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大学造假是等级制的必然恶果

http://www.CRNTT.com   2010-05-22 09:31:47  


  中评社北京5月21日讯/“中国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快20年了,但教育领域仍然是传统计划经济的顽固堡垒。在整个教育体系内,资源配置的方式并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昨天登载聂辉华的评论文章“大学造假是等级制的必然恶果”,内容如下:

  近日,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周宪在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概论》时造假,将该课程的主持人从他人变成自己。据说这样便于他以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的身份“搞定”评委,而事实上该课程确实申报成功,并获得了30万元科研经费。此事最近由主流媒体报道后,一时学界内外传得沸沸扬扬。不少人认为,周宪是普遍的“潜规则”的“受害者”。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深究:第一,究竟是什么潜规则致使堂堂名牌大学的校长助理也要造假?第二,周宪难道仅仅是一个受害者吗?

  中国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快20年了,但教育领域仍然是传统计划经济的顽固堡垒。在整个教育体系内,资源配置的方式并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更确切地说,是等级制。中国的所有教学和科研单位,都贴上了一个级别,然后被纳入一个森严的等级体系。一个单位能得到多少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几乎完全取决于它的等级;一个人能得到多少教学和科研资源,也主要取决于他所在单位的等级以及他本人的等级,教学和科研水平只是辅助指标。

  以大学里类似“精品课程”这样名目繁多的评奖为例。通常是教育部门将申报名额按照地区和学校级别分解到各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直属院校,学校再将指标进一步分解到各个院系。那么各个院系根据什么来决定哪些教师申报呢?一般是根据教师的等级,最主要的是行政职务和职称,然后会考虑派系平衡。在这一套森严有序的等级制下,一个光有教研水平,但是没有领导职务或高级职称的年轻人,基本上与此类奖项无缘,除非特别规定年轻人评奖的比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