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智库:中华文化与中国新形象

http://www.CRNTT.com   2019-02-24 00:03:35  


 
  浙江省委党校教授李涛在题为“当前两岸青年新媒体交流的理论思考”的论文中提出,新媒体跨越传统障碍进行无远弗届的传播威力,及其对青年行为和观念的建构、形塑作用,已经有目共睹。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重新认识新媒体和两岸青年在两岸交流、两岸关系的影响和作用,已经成为对台工作中需要思考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他建议:(一)完善顶层设计探索推动两岸新媒体开放;(二)注重培养两岸青年新的趋同化媒介接触习惯;(三)适时适度引导两岸焦点议题同时增强舆情预警;(四)注重挖掘和培养两岸青年新媒体交流的“意见领袖”;(五)线上网络交流和线下现实交流双管齐下。另外,台湾青年想要在大陆的发展机遇中取得成功,就必须消除“过客”心态,不仅要在学习、生活、就业和创业中接触大陆,更要在情感和价值观上主动融入大陆。可以肯定的是,基于这种趋势,两岸青年的新媒体交流以及由此带来的融合与合作一定是双赢效果。

  彰化师范大学公共事务与公民教育学系助理教授李毓峰在题为“试论两岸和平统一前之‘统合发展’”的发言中提出,自《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体现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人民愿望的实事求是精神,就能准确认知两岸关系发展的深刻规律。未来,两岸若能以”统合发展”作为统一前的最后过渡安排,在一个中国、两个地区、两个政治实体的原则和基本框架下,签订和平协议,构建“特殊的两岸统合模式”,共同推动两岸统合发展,进行两岸政治、法制、经济、社会体制的统合与共同治理,完善两岸一体化整合机制,那么便可循序渐进、自然而然地完成国家完全统一进程的三部曲:融合发展、统合发展、和平统一。

  南台湾两岸和平发展研究院执行长林信雄研究员提出,自1987年两岸开启交流大门,走过30年岁月,彼此互动与整合已显得更趋深化,不因偶发的政治与突发事件而产生严重的倒反结果。两岸共享的文化与历史渊源,让双方体认到促进经济整合的利益,远高过相互对峙的代价,这也是推动两岸不断融合发展的深层动力。弘扬中华文化之际,明白地揭露蔡英文与民进党政府当局的文化台独本质,以确认中华文化是台湾的主体文化,匡正错误的台独文化史观,才能够逐步有效遏制文化台独的蔓延与影响,避免中华文化被台独分裂势力所践踏与蹂躏。在反击各种形式上的台独分裂行径中,打赢这场反台独分裂的文化战。两岸同胞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多种多样的海峡两岸的广泛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强化台湾民众的中华文化意识与中华民族意识,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保护好、维护好中华民族这一共同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家园。

  中国文化大学国家发展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庞建国提出,让台湾同胞优先分享大陆的发展机遇,对于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利于构建物质文明的两岸命运共同体。如果进一步,再大力复兴中华文化,做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必然会在两岸之间形成心灵契合的融合力量,有利于构建精神文明的两岸命运共同体。我们相信,以物质文明的两岸命运共同体作为依托,精神文明的两岸命运共同体将在复兴中华文化的具体行动中水到渠成,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伟大贡献。

  台湾东海大学政治系教授沈有忠在以“两岸文化认同的外溢效果与政治认同”为题的发言中提出,两岸的文化交流在过去两年仍旧维持一定热度,多元且频繁地进行。就结果来看,文化造成的身份认同成效有限,同一时间内的政治认同出现变化,恐怕难以用身份认同变化为基础加以解释。亦即,文化交流影响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再影响政治认同的外溢过程,看起来并不如预期。至于如何解释身份认同不变,但政治认同却出现变化,或许还是回归到两岸经济、政治实力的差距扩大,台湾民众对于未来两岸关系高度不确定性,以及缺乏自信的心理因素所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