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评智库:两岸青年交流:效用、限度与超越

http://www.CRNTT.com   2017-11-10 00:18:32  


 
  岛内民调结果显示,整体而言,随着两岸密切互动、交往频繁,包括台湾青年在内的岛内民众增进了对大陆的瞭解,对大陆的负面刻板印象有所改善。《联合报》2016年9月民调显示,岛内民众对大陆政府的好感升至31%,对大陆民众的好感升至44%,创近年来新高。民调也显示,来过大陆以及接触过大陆人的民众对大陆政府和民众的好感更强,赴大陆就学、就业、移民的意愿也更高。岛内“对外关系学会”2016年8月民调显示,在认为大陆对台湾经济最有帮助的25.8%的民众中,尤以20-29岁的年轻人认同比例最高。

  两岸学者研究成果也显示,开展两岸青年交流活动的意义显着。耿曙、曾于蓁对参与两岸青年交流的台湾学子进行系统的深度访谈后发现,两岸青年交流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交流能化解部分先入为主的偏见,也能改善部分对“中国”或中共的嫌恶;其次,交流能加深对对岸经济社会发展的印象,甚至因此重新设定生涯规划;最后,交流可以充分展现接待单位的友善热情,建构出双方持续互动的沟通管道。简言之,适当的人际交流与接触,确为降低族群偏见、化解刻板印象的重要关键。①尚红娟、张一平为了考察“大陆经历”对台湾青年群体的影响度,对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18-34岁台湾青年群体的大陆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后指出:台湾青年对官方性质的两岸青年交流活动的评价较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较高;大陆经历对于台湾青年对大陆社会、政府和人民等各方面的观感有着明显的效果;大陆经历使得大多数台湾青年认为,中国大陆的崛起对台湾而言,机会是大于威胁的。②

  社会距离是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亲密和疏远的等级和程度,它可以测量不同群体或个体之间的心理接纳意愿,能表现实际或潜在的社会冲突。莫莉从“接触假说”出发,探讨了通过人际及网络与大陆进行接触对台湾大学生两岸社会距离感知的影响,其研究指出,在两岸均属于一个“历史、地理、文化的中国”为前提的“民族内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同根同源的文化和特殊的历史经历使两岸民众所感知到的、衡量彼此亲密度和潜在问题的社会距离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台湾大学生对大陆的亲密度处于中等略偏亲密的状态,无论是人际接触还是网络接触都有助于两岸社会距离的拉近。③

  可以看出,两岸青年交流的成效是不容否认的。通过交流,台湾青年可以更充分地瞭解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和大陆对台的方针政策,更真实地感受到大陆同胞对他们的亲情、友爱和善意,有助于他们更全面、客观地看待大陆和两岸关系,从而拉近两岸社会距离。

  两岸青年交流的限度:心理边界的维持

  如前所述,通过交流,两岸青年会修正以前的一些认识,化解之前由学校教育、新闻媒体、网络等途径所形成的部分刻板印象,从而更接近社会真实。此外,由于成长于网络时代,两岸青年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和观念可以分享,使得很多人觉得两岸青年人的差异会随着两岸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接近而自然减少。但事实上,双方表面上的相似性难以掩盖根本性差异,从而使交流的局限性得以凸显。这种差异性与当前台湾青年心理边界的形成与维持紧密相关,并突出表现在已成异己关系的身份认同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java.sql.SQLException: Listener refused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following error: ORA-12519, TNS:no appropriate service handler found The Connection descriptor used by the client was: 192.168.1.89:1521:ora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