经济实力,提高对台经济合作水平。
石化产业是基础性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长,为农业、能源、交通、机械、电子等工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提供配套和服务,在整体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其中台湾广义石化产业产值占了制造业产值的三分之一,约占台湾GDP的五分之一。推进两岸石化产业深度合作,未来逐步形成跨台湾海峡的两岸大石化产业链,对进一步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建立更紧密的两岸经济关系以及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物质基础将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海峡两岸石化产业(古雷)合作区的
有利条件与主要障碍
一、推进海峡两岸石化产业(古雷)深度合作的有利条件
建设海西古雷石化基地,推进海峡两岸石化产业深度合作,具有诸多独特优势与有利条件。
第一,具有天然、独特的区位与空间优势。发展大型石化基地项目,需要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丰富的土地资源、水源资源以及便利的港口运输等条件。位于海西区的古雷半岛是一个天然深水港,紧邻出海口,避风条件好,可停泊20万吨轮船,同时半岛长26公里,有足够发展腹地,非常有利于石化产业发展。另外,古雷半岛以农渔业为主,人口少,工业落后,开发程度低,土地征收与拆迁难度小,是当今发展石化产业难得的地方,为两岸石化产业深度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与发展空间。
另外,古雷半岛位于珠三角、长三角之间,与台湾岛距离不远,是海峡两岸石化产业合作基地建设的最佳区域选择。未来古雷石化基地、湄州湾石化基地可与台湾中部的台塑“六轻”基地、南部高雄的中油石化基地,共同形成一个围遶台湾海峡的两岸石化产业发展圈。
第二,海峡两岸石化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石化产业链长,涉及范围广,产品众多,海峡两岸石化产业发展差异性较大,互补性强,是两岸石化产业深度合作的重要条件。台湾石化产业规模虽然较大陆小,但发展起步早,生产技术成熟,管理水平高,许多石化产品竞争力很强。多年来,大陆对台石化产品需要大,进口量大,台湾许多石化产品在大陆的市场占有率高,近年来台湾大力发展高值化石化产业,追求高品质、高附加价值的石化产品,充分显示了台湾石化产业的发展优势。这些均是大陆石化产业发展迫切需要提升与改进的,是两岸石化产业深度合作的原因所在。海峡两岸石化产业发展不仅在发展层次、技术水平上存在差异,而且在发展空间、政策支持上也存在差异。台湾已不适合发展石化产业尤其是上游炼制与轻油裂解等,而大陆则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全面发展,也提供了两岸合作的空间。同时两岸石化业发展的重点、策略与政策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可以说,两岸石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政策差异、产品差异,为两岸石化产业在大陆尤其是海西的深度合作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三,承接新一波台湾石化产业转移的最佳时机与机遇。石化产业是台湾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对大陆有大量投资与产品出口。但长期以来,台湾当局限制与禁止石化产业上游炼制与基本原料生产等对大陆投资,制约了台湾石化产业向大陆转移,影响了两岸石化产业合作。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当局为阻止王永庆的台塑集团到大陆投资石化产业炼化一体建设,为争取台塑集团在岛内发展,专门修改法律,提供投资便利。然而,此后台湾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岛内缺乏足够的大型石化项目发展腹地与空间,尤其是强烈的环保意识与抗争,石化产业在岛内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被迫向外转移。台湾最大的、多家民营石化企业合作规划的大型“国光石化”投资项目,因受岛内环保与选举因素影响逼迫放弃,并向海外转移,寻求新的投资基地。福建古雷石化基地建设,便成为台湾石化产业迫切寻求合作与转移的最理想目标。同时,台湾“中油公司”在高雄第五个炼化一体项目(即第五轻油裂解厂),依合同到2015年界满,高雄市政府明确反对合作到期后延长生产,因此也将面临向外转移的压力。可以说,台湾石化产业面临一次新的向外转移发展趋势,大陆、东南亚甚至美国等成为转移的重要地区,而台湾海峡对岸的海西,不论是地理区位还是土地资源甚至政策支持力度,均是台湾石化产业投资转移的最佳选择。可以说,台湾石化产业新一波向外转移,为古雷半岛两岸石化产业深度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需要抓住这一机会,大力推进。
