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月10日电/据央视网报导,最近,来自香港的李女士通过获得由珠海市跨境信用协会颁发的“香港居民信用评价证书”,证明自身在香港的优质信用,向内地银行申请个人消费信用贷款,成功获得受理。
港澳同胞来内地生活、创业,便捷的金融往来必不可少。这笔看似“简单”的消费信用贷款,却折射了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合作的新内涵。
“信用”二字值千金,对粤港澳大湾区更是如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和机构的跨境投资空间,稳步拓宽居民相互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无论是消费还是经贸往来,都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特点,如何将“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粤港澳三地要形成共识,更要先有“互信”。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五年多来,《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前海金融30条”、“横琴金融30条”等相关实施方案接续出台,跨境理财通、跨境资产转让、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EF账户)等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点正是基于粤港澳三地“互信”的基础,才得以顺利落地实施。
此次“香港居民信用评价证书”的顺利颁发,让大湾区金融“互信”更进一步。信用顺利“跨境”,正是粤港澳三地信用互认、市场互认的具体体现。
数据“互认”的背后,有着粤港澳三地合作深化的强劲驱动力。粤港澳三地市场不同,规则不同,粤港澳三地要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三向奔赴”。驱动力何在?
就在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工程的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相继通车,再加上近年来港珠澳大桥、澳门轻轨横琴线相继开通,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已有“硬联通”的现实基础:2024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港澳旅客数量超过了1620万人次,平均每天约有4.44万人次的港澳旅客通过该口岸往返内地。“硬联通”为粤港澳三地进一步深度融合的条件。
不久前举行的粤港深化经贸投资合作交流会上,粤港双方共促成126个经贸合作项目,总金额超千亿元。涉及创新科技、绿色发展、低空经济、文旅体育等多个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