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8月16日电(评论员 陈鸿斌)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研究所8月9日发布的统计资料表明,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数、被引用数位居前1%的的“顶级论文”数和被引用数位居前10%的“受关注论文”数均超越曾长期霸榜的美国,同时跃居世界第一,这是中国科学家多年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后终于获得的回报,非常令人振奋。
据该统计资料,在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数为407181篇,占全球26.6%,而美国仅为293434篇,占全球21.1%。但在10年前,这两项数据则分别是7.6%和34.9%,其时中国学者的论文数仅为美国的21.8%,虽然就总量而言中国已排名第2。往前再倒推10年,中国的排名仅为全球第9!差距显而易见。在转瞬之间中国就如此后来居上,这表明国际科技领域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在主要8个科技领域,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在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学、电脑科学/数学和工程学领域均占据领先地位,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美不相上下,而在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领域则仍是美国占据优势。
在“顶级论文”方面,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以4744篇占据榜首,美国学者则以4330篇屈居第二,分别占27.2%和24.9%,而位居第三的英国占比仅为5.5%,与中美差距悬殊。
多年来中国政府全力推动“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目前中国的科研人员总数已达228万人,力压美国的159万人,日本更祗有69万人,被远远甩在身后。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研发投入已达4403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5373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而日本仅为1343亿美元,还不到中国的1/3。只是在向两个以上国家申请的专利方面,日本以6.4万件独占鳌头,美国以5.5万件名列第二,中国以2.7万件排名全球第4。如果合计在国内和国际申请的专利数,则中国明显处于领先地位。
2021年我国研发投入达27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加快4个百分点,延续了“十三五”以来两位数的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我国研发投入占GDP之比再创新高,达到2.44%,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已相当接近OECD国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1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132个经济体中位列第12位,较上年再提升2位,稳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当然我们希望中国的这一排名继续提升。
尽管我国的研发投入已有大幅增加,但与一些国家相比,差距仍是显而易见的。例如韩国的研发投入占比高达4.5%,以色列、瑞典、芬兰和日本以及德国的这一比重也都在3%以上,美国也达2.8%之多。这足以说明中国的研发投入不能满足现状,必须继续增加。
在继续增加投入的同时,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加大基础科研的投入比重,应成为今后的一个重要方向。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2021年中国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经费为1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占比达6.09%,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但与许多发达国家占到13—25%相比,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显然偏弱,这对我国的科研持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显然极为不利。没有基础研究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应用研究欲取得重大进展是非常困难的。
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中国面临众多“卡脖子”问题,根子就在于基础研究薄弱。中国必须面向未来,瞄准创新发展的关键制约,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做扎实,使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站得住、站得稳、有根基。基础研究领域科研人员要有雄心壮志。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
华为公司无疑是中国所有企业的标杆,2021年该公司的研发投入跃居全球第二。正是由于华为公司取得的巨大成就,美国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去之而后快,但华为公司是压不垮的,因为它具有雄厚的实力。多年来的大力度研发投入,使该公司成为国际通信设备行业等领域的佼佼者。华为的方向就是中国企业的方向。
虽然我国科学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获取诺贝尔奖上仍与中国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迄今为止,中国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医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仅为1人,这显然是无法令人满意的。但只要中国科学家持之以恒地刻苦攻关,摘取更多诺贝尔奖应该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月在武汉考察时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我国科技人员正在认真遵循这一指示,通过脚踏实地的科研开发,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