第四,推进两岸石化产业深度合作(石雷)具有很大的政策优势与条件。2009年,国务院批复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一系列支持海西发展的特殊政策与优惠政策,提出“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以信息、石化、机械、船舶、冶金等产业为重点,提升台商投资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载体作用,密切与台湾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促进两岸产业尝试对接”,而且“赋予对台先行先试政策”。目前海西古雷石化基地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同时是目前发改委确立的大陆唯一两岸石化产业园区,享受台资项目特殊核准政策。可以说,石化产业是中央支持的海西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并提供了两岸石化产业合作的诸多政策优惠与制度保障。福建省与漳州地方政府也为古雷两岸石化产业合作提供了土地、用人、税收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另一方面,台湾方面对两岸石化产业合作也提供了新的政策利基。马英九上台执政后,采取更加务实与开放的两岸经贸政策,尤其是逐步扩大开放石化产业对大陆投资。2013年9月,台湾“行政院”正式批准台湾企业对大陆投资“负面表列”检讨项目,将乙烯、丙烯等七项石化产品从原“禁止类”投资项目改为“一般类”投资项目,标志着正式开放上游石化产业对大陆投资。这对两岸石化产业合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支持。
二、海峡两岸石化产业(古雷)深度合作面临的主要障碍与问题
尽管推进海峡两岸石化产业(古雷)深度合作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与便利条件,但在当今海峡两岸经济发展本身与两岸关系新形势下也存在着一些障碍与问题,有待解决与克服。
第一,海峡两岸石化产业合作的目标与利益不同。尽管海峡两岸石化产业合作有着共同的需求、目标与利益,也是促进两岸石化产业合作的关键所在,但海峡两岸属于两个不同的经济体,在具体目标与利益追求上存在差异甚至矛盾,影响两岸深度合作。大陆推进两岸石化产业合作,主要是希望通过引进台湾的资本与技术,实现两岸石化产业资源优势互补,实现互惠互利与共赢,壮大两岸石化产业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进而带动大陆石化产业的发展。然而,台湾方面对包括石化产业在内的所有两岸经济合作,均遵守马英九提出的“台湾优先,对人民有利”的基本原则,更多强调台湾方面的利益,主张要大陆“多让步”与“多让利”,甚至在两岸经济合作协议签署过程中公开提出“多要少给”的主张,很少考虑大陆的利益与诉求,这种思维与心态必然影响两岸石化产业深度合作。如台湾一直争取在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早收清单中大陆给予台湾更多石化产品进口零关税,目标又极力争取在货物贸易协议谈判中给予台湾主要石化产品零关税。同时,台湾方面推进两岸石化产业合作主要是为了避免岛内环保因素的制约,充分利用大陆庞大的发展空间与腹地作为生产基地,通过资本输出得到更多的廉价产品或产品在大陆的内销或出口获取更多利润。这种两岸合作目标与利益的差异,会影响两岸石化产业深度合作。
第二,两岸石化产业合作受到岛内政治与政策因素的重要影响。尽管台湾当局逐步开放石化业上游的轻油分裂解等对大陆投资与合作,但仍设置了许多条件与障碍,制约了台湾石化产业向大陆的转移发展。一是因涉及敏感的能源安全问题,台湾没有对大陆开放炼化一体的原油炼制部分,影响上游炼制方面的合作。二是对大陆开放石化上游乙烯等7项产品投资合作,但又设置了五项条件:台湾企业的股权至少超过50%以上,具有主导权,或特定产品取得主导权(主要是针对乙烯部分);在台湾必须相对投资高值化石化项目,即在台湾岛内投资高值化石化产品后方能对大陆投资;资金不能一次性彚出,必须分年彚出,不得“债留台湾”;对大陆投资企业在台湾不得裁员;乙烯等产品按照岛内缺口比例优先供应台湾岛内。三是台湾对关键技术转移的限制。同时,台湾岛内政治环境复杂,政治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影响与制约两岸石化产业长期合作与稳定发展。目前台湾内部緑营势力幕后操纵的“反服贸学运”对《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立法审议程序的严重影响就是典型案例。
第三、环境或环保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大型石化产业基地建设,不仅需要庞大资金,而且需要庞大的土地、原料、材料与水资源等,尤其是石化产业是基础重化工业,也属污染性产业,对环境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台湾就是因为环保运动持续高涨的影响,才造成石化产业被迫外移与发展困境。近年来,大陆民众环保意识已逐步觉醒,先后在多个地方出现了反PX石化项目的抗争事件,已影响到大陆石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在古雷石化基地推进两岸石化产业合作,尽管这里人口较少,但也会有环保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做好沟通,提升环保标准,避免环保抗争事件发生对两岸石化产业合作的冲击与影响。
第四,面临大陆内部石化产业基地相互竞争与部分产品过剩问题。石化产业对地方经济与就业有很大带动作用,大陆许多地方都在大力发展石化产业,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与福建沿海等又是石化产业发展最密集地区,形成地区之间激烈的竞争局面。同时,各地为争取台湾资金与技术甚至作为地方政绩,纷纷开展与台湾石化产业合作,不仅沿海地区的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等大力推动与台湾石化产业合作,东北的大连与内陆的宁夏等省市区也积极争取与台湾石化产业合作,并各自出台更优惠投资政策措施,造成彼此相互竞争,影响区域布局与良性合作,造成利益受损。
另一方面,大陆许多地方大力兴建炼化一体原油炼制与乙烯等上游生产,可能造成生产过剩问题。仅广东省已原油冶炼能力已达到4350万吨,2013-2014年进入高峰期,预计到2015年全省原油加工冶炼能力达到每年1000万吨,成品油过剩超过500万吨;到2020年,整个大陆炼油产能过剩达3000万至4000万吨。这种区域竞争与未来可能的过剩问题会影响两岸石化产业合作的有序、健康发展。
(2014年完稿)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