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德国历史第一位当选女总理默克尔正式宣誓就职,人们如何迎接这位有“铁娘子”之称的女性?世界如何因她而展望德国和国际的发展?中德关系又会有怎样的前景?本社精选部分言论,供诸位参阅。 (评论员:柯冠)
一、默克尔行事低调 手段高明
1、默克尔连创三个第一
当默克尔于22日今天北京时间下午六点当选德国总理时,她将创造历史,她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也是首位出任总理职务的前东德地区人士,她还是德国统一后最年轻的总理。 (英国路透社)
2、素有“铁娘子”之称
默克尔工作认真勤奋,沉稳务实,成绩骄人。因此,她在德国政坛素有“铁娘子”之称。她意志坚决,但不愿意突出自己,她也缺乏她的前任施罗德总理的魅力和有时表现出来的光彩。 (英国路透社)
1999年底,基民盟在科尔时期收受政党捐款的“黑金案”被揭露,全德震惊。梅克尔坚决果敢地第一个站出来,要求科尔澄清事实,并迫使基民盟在媒体上发表声明,与科尔划清界限以示清白。这次“政变”为梅克尔日后长驱直入总理府奠定了基础。安吉拉•梅克尔就是这样一位直觉敏锐,同时精于谋略、手段高明的政治活动家。她小心谨慎,甚至有些多疑,能够赢得她的信赖的心腹死党屈指可数。她的私人生活也被她包裹得异常严密。外界只知道,梅克尔本人没有孩子,丈夫邵尔是一位元化学教授。 (德国之声)
3、适应德国政坛
曾经是物理学家的默克尔在柏林墙于1989年倒塌之后才开始她的政治生涯,这使许多观察家认为她是一位“局外人”,但她可能因此能够更好地适应德国政坛。默克尔在她导师科尔的内阁出任部长职务以来已经发生了很多令人震惊的变化,科尔曾亲切地将她为“女孩”。在公共呼吁科尔辞职后,默克尔于2000年快速升至基民盟的最高层,但这也使她结下了数位政治强敌。 (英国路透社)
二、默克尔施政 重振经济是首务
1、重振低迷的经济是主要任务
默克尔已确定了她的执政目标:在十年内使德国重新回到欧洲经济增长率前三位国家的行列中,在她的五年任期内大幅降低高达11%的失业率。她上星期五在签署联合政府协定时称:“我们的目标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四年内,人们应该能够说他们比过去生活得更好。” (德国之声)
2、外交政策变动不大
面对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高居不下、社会保障体系不堪重负、财政赤字屡屡超标等问题,德国历史上第二个大联合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这一现状备受关注。相比之下,新一届政府的外交政策则变动不大。默克尔本人也曾表示,保持对外政策的连续性将是新一届德国政府对外政策的主线。 (北京CCTV)
3、施政不会太激进
尽管媒体经常把她与英国的柴契尔夫人相提并论,但是联合政府的限制将使她无法采取“铁娘子”那样的激进路线。她可能会受制于组建联合政府时的妥协协议和她的“平等伙伴”社会民主党。 (英国路透社)
4、执政前景不乐观
默克尔很想改变施罗德推行了七年的外交政策,即是改善与美、英的关系,而布殊与贝理雅也对她寄予厚望。但是,默克尔当总理之后,随即到法国访问;将巴黎作为她上任外访的首站,是充分理解到德国人对法国好感、对美国反感的情绪。但是,摆在默克尔面前,比外交更为国民紧张的,是如何令经济复苏。为应付每年高达三百五十亿欧元的财政赤字,新政府必须大幅缩减开支,削减国民福利及免税优惠,还要增加增值税等税收,年入二十五万欧元的单身人士以及年入五十万欧元的夫妇,税率加三个百分点,达到百分之四十五。看来,国民会将对施罗德的不满,自动转帐到默克尔身上。 (香港《太阳报》)
就国内改革而言,德国的社会福利发展到今天,其沉重的财政负担已是任何一个政府都必须面对的改革课题,当年的科尔就是因为企图以此开刀而招致不满下台,今天施罗德的困境亦在于此。因此,默克尔未来的命运,大抵也逃脱不了这一轨迹。 (香港《东方日报》)
三、施罗德在职七年褒贬各说
1、两项决策 铭记人心
在德国社民党日前举行的党代会上,前党主席明特费林在与施罗德告别致词中说,施罗德执政7年中有两项重要决策将永远让人铭记在心:一是他勇敢地开始了被推迟已久的经济改革,二是他力排众议反对美国进行伊拉克战争。明特费林满怀深情地对施罗德说:“你想让德国成为一个和平、自信的国家,让我们自己决定我们在国际舞台上该做什么……你为这个国家的历史写下了新的篇章。”
德国总统克勒也在媒体上发表文章,高度评价施罗德。他对于施罗德积极推动的“2010改革议程”,赞美道:“施罗德认识到,越来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和我们国家的人口老化问题要求我们有一个新的政策。施罗德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工作热忱推动起草2010改革议程,并顶住了巨大的压力。这一旨在革新我们国家的政策一定会为德国带来福祉。施罗德为此倾力发挥了他的政治影响。” (北京《光明日报》)
