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瞭望:胡锦涛访邻国 开启外交热季(一)
http://www.CRNTT.com   2005-11-02 15:00:57


  中朝中越山水还相连

  就目前的中国国际环境而言,周边关系特别重要
 
  秋冬之季,乍寒还暖,中国外交由此开始了一个新的“热季”,这一“热季”由中国最高领导人对两个社会主义邻邦的访问启其端。

  10月31日,胡锦涛在结束了对朝鲜的三天访问后,转赴越南,对越南进行同样是为期三天的正式友好访问。这是胡锦涛担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之后第一次访问朝鲜和越南。

  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处瞿健文教授长期关注东南亚政治,胡锦涛出访两国的消息引起了他浓厚的观察兴趣。

  他说,有两个因素使得这次访问备受关注:一个是时间因素;另外一个,访问对象交集着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的双重因素──朝鲜和越南与中国拥有共同的意识形态,同时又都是中国的邻国。

  在直观的意义之外,这次访问还有更深的内涵,引起了瞿健文的思考:中国与朝鲜、越南曾经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在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今天,如何来重新认识中国与两国的关系,以适应变化了的世界?

  良好气氛下的出访

  2004年4月,金正日访华期间曾邀请胡锦涛主席在方便的时候访问朝鲜,胡锦涛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之后,胡锦涛何时回访朝鲜一直是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

  2005年2月,朝鲜宣布拥有核武器,此后朝核局势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朝核局势到了9月份终于得到缓和。9月19日,第四轮六方会谈通过首份共同声明,朝鲜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回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下。美方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共同声明的发表被普遍认为是解决朝核危机的一个重大进展。

  无独有偶,2005年正逢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55周年。在中联部宣布胡锦涛访朝的四天之后,即10月25日,朝鲜党政军、政府各部门、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在平壤市牡丹峰麓的朝中友谊塔举行活动,出席活动的包括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副委员长杨亨燮等朝鲜高层领导。

  同一日,朝鲜劳动党中央机关报《劳动新闻》在头版发表社论,盛赞志愿军将士的丰功伟绩,高度评价朝中友谊不断向前发展。

  张琏瑰认为,六方会谈取得重要进展以及朝鲜方面对志愿军的高度评价,都为胡锦涛访朝创造了一个良好气氛。 

  周边关系特别重要

  在瞿健文看来,这次访问的时机很值得思考。首先,中国刚刚召开了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并审议通过了“十一五”规划建议。“十一五”规划为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制定了蓝图,而要实现这一蓝图则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其实在胡锦涛出访两国之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底刚刚赴莫斯科出席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四次会议。而在访问两国之后,胡锦涛还将于11月8日开始对英国、德国、西班牙、韩国四国进行访问。此后,温家宝还会访问德国、捷克和斯洛伐克。

  外界舆论认为,这样密集的访问,既有欧洲,也有亚洲;既有东欧,也有西欧;既有大国,也有小国;既有邻国,也有远邦,体现了中国的全方位务实外交战略。种种努力折射出中国高层打造一个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的强烈诉求。

  而巩固和发展与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层面。

  “就目前中国的国际环境而言,大国关系中,中日关系持续恶化,中美关系也有着种种起伏,在这种情况下,周边关系特别重要。”瞿健文说。

  促进多边外交

  10月24日,朝鲜外务省发言人在平壤表示,朝鲜将按照第四轮六方会谈中各方的约定,在11月上旬如期参加第五轮六方会谈。

  这被瞿健文看作是这次出访时机的另一个微妙之处。“在会谈重启之前,中国需要与朝鲜进行沟通。”

  观察家指出,第四轮六方会谈虽然取得了成果,但离真正实现朝核问题的解决仍然很远。

  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任石源华对《望东方周刊》表示,要贯彻共同声明还比较困难,朝核问题有可能长期化。

  事实上,在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通过的第二日,朝鲜外务省即发表声明表示,在朝鲜重新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前,美国应该首先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对此,美国立即指出这与共同声明相违背。

  24日,朝鲜在表示将如期重返六方会谈的同时也指责美国破坏会谈成果,并警告说,美方的行为可能使《共同声明》面临失效的危险。而美国国务卿赖斯则警告朝方在下一轮会谈中“不要再提新条件”。

  张琏瑰认为,接下来的第五轮六方会谈将要涉及各种实质性问题,而美国方面有个时间表,年底前一定要有个成果,因此下一轮会谈将可能是真正的摊牌时刻。

  维持朝鲜半岛的稳定、和平解决朝核危机是中国积极斡旋六方会谈的最终目标。外界评论说,胡锦涛的访问有利于推动朝核问题的解决。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艾雷利也表示,希望胡主席的访问能加快六方会谈的进展。

