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书记处新书记/王沪宁 红墙内的理论权威
http://www.CRNTT.com   2007-10-24 12:01:02


  中评社香港10月25日电/提起王沪宁,他在学术界的名气甚至比在政坛更大,有人把他视为新时期学者从政最抢眼的人物。身为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的王沪宁,堪称中南海“第一智囊”。他在刚结束的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上晋升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是继邓力群之后,又一位理论界人士担任书记处书记。

  大公报报道,从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儒雅学者王沪宁的贡献颇多。同时,他影响了一代学者投身政治,形成中国政坛一支不可多得的重要力量。

  复旦园的政治人生

  王沪宁1955年10月6日生于上海,祖籍山东莱州。他少年时期即表现出喜好哲学和政治思考的倾向。1971年初中毕业,由于体弱多病,没有上山下乡,留在家里自学;1974年夏,作为工农兵学员获推荐到华东师范大学西语系学法语。3年后,王沪宁成为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生,是“文革”后第一代政治学研究生,其导师是研究《资本论》的权威陈其人。此后,王沪宁曾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国内学术界政治学理论的权威。

  此外,他还担任过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复旦大学代表队的指导老师。当时的国际大专辩论会风靡全国,他执导的最佳辩手蒋昌建等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王沪宁在他的同学和同事心目中,当时整个心思都在做学问上。“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做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至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王沪宁曾这样形容自己的人生。

  红墙内的理论权威

  此时的王沪宁,政治学方面的才华得到尽情释放,他的一系列论著均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知情人士说,早在中共十三大之前,王沪宁就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看中,尤其是颇得时任中办主任的曾庆红赏识。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共特别需要一套完整而有见地的政治学理论作参考,而王沪宁的学术理论总被看好。他的著作之丰、治学之刻苦勤奋,成为上世纪80年代学术界的一大亮点。

  王沪宁的政治学著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明一些比较重要的理论观点,让一般读者都能看懂。同时,他还注重自己理论的实用性,可以说,他的每篇文章、每部著作所论述的,都是中国当时存在的问题或需要借鉴的理论。同时,王沪宁通过对中国现行政治制度的研究认为:“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民主政治,必须有统一和稳定的政治领导”,“以党内民主带动和推进全社会的民主”,这些有理有据的论述为中共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王沪宁的《比较政治分析》是一本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他是聪明而且有预见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正处在政治时代,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日益决定着人类各政治共同体和人类全体的发展。”王沪宁同时意识到:“政治研究的科学化,政治研究的充分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各政治共同体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已经成为人类共同进步的一个共同前提。”

  1995年,王沪宁在吴邦国和曾庆红的力荐下,被调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在中南海当时最红的智囊人物滕文生的领导下工作。从此,二人一起被海外媒体视为江泽民的“核心幕僚”。据说,吴邦国进入北京后,仍念念不忘要调王沪宁入京,而且多次在江泽民面前提起。后来,王沪宁调入中南海,江泽民与他见面时曾开玩笑说:“如果你再不进京,这一帮人可要跟我闹翻了。”

  王沪宁的从政,在当时学界和政界引起不小的震动,影响了一批学者投身政坛。此前的中共智囊学者,比如胡乔木、邓力群等,首先是党内有相当资历的人物,其后才逐渐转入理论研究。而王沪宁首先是一位知名学者,以这种背景投身政治,虽然在学界会有不同看法,但对更多有志投身政治的学者来说,却是一个新典型。

  王沪宁先后在中央政研室担任政治组组长、副主任等职。江泽民的多次出访,王沪宁总以“主席特别助理”的身份随行。最为重要的是,王沪宁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出重大理论贡献的学者官员之一,他多次负责党内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2002年,王沪宁当选中央委员,2003年4月出任政研室主任,滕文生转任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和他所率领的中央政研室,为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创新夯实了学术基础。 


    相关专题: 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