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2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观察 ->> 中评社专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试论两岸的制度之争人才之争
http://www.CRNTT.com   2018-10-31 00:16:58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心理需求划分为不同层次,一个社会的需求同样也有不同层次。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有三项基本目标必须优先保证,这是三项决不可忽视的普世价值:外部不受侵犯,国家安全有保障;社会内部稳定和谐;人民温饱,无生存的后顾之忧。若这三项普世价值无法实现,那其他的任何价值肯定落空。只有这三项价值逐步实现,才有可能倾心追求另一些更高等级、更高层次的目标。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40年来,在安全、稳定、温饱、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得到全球公认,当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相比。社会学家认为这些丰硕成果的取得,主要是40年来中国大陆的经济一直保持相当可观的发展速率。对于中国大陆经济为何能持续增长,外界可说是众说纷纭,从而无法得出统一答案。其实要解答这个问题也不难,事实上中国大陆的经济奇迹都是在现行体制下创造的,说得再明白一点,现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是确保中国大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制度载体。

  放眼世界,采用其他制度载体,条件比中国好的国家的表现,都不如中国大陆。再换一个角度,在同等条件下,中国大陆现行的社会体制,与当今热门的西方国家民主制度相比,对解决安全、温饱、发展等复杂问题,有着全党高度智慧、全民共同努力、集中力量可办大事的优势,有着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加成效应,可少走弯路,少付学费,大大减少时间、人力成本,使得本国人民有着满满获得感、幸福感。

  针对两岸“制度之争”,前不久国台办提出的标准是“能够让民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能够给民众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多年以来,台湾在追求民主化的道路上,一直有个想当然的认知:民主政治具有不容挑战的优越性与正当性。但这样的理所当然,就今日具体实践的结果来看,并没有那么轻松、顺畅。相较于大陆政治体制所展现的高效率,台湾所谓民主制度的无效率,早已拖慢乃至于拖垮了岛内经济的发展。无论哪个政党执政,经济停滞不前,甚至下滑,拿什么来改善、提升民众生活?对此近日台湾民意基金会的一项民调很能说明问题,台湾成年人有49%对大陆有好感,比去年增加4.4%,好感比例首次高于反感。

  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了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为: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此核心价值观包容了普世价值中的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并更为全面、系统、深化。改革开放40年来,大陆在核心价值观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当然仍需继续努力,砥砺前行。

  三、两岸人才之争大相径庭

  现代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当然更离不开青年人才。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014年3月,台湾突然爆发的“太阳花学运”,从表面看似乎是倾向“台独”的岛内青年,对两岸经贸往来、经济合作的一种抵制,乃至反抗,其实质是由民进党背后策划、纵容、指挥其青年近卫军,全力封杀两岸交流,力图阻断大陆对台湾的感召力与影响力。

  可现实的发展恰恰与“台独”势力的梦想相反。历经4年多的风云变幻,“大陆热”在岛内不但没有消沉,反而越来越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台湾青年赴大陆求学人数猛增。仅以台湾最有名的建国中学、师大附中、北一女中等为例,以往报考大陆名校的只有区区几十名,今年报考人数突增3-4倍。2月28日大陆颁布史上最接地气的惠台31条措施后,连不少“太阳花学运”积极参与者,也四处申请到大陆高校读研读博。二是台湾青年赴大陆工作的人数猛增。2017年年底《联合报》的民调显示,30岁以下的岛内年轻人西进大陆意愿由2016年的30%,增加为53%;而今年3月《远见》杂志的民调披露,18至29岁的青年愿到大陆发展的比例更是高达59.6%。