  巧合的是,11月17日,美国总统布什将抵达韩国,参与18、19两日的釜山APEC峰会,之后于19日访问中国,与胡锦涛会谈。美国媒体认为朝核问题将是两国元首会谈的重要议题之一。

  张琏瑰认为,这使得胡锦涛出访朝鲜的时机更为引人瞩目。“一方面,访问显示出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友好;另一方面,最近美国高官密集访问中国,尤其是拉姆斯菲尔德访华体现出美国对华政策正在酝酿调整,此时中国加强与朝鲜、越南的关系,在对美外交中也更有利。”

  由地缘政治到地缘经济

  今年是朝鲜劳动党成立60周年,10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致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祝贺电文中说:“中朝传统友谊是老一辈领导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倍加珍惜、世代传承,更需要我们继往开来、不断发展。这符合中朝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之前,7月19日,胡锦涛主席在与来访的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会晤时说,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两国几代领导人的精心培育和推动下,中越传统友谊不断发展。

  “传统友谊”一词牵动着中朝、中越关系中无数尚未远去的岁月记忆。在一个历史时期,它代表“血浓于水”的共同战斗经历,也代表“同志加兄弟”的情谊。

  不过,专家们指出,那时的中朝、中越友谊,在某种程度上被打上了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垒的“冷战色彩”,而当下的中朝、中越友谊是一种既继承历史又超越历史的新型友谊。

  朝鲜和越南,一个在中国东北,一个在中国东南,在传统上被认为是中国地缘政治的两大方向。在上世纪50─70年代的特定条件下,中国与朝鲜、中国与越南更是意识形态及地缘政治的生死盟友。 

  与此巧合的是,上个世纪新中国的两次出兵境外正好是这两个方向。

  在两次战争中,美国把朝鲜和越南作为遏制共产主义的地缘桥头堡,而在“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背后则是毛泽东“唇亡齿寒”、“户破堂危”的战略判断。

  但地缘政治理论往往是不可靠的,中苏关系破裂后,中越这一对曾经的盟友,一度兵戈相向。

  张琏瑰说,现在仍然有一种观点认为朝鲜、越南是中国的地缘政治屏障,这种观点是带有冷战思维的过时观念。“在现代化的军事条件下,如果真的有哪个国家要威胁甚至攻击中国,根本没有必要陈兵中国边境。”

  而瞿健文认为,这种观念不论对朝鲜还是越南都是不公正的,中朝、中越正在建立的是一种平等、合作、共富的关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朱振明则告诉《望东方周刊》:“中越关系正在由过去地缘政治的需要转变为地缘经济的需要。”

  中国与东盟正致力于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越南是东盟国家中少数几个与中国接壤的国家之一,朱振明说,中国要开拓东南亚市场,越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而越南也愿意把自己定位为中国通往东盟腹地的通道。

  2004年5月,越南总理潘文凯来华访问,提出中越合作建设“两廊一圈”的建议,“两廊一圈”指“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两个经济走廊和“环北部湾经济圈”。这一构想恰好能弥补东亚环太平洋经济带在中国与东盟交界处断裂的缺陷,因此受到中国的高度重视。

  与此相呼应的是,包括越南和中国云南、广西两省区在内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国际经济次区域合作成功的典范。

  朱振明说,如今的中越关系正在走向“共赢”。

  “中朝、中越关系正在以各自的国家利益为基轴,由特殊的意识形态盟友变为正常的国家关系,由地缘政治盟友变为地缘经济的需求,这是一个健康的方向。”张琏瑰说。

  走向社会主义繁荣昌盛的选择 

  事实上,从冷战后期开始,中国、越南就开始重新寻求自己的国家利益定位,并影响到它们的外交策略。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被确定为国家建设的中心,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随之进行调整,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强调,阵营、大家庭、集团政治等都不好,应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发展国家关系。

  意识形态不再是中国外交划线的标准。1992年,中国与韩国实现建交,引起了世界的瞩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外交政策也不断作出调整,而调整的宗旨是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增长,以及营造有利于中国经济建设的和谐国际环境。

  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定“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随后在2003年,中国进一步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

  张琏瑰说:“如果一个国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上,那么它的外交政策一定是和平、合作的。”

  中国斡旋六方会谈,力促朝核危机和平解决契合这一路径,中越关系由不愉快到合作也同样契合这一路径。

  与此同时,越南和朝鲜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1986年12月,“革新政策”计划的提出标志着越南改革的开始。历时10年的“革新”使越南的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也使越南的外交走向和平与合作。

