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试论两岸关系新常态:内涵、动力与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22-12-03 00:13:53


 
  另一方面,如果两岸官方没有政治互信,就没有必要继续这种对台善意和照顾。李登辉、陈水扁和蔡英文执政时期,台湾当局和美国反华势力挑衅“一中原则”,不断推进“台独”,两岸的内战状态实际上被重新激活了。“海峡中线”和台湾“领海领空”界线就成为大陆对台斗争的重要标靶。1996年,大陆为反对李登辉访美和分裂言行,在东南沿海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对台军演,实际上打破了台军压制大陆军力的“陈有维线”。此后“陈有维线”成为历史,台军退到“海峡中线”附近活动。此外,在1996-1999年的两次军演中,大陆也派数架次军机越过“海峡中线”活动,只不过当时还未形成打破“海峡中线”的常态。

  2016年蔡英文上台之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幷且采取渐进策略推进“事实台独”,两岸政治关系从互信交流转向互疑对抗。2018年1月大陆民航空管部门不再与台湾民航部门沟通,直接开通M503由南向北航线以及三条衔接沿海机场和M503的东西向短航线(W121, W122, W123)。2020年9月,解放军10多架战机穿越“中线”,大陆军方和外交部公开宣布不承认“海峡中线”。近期,两个事件激化了两岸政治军事对抗的态势。一个是2021年10月蔡在“双十讲话”宣称“两岸互不隶属”和“中华民国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民进党当局通过把“台湾作为独立主权国家”的政治定位日常化、社会化的策略,加深了两岸政治社会裂痕。另一个就是8月初美台勾结下的佩洛西窜台事件。佩洛西此行实际上把民进党当局的“事实台独”和美国的“以台制华”勾连在一起,迫使解放军不得不采取超大规模的军事演训予以反击。解放军东部战区在此次演训中和演训后都采取多架次、大幅度、高频次、长时期突破“海峡中线”的军事操作,使得“海峡中线”失去了台军防卫线的作用,大大压缩了台湾的防卫纵深。解放军据此掌握了台湾海峡的制空权和制海权。

  三、两岸关系新常态的影响

  两岸政治、经济、军事诸要素在佩洛西窜台后的重新组合带来了两岸关系的新常态,即大陆政府在台海区域内行使国家主权的权力与权利,特别是将“一中原则”落实到涉台领海领空管理和两岸交流事务上。由此将产生至少四种影响。

  第一,回归内战型特殊国内关系的两岸关系定位将使岛内“台独”路线受到抑制,外部势力“以台制华”的成本也将大幅提高。

  人民解放军大规模“环台军演”中的多军兵种协同、多课目演训、海空封闭管理和实弹炮击等,实际上对台湾岛进行了海空“准封锁”的军事操作,幷对可能来犯的美军进行有效区域拒阻的实战演习。这说明今日大陆的强大军力足以压制台军的“豪猪”和“堡垒”作战策略,足以通过“围台”控制台湾的经济命脉。台湾的任何政党都不能再幻想“法理独立”,不能再幻想美日出兵就能保台,也不能幻想自成一体,搞“事实独立”,无限拖延两岸统一进程。此外,面对中国大陆万众一心、坚决“反独促统”的意志力和不断增长的军事实力,美国“以台制华”的成本将迅速升高,美军保台的计划也要大打折扣。

  第二,在大陆政府有能力在台海区域行使国家主权和相关权利的形势下,台湾政党不得不反思台湾的发展方向,反思自身的党纲和路线。

  台湾是外贸为主的经济体,2021年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高达42.3%。台湾的主要能源和生产物资、原材料大量依靠进口。如果大陆采取“围而不打”的长期化对台军事演训,或者行使国家主权严格管控台海区域,台湾的进出口贸易将大幅萎缩,在台外资将大量撤资,幷引起岛内生产、股市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压力。台湾的政党将不得不反思台湾的发展方向,反思党纲和路线,探索与大陆重新建立政治互信的渠道和办法。

  2022年《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提出,在“一中原则”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大陆政府愿同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人士就解决两岸政治分歧问题开展对话沟通,愿意继续推动由两岸各政党、各界别代表性人士开展民主协商,共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大计。这些公开宣告在新常态时期将引导台湾政治力量重新思考未来发展前景和现实政策定位。从这个角度来看,两岸统一进程将迈进坚实的一步。

