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两岸产业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
http://www.CRNTT.com   2017-04-26 00:20:05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带动两岸产业合作,有助于为两岸经济交流注入新内涵。
  中评社╱题:两岸产业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 作者:张冠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是推动两岸经济关系转型升级、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民进党重新上台后,两岸产业合作机制中断,两岸产业合作进程受到严重干扰。在当前两岸关系复杂形势下,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带动两岸产业合作,有助于为两岸经济交流注入新内涵,反过来也将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两岸产业交流与合作的演进及影响

  两岸产业交流与合作,是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与担当的角色有所不同。在2008年之前,两岸产业交流主要体现在台湾制造业梯次向大陆转移,并成为带动两岸贸易、投资的主要动力。尤其步入21世纪后,两岸先后加入WTO及全球化带来的全球产业分工深化,使台湾IT产业等优势和主力产业加快在大陆投资布局,形成新一波产业转移潮,将两岸贸易、投资相互依存度带向一个阶段性高峰。总体看,这段时期两岸经济关系的动力主要以台商产业转移为主,台商在大陆绝大多数独资经营,生产经营以代工生产(OEM/ODM)方式为主,两岸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导。台商在大陆更多利用大陆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出口市场为以欧美为主,进口市场以日本、台湾为主,与大陆本地企业、市场关联度不高,形成所谓经济“飞地”。在2008年以前,两岸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远超大陆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总体比重。相对于其它境外投资,台商是从事代工生产和加工贸易比重最高者之一。

  2008年前两岸产业以单向转移为主的交流方式,是基于市场动力和两岸关系特殊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台湾制造业长期以代工生产为主,基于跨国公司全球布局要求和生产成本选择,向外转移是必然趋势;而两岸同文同种优势,大大降低了台湾制造业中小企业跨境投资的门槛;两岸长期无法“三通”加快了台商梯次向大陆转移。这种以产业转移为主的交流方式,在全球化加速时期,其对两岸经济发展带来的增长效应和福利效应十分明显:本可能在台湾岛内难以生存的企业在大陆得以发展壮大,拉动台湾对大陆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带动了台湾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台湾贡献了巨额的贸易顺差,提供了大量就业。而且,由于两岸产业发展形态与水准的差异,使两岸企业在大陆形成互补性发展。这种增长效应,使得两岸经济关系在政治僵局下成为两岸关系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获得两岸主流民意的高度支持。

  但同时,全球化背景下两岸贸易投资的快速发展,在给台湾带来财富效应的同时,收入分配效应也开始显现。2000-2008年,两岸先后加入WTO拉动台湾制造业加快向大陆转移,台湾外销订单在海外的生产比重自2003年的24%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47%,其中IT产品海外生产比重由47%迅速上升至85.1%。与此同时,台湾家庭收入按五等分最高与最低之比由2000年的5.55倍上升至2008年的6.03倍,此后一直维持在6倍以上。同时,大陆加入WTO后本地产业水准迅速提高,两岸经济与产业发展差距持续缩小,部分领域出现竞争性发展现象。两岸经贸关系虽然不是造成岛内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但由于台湾产业转移的表面现象以及台湾出口与投资日益向大陆集中,加上两岸政治因素,使岛内贫富差距问题逐渐成为政治操弄两岸关系的重要议题。但总体来看,2008年前两岸经济关系的增长效应和福利效应大于分配效应,两岸特别是台湾岛内主流民意支持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特别是开放“三通”,并成为国民党重新执政的重要民意基础。2010年两岸签署ECFA也得到岛内多数民意支持,并对2012年马英九连任成功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合作是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经济深刻变革与两岸各自经济转型,改变了两岸经济关系的传统发展路径,两岸产业交流与发展方式也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首先,台湾制造业向大陆转移减缓,使投资拉动贸易的两岸经济关系传统发展方式面临动能转换,产业转移的经济增长效应减弱。其次,全球经济再平衡与大陆生产成本提高冲击大陆台商代工生产方式,大陆台商面临就地转型升级和“逐水草而居”再转移的选择,目前看两种方式在同时进行。第三,两岸竞合效应扩大,大陆产业急起直追的同时,台商转型升级过程中开始注重与本地市场和产业体系的结合,两岸产业供应链在大陆的当地语系化发展,对台湾出口产生部分替代关系,在岛内被炒作成“红色供应链”威胁。第四,两岸经济交流的增长效应减弱后,分配效应开始放大。虽然2008年后台湾家庭收入按照五等分的最高与最低比值基本稳定,但贫富差距、实质薪资停滞等问题反而浮现,并被民进党等政治势力归咎于两岸交流和台湾追求“效率优先”的“旧经济发展模式”所导致,岛内社会对两岸经贸交流的疑虑上升,进而被政治操作发生“太阳花学运”。

  显然,在两岸经济关系因步入动能转换期而增长效应减弱后,以台商向大陆转移为主的两岸传统产业交流方式出现部分消极政经影响,而通过两岸产业合作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两岸产业合作,总体上是通过两岸产业、企业间的融合发展,摆脱过去台商单向向大陆产业转移、在大陆经营呈现“飞地”形态的特征,通过市场导向和制度化合作,实现两岸经济与产业的包容性发展,在加快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动能转换的同时,化解两岸经济的“竞合”与“分配”问题。2008年后,两岸产业合作成为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ECFA纳入产业合作内容并在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中专门成立“产业合作小组”,开启了两岸产业合作的制度化与机制化,两岸在重大项目合作和试点项目合作上取得积极进展。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