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马勇答中评:金融体系改革需建立制度性约束

http://www.CRNTT.com   2016-06-23 00:05:57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马勇(中评社 秦正阳摄)
  中评社北京6月23日电(记者 秦正阳)日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需要国有金融机构的支持,也需要民营金融机构的支持,但这涉及到人民币汇率稳定及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问题。只有形成一套良好的制度性约束,才能保证金融行业在获取利益的同时防范风险。

  马勇认为,在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要走出去一定需要金融支持。金融支持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国家领导的进出口银行对企业走出去进行相关金融服务。现在一些民营金融机构也参与到支持企业走出去。

  他说,从微观的角度上讲,这还是由价值导向的。为了创造更多价值,民营企业应该更多地、自发地参与到海外相关优势资源的金融对接,而且这种金融对接很有可能是双向的。有些金融资源可能适合在国内来处理,有些金融资源需要在境外来匹配。

  马勇表示,这也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即汇率稳定是很有必要的。汇率稳定可以降低企业走出去的相关交易风险。另外更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资本账户的开放问题。资本账户如果能够有序稳定地开放,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双向金融服务会更加匹配和顺畅,金融安全也会更有保障。我比较支持在可预见的、有目标的期限内,逐渐实现中国资本账户有序稳定的开放。

  针对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进程中,如何能够在获取利润的同时更好地防范风险这一问题,马勇指出,金融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微观层面上的商业行为是以收益为导向的,因为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希望获得更大利润。但金融领域有两个规律:第一,高收益高风险,你想获得相对更高的预期收益,那么相应的风险也会增加;第二,一旦整个社会都出现了一个高的风险倾向,那么这可能是出现系统性风险苗头的反映。

  他认为,从宏观层面上讲,如果金融体系中没有一套良好的制度来识别和约束投机性的市场因素和行为,一方面对市场参与者的长远利益不利,另一方面,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更是不利的。特别是考虑到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投机性行为不仅对投机者自身不利,还会影响到金融稳定,并最终影响到实体经济。这里面还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即有些金融创新行为可能也内含着某些投机性,比如明显超过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高杠杆配资行为。因此,对于金融创新过程中包含明显投机性的那些产品或交易,恐怕还需要一些制度性的设计予以约束,才既有利于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又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长远利益。

  马勇指出,从微观的角度来说,试图依靠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来控制金融风险和实现金融体系的稳定是比较困难的。在这方面,可能还是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上有规范良好的制度设计,通过宏微观两个层次的审慎监管使得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始终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