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满洲开拓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http://www.CRNTT.com   2011-08-12 14:31:29  


 
  “满洲移民”的梦想于大正时期(1912-1925)便在一部分日本人士心中萌生,其中包括分别被喻为“满蒙开拓之父”与“武装移民之父”的加藤完治和东宫铁男。1932年围绕“移民”形式和移住地点,以加藤完治为首的“加藤集团”、拓务省、关东军先后提出了几份大纲和调查报告。对此事掌握主导权的石原莞尔经过同东宫铁男的商议,决意效仿苏联自1930年开始将乌克兰地区的农民强制性地移住到西伯利亚,在务农的同时戍守边境的屯田兵制度,将目光锁定在向靠近苏联国境的“北满”地区实施“武装移民”的构想上。

无恶不作的“屯匪”

  日本的“满洲移民”分为“试验移民期”(1932-1936)和“正式移民期”(1937-1945,又称为“国策移民期”)两个阶段。在“试验移民期”先后有四批移住民进入黑龙江省。这些移住民以农村在乡军人为主体(前两次“移民团”在乡军人的比率高达95%,第三次“移民团”在乡军人的比率为75%);除步枪外,还配有机关枪、迫击炮等重型武器。在“试验移民期”,“移民团”的主要任务与其说是农耕,不如说是“治安维持”,即协助关东军和伪军与东北抗日游击队作战。以第一次“移民团”的劳力分配为例,其中警备占50%,农耕仅占20%。可见这些“武装移民”与普通农民的差异。在“试验移民期”,很多“武装移民”无法忍受缺少食物和娱乐的艰苦生活,经常出入中国人的村落,掠夺物资,强奸妇女,被当地百姓痛恨地称为“屯匪”。

  随着关东军在中国东北殖民地势力的稳固,和农业增产的实际需要,从第三次“移民”开始移住民的资格不再限于在乡军人,进入“国策移民期”移住民的年龄限制也有所放开。1938年正式施行的“分村移民”是将日本国内某个村的村民全部移住到中国东北,这种形式是1940年后“满洲移民”的主要形态。同时为填补移住民的数量缺口,日本于1938年首次派出了三万名“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这些以“农业移民”为中心的“满洲移民”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军人,但都或多或少配有步枪,而且除农业开垦外,还同时肩负军事和政治任务,是日本支配“满洲”的重要人力资源。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