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4月14日电/台湾中国时报今天发表社论说,尝试预想一下,未来史家在书写两岸关系史之际,会怎样评价这回博鳌论坛的“胡萧会”?认为它是两岸自二○○○年陷入低迷僵持后的一场“融冰会晤”,亦或是两岸自一九四九年以来最高层级的“历史性会晤”?不论评论视角的落点在哪里,有一点应该是不会有分歧的:即这场会晤将是一个历史转捩点,接下来两岸关系的历史进程,确定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篇章了。
是时机巧合也好,是历史机缘也罢,原本根本不会是排在近程阶段的“两岸高层会晤”,竟然就在国民党重回执政的前夕,先行戏剧性地促成了。博鳌论坛原本是一个以经贸对话为主轴的跨国联谊性平台,受邀者多为各国政经领袖,它在运作上享有的游走于官方与民间、双边与多边、政治与经济的 多样弹性,相当有利于此刻的两岸进行非正式对话,而萧万长又是每届都受邀出席的贵宾之一,这届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月后他将宣誓就职为“中华民国”的“副总统”但 此刻他依旧还维持着平民的身分,这种时间与身分的些微落差,让两岸现存的所有恼人争议,都被巧妙地回避掉了。双方暂时都不必再在身分与定位上去“机关算尽”,只须在“互动规格”上去累积善意即可。不谈别的,仅就营造氛围而言,谁说这场会面,不是继辜汪会谈后,另一次两岸重要的历史进程呢?
社论指出,回顾过往的两岸关系,有大半岁月都是放着实质问题不解决,一路虚耗在“定位”的争执上,例如到底是“一中”还是“各表”?是“两岸”还是“两国”?是“对话”还是“谈判”?是“对等”还是“平等”?是“共识”还是“精神”?是“前提”还是“议题”?光是这些语言表述的形式,就不知已耗掉多少人的心力智慧,结果争议了多年,依旧是两道平行线,谁也没说服谁,谁也没占到谁的便宜,一直到今天这些累积出来的“定位”纠葛,其实一桩都没有获得解决。在这场博鳌论坛中,与其说它们都被搁置,还不如说让一切都暂且“存而不论”吧!
毕竟不这么做,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途径呢?两岸现状是历史所造成的,两岸内部也都各自存有不同的结构制约,如果一切都要先等“争议”达成共识后才能继续走下一步,那么恐怕也只有维持“僵持”一个选择。但时代的巨轮毕竟是朝前运转的,如果两岸间的许多“非争议领域”可以透过实质互惠达成双赢,何苦还要死守在无解的定位争议里虚耗?从这一点看马英九透过萧万长向大陆所传达“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十六字箴言,不正是道尽了一切?
社论指出,检视这场胡萧会所使用的语言,也充分呈现了与以往两岸互动完全不同的风貌。双方都不再执著于尚有争议的“名词”上咬文嚼字或各显机锋,也不再在无谓的“形容词”上高来高去,而是多了积极正面的“动词”,萧万长当着胡锦涛的面提出两岸直航、陆客来台观光、经贸正常化、恢复协商谈判“四个希望”,而胡锦涛也以“四个继续”明确加以回应,不仅锁定的都是实质问题,而且也达到聚焦的效果,只要这些“希望”能够“继续”下去,后续更实质层级的商谈,马上就可以启动了。
如果说,萧万长所揭示的“追求双赢”,与胡锦涛所回应的“共创双赢”,可以做为这次萧胡高峰会的一个注脚,那么或许我们可以在此乐观的预期:一个两岸迈入“务实”的年代,即将在今年下半年陆续开展,围绕于功能性、技术性议题的协商,将成为主导今后几年两岸互动的主要议程。而同样较为棘手的WHA年会、APEC年会等议程届时有无更富创意的突破,对两岸下一阶段的良性互动,也将会是一项考验。
无论如何,辜汪两老把酒言欢的年代已远,过去八年的言辞对立、僵持停滞岁月,亦将在一个月后谱上休止符。如今大陆将由娴熟两岸事务的国台办主任陈云林接任海协会会长,台湾在五二○之后亦可望有一个全新的海基会人事布局,当两岸两会开始重启对话,也等于就预告一个与以往不一样的“两岸关系”,即将登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