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画余随笔
(1)读董其昌、黄宾虹艺论有感
董其昌是继苏东坡、黄公望、文征明等人后,高举“文人”“士气”之旗帜的文人大家。他的许多主张与艺论对今天的画人仍深有启迪意义。
从“寄乐于画”的观点出发,董其昌主张画必须要有“士气”,而不能有“作家气”。他又说:“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絶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也是精英、贵族式的文化,故中国画中的古逸之品,往往透出“士”与“贵”之气质。古人有云:“画要士夫气”宋苏东坡又曰:“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到……”试看当今,传统文化大受“时尚文化”、“饮食文化”、“科技文化”之冲击,受此近现代“时尚”、“流行”、“革命”巨浪之影响,气格、骨气、贵气几乎在中国画中罕能品见。看来在充满商品意识、市俗风气的当今,在中国画坛重振“士气”大有必要。
(2)遐想“博大”与“永恒”
仰望太空宇宙,会给人无穷无尽的遐想。宇宙生命的永恒与神秘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状的大美、体验到深邃而神秘无边的宇宙本体之精神美。当我们心潮激荡地朗读“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时候;当我们默诵:“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而感同身受的时候,千百年前中国人吟咏的那片星空,今天依然在我们的头顶散发着人文主义美丽迷人的光彩,依然让人感受到宇宙内涵博大与人关系的密切。早在西方文明之摇篮——希腊文明时期,艺术家们就站在亚琴海岸,面对无际的海洋,由此岸、彼岸的遐想,创作出浪漫而伟大的希腊艺术。这种对苍穹的发问,对彼岸的遐想,从屈原、从古希腊开始(也许还早得多),不断地激动着人们、激动着艺术家们。这使追求永恒艺术生命之人想到,艺术的博大之处正在于它作为一个与宇宙同样无穷尽的心灵空间的生命意义。地球上有生命者,只有人的心灵与生命环境的交流作这种生命意义上的想象与回答。艺术因有了这心灵生命本质意义而存在,显示出它的力和美。
(3)也谈“画无中西分”
关于中西艺术,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简单比较结论:东方艺术是主观的艺术,表现自然的艺术;而西方艺术则是客观的艺术,是摹仿自然的艺术,云云。我以为:艺术作品(不论中西)是精神的产物。画家不只是在画面上作“技”的表演或作表面的自然摹写,而应是“艺”的真诚创造,其中应不乏“情”的抒发,“境”的追求。观者在画中看到的不只是形、色、线或其它材料构成的“像”,而感受到的应是藴含其中的“意”和气质,是深藏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
(作者:张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