  今年3月14日,中国、越南、菲律宾三国的石油公司签署《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在海洋能源勘探开发问题上迈出了历史性、实质性的一步。而之前,中越两国签署了《陆地边界条约》、《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以合作化解纠纷。

  朝鲜也开始寻求国家利益的重新定位,2002年1月1日,朝鲜领导人金正日提出了“强盛国家”的号召,意味着朝鲜正式走上了经济改革之路。

  中国乐见其成,2005年10月9日,由中国政府援建、由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亲自命名的“大安友谊玻璃厂”竣工。“中国援建玻璃厂反映了中国希望推动朝鲜改革和融入国际社会的愿望。”瞿健文说。

  张琏瑰认为,目前朝鲜处于一个关键时刻,经济仍存在困难,西方社会对朝鲜政局有各种各样的猜测。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骥如对《望东方周刊》表示,胡锦涛的访问是中国落实“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的重要举措,可以推动中朝、中越的新友谊。

  更多的分析人士认为,这三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重重艰难险阻,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它们根据各自国情,作出了发展道路的选择,已经展示出了新的奋发向上面貌。它们之间的交流、对话与合作,对于探索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的新模式,有着耐人寻味的深意。-

  往事难以尘封 

  西贡解放的那一天,他在日记里写道:“闻西贡解放,喜悦一场,特作诗贺之” 
 
  1951年,17岁的安徽农村青年杨平源第一次踏出国门,同行的还有几个老乡。 

  54年后,杨平源还清楚地记得他们当时的兴奋和激动:“刚刚参军就能去朝鲜抗美援朝,帮助朝鲜打美国侵略者,是件光荣的事情。” 

  他不能忘怀阿妈妮看他的眼神

  如今,已经在南京生活多年的杨平源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就是参加一些当年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联谊活动。曾经是南京抗美援朝志愿军联谊会第一届会长的他,每次都不辞辛劳举办一些活动。其中,他最重视的就是到学校去做关于志愿军的报告。 

  当年和他一起参军去朝鲜的老乡,几乎都没有能够回来。杨平源本人也是带着残缺的身体回来的。在上甘岭的战役中,他的左胳膊上半部分被打坏了,伤口有12厘米长6厘米宽,后来被定为二等一级残废。但当时年轻的杨平源恢复得不错,回国治疗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朝鲜战场。 

  “我们15军打上甘岭战役非常有名。”老人非常自豪。

  电影《上甘岭》他看了好几遍。他说,电影有的地方和真实的场景很像,比如当时敌人封锁交通线,战士们没有水喝,嘴唇干裂,只好派人去打水。但往往是在取到水回到阵地的路上,被敌人发现、打死了,水流了一地。 

  只是,和真实的战场相比,电影有些过于浪漫。在杨平源的记忆中,当时没有卫生员美妙的歌声,只有战士们自己唱各种歌曲。战斗很残酷,条件非常艰苦,一些伤病员常常因为缺少医药而化脓。这种时候,为了减少伤口疼痛和自我安慰,很多战友都唱起了歌曲。 

  部队在休养的时候,杨平源他们和当地老百姓也有过接触。“开始他们对我们不理解,有些害怕,后来看到我们是真心实意帮助他们后──比如给他们治病,老百姓就自愿,甚至有组织地给我们送弹药、抬担架,关系非常好。” 

  有位朝鲜的阿妈妮(朝鲜语中的“妈妈”)给当时离家在外的青年杨平源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在50多年后的今天,他仍然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真实感觉。 那一天,杨平源去井里打水。在取水回来的路上,头上顶着一个能装四五十斤水的大罐子的杨平源不幸摔倒了,罐子也摔破了。更倒霉的是,那个罐子是向当地的一位阿妈妮借的。 

  担心违反纪律,杨平源急忙跑回自己的宿舍,把自己的口粮──14斤高粱米──倒了一半在口袋里,送到那位阿妈妮家作为赔偿。 尽管只能听懂有限几个朝语词汇,可杨平源还是从阿妈妮的手势中,知道了阿妈妮不要他的赔偿。一番推来让去后,杨平源不得不把高粱米又带了回来。

  而真正让他不能忘怀的,是阿妈妮看他的那种眼神,那种只有在自己母亲眼中出现的怜惜。“我知道,阿妈妮舍不得要我的赔偿。”那时,由于供给线被敌人飞机封锁,战士几天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情。 

  2002年4月,应朝鲜社会主义青年同盟的邀请,杨平源和其他20多个志愿军一起,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朝鲜。在朝鲜老人看他们的目光中,杨平源又一次想起了几十年前的那位阿妈妮。 (二之一、未完) 


    相关专题: 胡锦涛主席出访朝鲜越南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