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2月8日电/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途径。如何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确保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而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宏观政策需要着重发力的方向。
工人日报发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文章表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前瞻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而体现前沿创新技术的新质生产力必然会加速劳动力市场调整。因此,要完善与数字经济时代相适配的人力资本积累政策,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应对就业结构变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文章认为,尽管技术进步对就业受到技术、经济开放、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影响经济的方方面面,应高度重视技术变化对劳动力市场的持续性影响。要理解技术进步的影响机理,就必须要认识到技术进步的不平衡性和偏向性。经济中的技术进步不是均匀发生的,在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劳动力就业的环境和匹配的劳动工具生产率也会存在差异。此外,劳动者技能与技术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即某种技术的应用需要特定类型的技能或知识,这些技能或知识与该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生产过程或工作任务中,其结果是提高效率或产出。
在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和技能互补性等市场性机制的作用下,劳动力市场中不同职业、行业或地区之间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开始变得不匹配。这种结构性失衡可能导致一些职业、行业或地区出现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而另一些职业、行业或地区则出现劳动力供给短缺的情况,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主要表现特征如下。
一是技能不匹配现象加剧。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已经存在一定的技能供需不匹配情况。例如,某些新兴行业包括新质生产力形成所需的特定技能人才短缺,而这些技能的培养规模和供应量不足,同时存在大量具备某些传统技能的劳动力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随着技术不断朝着有利于高技能劳动力的方向进步,新的技术和工作方式不断涌现,对具备相应技能和知识的劳动力需求大增。此外,技术进步可能会加速旧技术的淘汰,导致一些劳动者的技能不再符合市场需求,加剧技能不匹配现象。
二是就业的行业结构持续调整。从需求端看,就业人员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与国民经济总需求转移同步。从供给端看,技术进步的不平衡特征驱动不同行业产品或服务的相对价格出现变化,技术进步快的行业相对价格下降引起就业份额下降。因此,技术变革驱动经济结构调整,某些行业或领域的就业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劳动力市场中的行业结构失衡。例如,传统制造业在技术升级改造后生产率持续提高,但产品相对价格和就业需求却有所降低,而新兴产业的就业需求增加。
三是就业的区域结构失衡。技术进步会带来一定的资本化效应,即新技术出现带动新的投资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然而这种资本化效应在地区之间分布不均匀。例如,一些地区可能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投资匮乏,就业机会减少;一些地区则因为新兴产业的增量投资和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因此,技术进步可能引发新的就业区域结构失衡。
四是就业的职业结构失衡。职业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分工模式主要受技术因素影响。大量研究表明,自动化技术大量应用导致以完成日常性工作任务为主的职业类型就业机会减少,主要是中等技能就业机会减少。而低技能和高技能所对应的职业类型就业机会增加。
五是收入差距扩大。技术进步驱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职业类型的劳动力需求增减分化,从业者收入也会同步分化。一般意义上,工资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受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影响。技术进步较快的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快,劳动者工资也会保持相对快速增长,劳动力供不应求的高技术技能就业岗位的工资上升更多。技术进步驱动就业结构性失衡,也导致了不同技能水平和职业领域的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