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比交恶好
台海如开战不能寄望美国派兵驰援
诚如民众党主席柯文哲所言“交流比交恶好”,他也认为在文化上,两岸同根同源,是“两岸一家亲”,在政治上则各有特色,存在差异与竞争,但无论如何,两岸总需要对话交流,该合作就合作,才不会因误判而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对立。
互动、交流的前提是信任和善意。马英九执政八年累积的两岸互信和善意,已经被蔡英文挥霍殆尽,现在要恢复交流,谈何容易?但是,如果不交流、不互动,难道要等到冲突扩大到两岸兵戎相见吗?而美国政府已经说了多次,两岸如果开战美国不会出兵帮助台湾,事实上美国只会卖武器,把弹药库放在台湾,再要求台湾帮忙制造炮弹,归根结底,仗还是要台湾自己打。所以说穿了,打仗不如交流好,和平才是台湾人民最大的福祉。
在当前民进党当局和大陆之间猜忌严重、敌意浓厚的情况下,两岸交流,虽然困难重重,但事在人为。与其看美国脸色,不如主动架构可操作的策略。最简单的、也是最没有争议的,就是从文化交流做起。两岸文化本就同根同源,即便民进党再怎么强调台湾主体性,都不能否认陈水扁、谢长廷大陆寻根的事实。陈水扁1991年与柯承亨、陈淞山、苏聪贤等人走访大陆,事后曾托人到大陆寻根,得知祖先来自福建诏安,为此还修了族谱;谢长廷2012年“开展之旅”到福建谢氏宗祠祭祖,还为此感动落泪。政治上各有所图无可厚非,但民进党不能为了政治利益,连自己的祖先和文化都不要了。
展现民主与文化的自信
才能架构两岸良性互动关系
两岸有相同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若以过去所累积的文化交流为基础,重建赖团队与大陆交流渠道,其实可以借力使力,知行合一,并无太大的障碍,其可行之道,只要民进党不再刻意以“统战”抹红甚至阻挡类似的交流即可,展现台湾的社会自信与中华文化的自信,又何难之有?
两岸文化、学术界过去的交流、互通有无,非但没有被统战之虞,反而可将台湾的文学家、艺术家、宗教团体软实力形塑为“台湾价值”,让大陆对在台湾的中华文化发展,有更清楚的理解与认同,这种互动方式固不必以“反统战”污名化,但有交流就有交情,有交情就会互相瞭解、尊重、体谅,对于两岸关系的正面发展,又何害之有?
认同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就是台湾价值的核心
更进一步言,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再怎么“去中国化”甚至鼓煽“仇中”,难不成民进党可以消灭中华文化最根本的文字?换句话说,只要中文或称华文、华语继读存在于台湾人民的生活、听说读写之中,“去中国化”就不可能成功,与其处心积虑用意识形态“去中国化”,不如重新认识、认同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并以此作为架构两岸新时代关系的活水动力。
平心而论,“中国”自古有之,现今的大陆也不等同于涵括数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把文化的、历史的中国等同于现今的中共,其实就是民进党“去中国化”的迷思与谬误,现今的“政治中国”固然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主体,但全球化的中华文化存续于四海之内的华人社会,台湾则是全球保存中华文化最完整的地区,这样的“文化优势”也已经落实于2300万台湾人民生活之中。民进党却反其道而行,其结果不只造成国家认同错乱,也破坏了中华文化的王道精神,使社会陷入价值崩解与分裂,两岸交流亦因此而停滞恶化。因此,赖清德必须痛定思痛,重新调整过去蔡政府的大陆政策,不再阻挠两岸文化、经贸、社会交流,两岸关系才能雨过天晴,台海和平才能互利双赢。
具体而言,民进党政府对“政治中国”的好恶,不能也不应嫁接在“历史与文化中国”之上,如此两岸关系才能正本清源,毕竟两岸政治体制的差异自1950年代而生,而在文化上的同根同源,也因制度、环境和社会的不同,发展出异质同构的风华,从而激荡出火花与创作的动力,让两岸都能够从交流互动中获得最大利益,从而提升两岸文化艺术的整体实力。
民进党恫吓基层社区交流
摧毁两岸社会互信
两岸交流互动最大的优点是语言文化没有隔阂,对于1949年之前的历史文化完全可以互通,信仰的神祇也有血脉渊源,双方不只可用直接的方式沟通,也能为两岸创造效益。其次,文化艺术毕竟属于较高层级的交流,而社区交流属于庶民文化、日常生活的切身议题的交流,更显得需要与可行。过去台湾跟中国大陆在社区交流上有很好的成果,台湾社区发展经验在大陆遍地开展,两岸社造学者专家络绎于途,让台湾社区营造经验在大陆城乡开花结果,不仅提升了大陆社区的文化水平,也让两岸民众有了直接接触的机会,增进彼此认识与情感,在和谐、和平的氛围中,正是降低两岸紧张关系最直接有效、也是最好的路径。遗憾的是,民进党执政后,竟然将社区基层交流当做大陆对台统战的“工具”,凡赴大陆交流的村里长,每在返台后即遭警调单位约谈、调查,对社区交流产生恫吓效果,殊不知,这种欠缺“台湾自信”以“统战”污名化台湾基层“台湾认同”的做法,徒然亲痛仇快,无益于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
文化经贸交流是
两岸僵局的解方、台海和平的活水源头
从文学、艺术、文化、宗教的交流开始,两岸沟通的管道也会因此降低敌意,增加善意,消除贸易壁垒,化解政治对立,也都会有相加相乘的助益。以华人社会重情感、重然诺的文化,有瞭解,就会相互谅解,有交流,就会有交情。在情感交流中,许多剑拔弩张的场面就不再会出现,从而可以在理性、务实的情况下,维护双边利益,让台海不再成为世界的火药库,台湾年轻人不必再被逼着上战场,两岸都可以把精力放在更需要的发展上,为国家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心力。换言之,经贸文化交流正是台海和平发展的活水与重要渠道。
美中贸易战方兴未艾,乌俄战争旷日持久,以哈战争停战难期,全世界都陷入景气衰退的泥淖中。民进党甘当美国的马前卒,为美国抗中摇旗吶喊,但台湾得到的却是农渔产品被禁,贸易壁垒被查,消费力强劲的陆客几乎完全不来,以及大陆军机舰绕台无日不已。民进党所希望的“抗中保台”,到头来牺牲了台湾人民的利益,成就了民进党虚幻的意识形态。但是,没有了赖以维生的经济收入,“去中国化”的意识形态又如何治理经济民生?民进党蔡英文执政八年来,因两岸关系紧张所蒙受的损失难以估算,现在也到了必须改弦更张的时候了!
赖清德大陆政策须改弦易辙
“海峡中线”和金门禁止、限制水域,包含了历史的情结,实力的消长,以及理性的克制与默契,如今,随着大陆船只翻覆事件的发展,两岸关系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也有可能朝向交流沟通的方向进行,要看5·20上任的赖清德如何抉择。两岸关系已经到了不能不修复的时刻,赖清德必须体认到,“台海中线”的消失,为台湾人民带来不可测的危机,两岸和则两利,战则两害,金门船只翻覆事件是中国大陆给民进党当局的一个警讯,如果民进党不愿、不能把握机会,尽早展开互动交流,将来一旦冲突发生,甚至擦枪走火,台湾将陷于灾难的开始。因此,如果赖团队能够从最没有争议的文化艺术开始交流,以“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两岸一家亲”为基底,将可以打开两岸全面交流的大门,为台海和平发展创造新时代的机遇。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6月号,总第318期,P5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