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育说,认同是一个很复杂的文化、社会心理和政治问题,认同的建构与崩解往往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台湾地区人民的中国人/台湾人/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认同的演变,更是一个异常曲折的故事,专家都不一定能解说清楚。但是当我们把眼光转向强化认同时,不能不认识到认同本身固然与血统历史有关,它更是一个社会、心理和文化概念的呈现。如果彼此在分享物质幸福之余,更能分享共同的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愿景,认同感自然强烈。真正促进认同的是所谓柔性权力而非硬性权力;是吸引的力量而非压制的力量;是建设性的力量而非毁灭性的力量。换言之,彼此吸引的力量愈强,认同感就会愈强。
张京育说,两岸认同的强弱非仅取决于彼此对对方的政策,也取决于彼此内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素质的同质化与优质化的程度。由于两岸大小悬殊,大陆是远为大的个体,大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素质的优质化对台湾人民的认同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中华民国”创建者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的民族独立,民权伸张,民生乐利的志业,大陆国家主席胡锦涛先生倡导的和谐社会,或是最近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中国梦,如果它们能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目标、共同梦想、共同志业,使中华文化、共同富裕,宪政体制、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权保障成为两岸人民与两岸当局共同致力与共同追求的价值,两岸的认同必然会加深。
张京育强调,认同是一个过程。政府、社会精英和一般民众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并需要长期性、制度性的进行,两岸非仅要以“利”相结,更要以“情”结、以“义”相挺。非仅有物质层面的分享,更要有精神层面的分享。唯有“通财”与“同心”同时并进,才能深化认同。
就此点而言,继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签署执行后,海峡两岸应进行教育、科学、文化合作框架协议的筹谋工作,以期多层面、多管道、多元化的进行教育、科学、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在这方面,文化交流尤应列为重点。无论是传统中华文化的弘扬与推广,音乐、诗歌、戏剧、影视、民俗、文学、艺术、博物馆、展演等的交流合作,最足以抚慰人心,促进情谊,更应当是重中之重,应当予以鼓励、支持,长期有序的进行。
张京育说,两岸之间的信任与认同问题考验两岸当局的气度与智慧,也取决于两岸人民的意志与情义。可能最关键的是“心”的改造,也是两岸关系典范转移问题。两岸在敌对时,连带也在仇视、蔑视、丑化对方,除了军事征服外,解决不了“合”的问题,认同更是无解,彼此日渐疏离。在大交流与大合作的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岸已转化为伙伴、朋友、兄弟姊妹的关系,排除武力的思考,不仅要共同谋利,还要分享义与情。相互的尊重,相互的友爱,由和平而和解,由和解而和好,才是深化认同的最佳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