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选举政治因素。
辛翠玲指出,政党于选举中的各种政治互动是英国大选翻转的主因之一。此项也是最难判断的一点。选举议题是流动的,各种突发事件、社会氛围、国际因素等,各政治势力的合纵连横——政党的选举政治操作何时会有加分或扣分效应常非可预期。以英国大选为例,主要挑战者工党成功型塑议题,带动气势,吸引选民;但政策说服力与可执行性受到选民较多的质疑;更甚者最后其苏格兰票仓被友党瓜分,导致其最终落败。
直至目前为止,作为挑战方的民进党在议题与意识形态的型塑主导上,是有相当成绩的。观察民进党与学界、媒体、社运团体合作,经营公民意识四年来的成果,已不言可喻。三十五岁以下选民,在其成长时代、所经历教育、近四年来的社会气氛熏陶下,保守估计,六至七成的主观价值与意识形态成功被塑造完成。三十五岁至六十岁的选民则因经历较多的选举、政治历程,即便因某一议题或事件而产生看法上的影响,但不断改变或再调整主张的可能性较高。至于高龄选民则多半维持其原有的意识形态与政治主张。
内部意识形态的型塑之外,在中美权力分庭抗礼的国际政治结构下,民调领先的蔡英文以维持现状模糊规避两岸问题的作法,又得到美国背书支持。与第三势力之间的合作在吵吵闹闹之余,尚无明显的鹬蚌相争之忧。整体观之,民进党的选举政治操作至今似乎仍处于累积加分的状态。
然而这并不代表民进党的选举政治无可议之处。以蔡英文在5 月5 日于工业总会,说明产业政策为例,即暴露明显的立场矛盾现象。蔡英文于该演说中表明民进党执政“不打房不支持豪宅税”、“不支持证所税与奢侈税”,“不以公平正义损害效率竞争力”,显然与民进党一贯支持其外围的社会运动团体的诉求相距甚远。虽然她也承诺“不反对签订对外自贸协定”,“没有阻碍市场开放”,却放手让民进党“立委”搁置相关条例的审查,使得服贸货贸遥遥无期。其他诸如农业与能源政策,虽然她以社运圈的主张为主张,但却未能说明一旦执政,如何具体落实其主张。
(后方支援记者 高映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