  1、台青西进大陆的基本因素

  青年历来是社会所有群体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闯劲,最希望改变自身地位的人群。台湾青年西进大陆有多重因素,但基本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民进党当局始终坚持“去中国化”政治立场,两岸关系不好,台湾经济不会好,这是岛内青年最大共识。这些年大陆经济稳定增长,比欧美等地区亮丽。二是台湾陷于两党政治恶斗,社会撕裂,经济停滞,留在岛内机会少,前途无望。三是大陆市场大,发展快,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常会冒出许多颇有潜力的机遇。四是今年以来大陆惠台措施越来越多,给台湾青年创造了更多机会,磁吸效应递增。五是先几年登陆台青扎根大陆,业绩可嘉,现身说法激励欲西进者跃跃欲试。六是台湾当局争夺本岛青年措施无力,仍将大陆优惠举措归属于以往的“统战阴谋”等政治说教,令台青生厌、抵触。

  2、加乘效应使量变蜕化为质变

  在两岸人才之争中,台湾当局的所作所为最败笔的至少有两点:

  (一)在现今世界除极个别国家外,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将中国视为世界市场,不可或缺。而出于“仇中”“反中”的政治目的,民进党却将中国大陆列为最大“敌手”。上台执政2年多,竟使两岸关系急剧倒退。而这2年多大陆综合实力加快崛起。

  (二)今年大陆的惠台31条,以及随后大陆各地自定的各种优惠举措,除了延续以往的政策外,有许多是针对岛内民众个人量身定制的创举,涵盖金融、文化、教育等领域,很得台湾民心。赖清德却将此视为大陆想并吞台湾,叫喊不能被欺负着玩,并提出“壮大台湾”8条政策予以反制。岛内高达近七成民众认为这根本无法阻挡台湾人才或资本流向大陆。

  两岸相比,一方面大陆在不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稳中向好,对台湾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民进党当局却联合美日反华势力,加快“去中国化”步伐。复苏无望的台湾经济,使得岛内社会陷入中产阶级与贫穷阶级联合对抗政治权贵的泥淖。

  如此两相对照,大陆的加乘效应必然持续发酵,便使得人才争夺越趋激烈。日积月累的量变势必逐渐蜕化为不可抗拒的质变。其结果正如英国牛津经济研究院所做的人力资源预测:到2021年,台湾人才缺口将成为全球最严重的地区,为负一点五。

  四、展望与思考

  综上所述,两岸制度之争与人才之争是长期、持续,有时是很激烈的,正朝着对大陆有利方向发展而不可逆转。

  大陆主动提出制度之争是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的表现。一个制度仅靠美好的理论和价值观是无法生存的。它必须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能够解决面临的问题。两项之争的结局,蔡英文的命运难保不会是陈水扁的翻版:执政末期人人共愤,并在全台湾的唾弃声中黯然离开。但有所不同的是,一起被唾弃的还有可能是台湾的制度。虽然台湾心理上仍以自己是西方民主制度而自视甚高,但两岸制度对比的平衡早已开始向大陆倾斜。通过“国民党、民进党、共产党谁更爱台湾”的比赛,会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慢慢觉醒,大陆的发展进步,对台湾来说是机遇,不是挑战,更不是威胁,进而能够跟大陆同胞一道,共同去推进两岸的交流合作和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如今大陆提出了制度竞争,也显示出两岸交往逐渐进入了“深水区”。毕竟,两岸融合不能永远停留在“只经不政”或者“重经轻政”的浅阶段。既然大陆追求的是“心灵契合”的高品质统一,那么让台湾民众理解大陆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也是重要的一环。如果离开了实实在在的“乾货”,空喊什么“爱台湾”,或者标榜所谓的普世价值,根本是无济于事的,即便能骗得过一时,也不可能长久。

  总而言之,制度的正确与否,无需嘴炮、口仗,也无需过多的笔墨去描述、争辩,只需用真实的经济数据和人民的切身感受,即可佐证、印实。人才之争,仅靠优惠措施还不够。人才流向是经济状况的晴雨表、风向标。若经济持续向好,并配置积极的引才政策,自然表现为正流入;反之,则必然是负流出。而人才之争的历程,有必要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实例,不断地加以讲述、宣导与传播。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10月号,总第250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