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观影人数减少1亿,好片太少还是影院太多?
http://www.CRNTT.com   2019-07-13 08:48:19


  中评社北京7月13日电/票房下滑、观影人次下降似乎都不令人意外,下滑幅度高达10.3%,较2018年上半年9亿的观影人次减少了近一亿人次,刺眼数据着实震惊业内外。惨淡的电影票房,让人揪心不已,也预示着电影院的日子过得日益艰难。  这就是2019年上半年电影市场的成绩单,一份炎炎夏日透着丝丝凉意的成绩单。

  电影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到底是观众的胃口变了,还是好片少了,抑或是电影院太多了。到底是电影市场的调整还是转折,接下来的时间里,电影市场还能重现前些年的风光吗?

  按理,在广大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经从偏重物质逐步转向精神和物质并举、更希望有美好的精神生活的大背景下,银幕红利不仅不应消失,还应更多,那么,电影市场也不应当发生转折,而应当是调整。如果是调整,该如何调整、调整期有多长呢,显然,这是电影人应当思考的问题,也是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工作者应当研究的问题。

  事实也是,从这些年来电影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应当出现过两波“风光期”。一波是早期掀起的进口大片热,不仅激活了电影市场,也激活了观众观看电影的沉睡的心,更激活了国内电影工作者创作优秀影片的热情。在这段时间,全国各大影院、特别是新建的高档影院可谓的场场爆满,且有很多人看不上、看不到,最终只能晚些时间通过网络观看。毫无疑问,用网络观看大片,与在影院观看效果要差很多。一波是国内大片快速成长期,虽然从感觉上讲仍与进口大牌存在一些差距,但是,能够看到可以与进口大片一拼的国产影片,观众还是用爱国之情对国产大牌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国内影院的票房纪录也一次又一次地被刷新。虽然也出现过诸如《叶问2》票房造假等方面的问题,但决不影响这个阶段电影市场的辉煌和风光。  显然,今天电影市场出现的问题,还是与国产大片数量少了、影响力弱了、适应市场的能力差了有着密切关系。犹如春节联欢晚会一样,虽然今天的节目无论从质量还是场景上看,都要比八十年代高很多,但是,评价却远比不上八十年代,原因就在于,观众的胃口变了、要求高了、对比度强了。如果没有创新、没有突破、没有与观众能够形成强烈呼应的节目,就很难得到高的评价,能够给予一般评价,就可以算是成功了。

  电影市场也是如此,前些年的国产大片,尽管在质量上确实比较好,也很符合观众口味。但是,有没有票房反映的那么好,也是值得思考的。只是,它掀开了国产大片的序幕,自然就能够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正是带着这样的感觉,让国产大片迅速被追捧。

  被追捧与影片质量是密切相关的,追捧能否维持,就得以影片质量为保证,就必须适应观众胃口越来越难调、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不断地创新与突破。否则,就会陷入瓶颈眼下的电影市场,应当说是进入了影片质量的瓶颈阶段。纵然有《流浪地球》的出现,给了观众一个小小的惊喜。毕竟,在质量上与进口科幻大片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流浪地球》完成的,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个小跨越,或者说一个小突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要想收复电影市场,让调整的时间更短一些,还得看电影人能否拿出真正有质量的好影片,真正能够适应观众胃口的变化。

  当然,近年来影院过度扩张,也是造成电影市场出现调整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许有人会说,影院越多,不是越能够产生票房、更能够激发观众热情吗?显然,这是想当然。在影院明显不足、难以满足观众需求的情况下,增加影院是能够起到推动市场、扩大规模、增加票房的目的的。但是,影院过多,就会让影片的精彩度下降、神秘感减弱、观众的参与度衰退。原因就在于,影片不再是一票难求,而是太多太滥了。如果电影票很紧张,场场爆满,观众的议论就会十分高涨,就能激活那些原本不想看电影的人,也尝试着看电影。如此一来,观众的人数就会扩大、电影的神秘感也会越来越强。自然,影院太多也就对电影市场产生相反的作用了,就必须通过竞争,淘汰一部分影院。  从总体上讲,电影市场出现的下滑现象,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调整,而非转折。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是电影市场最强大的基础,也是电影业发展的根本。只要电影人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电影市场的春天还是会来的,调整也是很快会过去的。

  来源:云掌财经  作者:谭浩俊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