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士存(中评社 海涵摄) |
中评社北京11月4日电(记者 海涵)2021年“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The Symposium on Global Maritime Cooperation and Ocean Governance 2021)国际学术会议将于今年11月9日至10日在在三亚举办。中国南海研究院创始院长吴士存3日于在京举办的中外媒体吹风会上介绍论坛相关情况。
吴士存说,本届论坛与会者包括前政要及国际组织代表、涉海管理部门官员、智库学者及外国驻华使领馆代表等,“线上”“线下”总规模预计将达到800人。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将在开幕式上发表视频演讲,外交部部长助理吴江浩将在三亚主会场发表主旨演讲。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兼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将发表视频致辞。参会代表届时将围绕“全球海洋治理的机遇与挑战”“构建南海安全秩序”“南海海洋治理实践”“国际海洋法前沿问题研究”“疫情影响下的国际海事安全合作”“北冰洋海洋治理实践”“蓝色经济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吴士存指出,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家园,但随着人类海洋活动无度增长,全球海洋所面临的威胁和灾难日趋严峻。受非法捕鱼、海水酸化、气候变暖、资源过度开发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威胁从未像今天这样严峻过。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生物面临威胁和海平面上升。其次,渔业资源过度捕捞对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加速显现。第三,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正成为海洋可持续发展不得不正视的紧迫问题。除此之外,海水酸化、海上溢油、海水富营养化等海洋问题也层出不穷,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挑战。
“就海洋治理体系而言,当前国家间围绕海洋划界、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海上航道使用等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更是严重危害全球海洋秩序。大国战略博弈、地缘政治竞争等导致国家间合作愈发困难。”吴士存表示,一方面,海洋争端、地缘政治竞争等挑战在南海、北极等一些地区愈发凸显。其中,因牵涉政治、历史、法律、国民感情等复杂因素,南海争议一时难解。美国等域外国家在南海不断增强的军事存在使得本地区海洋安全形势面临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国际海底管理局、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等公约及机构组成的多边全球海洋治理体系,不仅难以适应全球海洋治理的需要,同时还受到了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的冲击。
吴士存指出,“人类如何与海洋和谐共生”“人类在海洋领域如何合作”,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2019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世界各国应对共同挑战,维护并完善以多边主义为基础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此外,地中海、波罗的海、北海等国家和地区在海洋治理领域的成功实践,也为人们探索全球和区域海洋治理新路径,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启示。
吴士存说,“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尝试提供一个载体,吸引和凝聚能够坦诚交流、分享经验、贡献智慧的专家学者群体,共同打造促进全球和区域海洋合作的“学术共同体”,探讨更加公平有效、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全球治理方案,探索建立在多边主义和全球主义基础上的海洋治理路径。向全球海洋治理和合作发出南海地区国家的响亮声音,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南海经验”和“南海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