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新加坡早在1975年就开始使用区域通行券系统(ALS),并于1998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区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RP)。该系统曾令全美交通最拥堵的城市之一的纽约前市长,迈克尔·鲁本斯·布隆伯格(Michael Rubens Bloomberg)羡慕不已,一心希望效仿,却难以完全成功复制。此外,加之独创的“拥车证”(COE)制度,新加坡治理城市拥堵的实效有目共睹。
新加坡曾经是世界上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倒数第二的国家,而如今却几乎没有新加坡居民会为日常用水而发愁,甚至是有些浪费了,达人均每日152公升,比很多水资源丰富国家的消费水平还高。如此自信的用水底气何在?正是基于创新性的“四大水喉”体系,即外来供水、淡化海水、新生水和收集雨水。
新加坡曾经的辉煌壮举和奇思妙想不胜枚举,以上三例已经足以证明老一辈开拓者们的远见卓识。时至今日,早已衣食无忧的新加坡的新一辈,是否仍然具有闯劲、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抑或正趋于保守,不愿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呢?
近三年来,新加坡在世界经济论坛(WEF)所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均高居榜眼,仅落后于瑞士。不过,必须格外强调的是,在12项评价指标中,创新(Innovation)是新加坡的最显着软肋。有人就建议,新加坡可能需要向以色列学习如何创新。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教授,是登上英国时政杂志《观点》(Prospect)的“2014 年全球50 大思想家”排行榜的唯一新加坡人。他今年在新加坡《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开设的英文专栏很有意思,名曰“Big Ideas”(大想法),旨在“抛砖引玉”,启发民众大胆创新思考,以期探讨如何保持新加坡的非凡性(extraordinary)。
马凯硕教授的部分“大想法”包括,希望新加坡人拥有更少汽车、让新加坡的公共交通成为世界第一。很可惜,他的“大想法”却大多被网友们嘲讽为异想天开,不切实际。其实,虽然梦想不一定都能成真,但若没有远大理想,注定要归于平庸。毕竟路是人走出来的,而且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不走寻常路,方能领略别样风景。新加坡过往的卓而不凡的发展成就,正是源于此种创新精神。
因此,诚如新加坡陈庆炎总统所指出,新加坡必须以创新方法来保持经济竞争力。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原因就在于守业者多半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是畏首畏脚、患得患失。即将步入建国金禧年的新加坡,若要基业常青,唯有继续创新,否则,未来会归于平庸绝非危言耸听。
(来源:南华早报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