  第三,新常态下的国内关系定位和两岸融合发展通道,将影响台湾民众的生活经验,为他们回归中国认同提供动机和凭藉。

  当两岸的贸易投资、社会文化交流上升,在需要标识台湾信息时,都明确标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不接受这些国家标识信息的就无法参与两岸交流。不管一个人是否心甘情愿,其对国家符号的实际遵从可以认定为重塑国家认同的开始。这是一种务实主义的认同变迁理论——认同虽然是难以捕捉的主观心理,但改变国家认同可以从客观可见的生活标识入手;不寻求也不强迫每个人都要改变认同,但要为任何人改变认同提供机会和凭藉。

  任何力量都无法完全消灭“反中”的个人政治认同,即便未来完全统一后也会有台湾民众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但是我们要做的是倚靠国家发展起来的影响力,在两岸事务中全面推行一个中国标识,让台湾民众调整认同时有所依托和保障。同时凭藉强大的军事威慑力,迫使台湾政客不敢公开违逆这些中国标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政治经济社会过程。而在过去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蓝绿两党虽然都想从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获利,但由于没有足够强度的压力,它们谁也没有动机去推广一个中国的标识。

  第四,新常态意味着促进国家统一的战略是和统方针与武统“反独”策略的有机结合,表现为通过有效军事威慑下的政治经济促统过程。

  2022年8月解放军对台军演是对民进党当局长期“台独”路线和美台勾结的惩罚与震慑,这幷不意味着要放弃两岸和平发展与融合发展。“和统”与“武统”策略是相辅相成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宣告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继续团结台湾同胞,积极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幷提出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密切两岸交流合作,拉紧两岸情感纽带和利益联结,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铸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等。同时,白皮书指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非和平方式将是不得已情况下做出的最后选择。因此,“武统”与“和统”策略不仅不是相冲突的,而且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旨在共同合力推进国家统一大业。这些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要素在特定时机下的组合,就是两岸统一进程中的一个个步伐。

  大陆掌握了台海区域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幷不意味着要放弃两岸和平发展与融合发展。可以说,今后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将在非和平方式的助力下得到新的推进动力,使“反独”更有力,“促统”更有效。

  总的来说,此次军演彻底打破“海峡中线”,促使“一中原则”从宣示走向实践,国际社会也不得不正视大陆政府依法对台海和台岛区域进行有效管辖的事实。面对有外国和台湾政客质疑大陆推进的两岸新常态是要改变“两岸现状”,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从“一中原则”本身和两岸事务回归“一中原则”的合法性与必然性论述新常态的正当性,不能退缩。两岸关系出现了新常态就不会撤销。未来,新常态的形式和意涵也会更加丰富,指向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国家统一路径。

  参考文献:

  (1)吴玉山:《抗衡或扈从——两岸关系新诠》,台北:正中书局,1997年。

  (2)余致力:《民意与公共政策——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

  (3)刘相平:《交锋:台湾岛内对“九二共识” 的争议及其影响述论》,《台湾研究集刊》,2015年第6期,第29页。

  (4)耿曙:《经济扭转政治?中共“惠台政策”的政治影响》,《问题与研究》,2009年第3期,第1页。

  (5)陈陆辉,周应龙:《台湾民众统独立场的持续与变迁》,《东亚研究》,2004年第2期,第143页-186页。

  (6)蔡世峰,郑振清.两岸经济合作对台湾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1996—2013年)——基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之实证分析[J].台湾研究,2016(02):67-77.

  (7)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1520609926088470&wfr=spider&for=pc

  (8)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EB/OL].http://www.gwytb.gov.cn/zccs/zccs_61195/gza31ta/,2018-02-28

  (9)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EB/OL].http://www.gwytb.gov.cn/zccs/zccs_61195/a26tacs/201911/t20191104_12214930.htm,2019-11-04

  (10)台湾事务法律文件选编2015年版[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11)郑振清,万柳铭.两岸经贸交流会改变台湾民众的统“独”选择吗?——基于蔡英文执政前后台湾民意变化的实证研究(2015-2017)[J].台湾研究,2019,(06):26-38.

  (12)郑振清.大陆涉台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动力[J].台湾研究集刊,2021(06):11.DOI:10.14157/j.cnki.twrq.2021.06.002.

  (13)Zheng Zhenqing. Developmentalism and Pan-Functionalism in Mainland China's Economic Policy toward Taiwan, 1988–2018[J]. China Review,2021,21(3)

  (14)Wei Yung, "From Multi-system Nation to Linkage Communities: A New Conceptual Schem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Divided Nations," Issues and Studies, No. 33 (1997).

  (15)Scott L. Kastner, Political Conflict and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nd Beyond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11月号,总第299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