2、经济改革“宁可玉碎,不肯瓦全”
在当今德国的政坛上,施罗德无疑是一位最为“悲壮”的人物。施罗德施政“宁可玉碎,不肯瓦全”,甘冒巨大的政治风险,也要把德国推上改革的艰难之路。
关于施罗德在职七年的政绩,德国舆论前一阵褒寡贬多。不少人批评说,施罗德的最大失误就是没有兑现众多的承诺。改革的措施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将近500万的失业人数也没有得到减少。另外,在刺激经济增长和整理国家财政等方面,红绿政府也缺乏建树。但是,近来又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施罗德给予了肯定。他们认为,凡要改革就会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也就必然会遇到阻力和困难。如果换了其他的力主改革的政党,也可能遭受失败。
此次选举,施罗德虽然失去了总理的权力,但他或许达到了目的。因为社民党仍然保持了执政的地位,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接受了施罗德的“2010改革方案”。在外交和内政的许多方面,未来的大联合政府也将继续延续施罗德的方针和路线。于是有人说,施罗德的失败是因为改革,但他的成功,也正是他推进了改革。 (南京龙虎网)
四、新政府对华政策不会大变
1、德国不大可能改变对华政策
对华关系是德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人以可靠、务实和精确着称,这种特性在发展对华关系方面也有体现,那就是以执着的精神、务实的态度处理对华关系。德国的对华政策总体上一直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发展对华关系始终是德国各党派的共同政治目标,因此即将组建的德国新政府不可能在对华政策方面出现明显变化,更不可能完全放弃德国几十年来一贯坚持的对华政策方针。在经济上,德国在中国的投资成功率较高,而且大多属于先进技术和工业生产性投资。政治上,德国一直感谢中国始终支持德国统一的立场。
从根本上讲,发展对华关系,符合德国的长期战略利益。德国虽然与美国关系密切,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都很一致,但德国与美国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也并不完全一致。相反,德国与中国反而拥有不少共同点。德国因此,未来德国的对华政策不大可能出现大的变化。 (香港《大公报》)
2、中德关系没有倒退的可能
胡锦涛今次赴德国访问的事实却已经表明,中德关系不会有任何不好的变动,更不可能有倒退的可能。尤其是在多重框架的组合下,德国不会轻易改变对华政策。
第一重大框架是欧盟组织。德国与法国号称欧盟两大发动机,肩负着推动欧盟发展的重任,德国的总理不仅仅是德国的,还是欧盟的重要决策人,必须对欧盟负责。如此,要完全改变外交政策,是整个欧盟需要共同面对的大事。
第二重大框架是中德政治关系。今天中德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已经非常巩固了,不是建立在某一个总理或者政要的个人感情上。事实上,中德关系是在科尔总理时期推进的,是在施罗德总理时期进一步推动的。但是,中德关系更是在符合欧盟战略利益、符合德国战略利益、当然也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的宽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第三重大框架是中德经贸关系。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欧洲转让技术给中国最多的国家,也是对中国提供政府贷款和无偿赠款最多的欧洲国家。去年中德贸易超过500亿美元,占中欧贸易总额的1/3,估计到2010年可达到1000亿美元。中国对德国来讲,不是可有可无的,是国家利益的保障,是投资贸易的市场。任何一位总理,不可能无视如此重要的经贸关系。 (香港中评社)
施罗德担任德国总理7年,每年都到访中国,频率超过了素有中国情结的科尔,原因不仅在于施罗德由一个“中国盲”变成了“中国迷”,更在于中德关系的稳定新。中国关系是中国与所有大国关系中最为稳定的一组关系,中德之间从未就任何问题发展过重大分歧或冲突。从这个角度看,默克尔上台后中德关系也不会有太大的风浪。 (香港《太阳报》)
3、中德关系前景与欧美协调后的对华政策相关联
不久前,德国总统科勒在与胡锦涛的联合记者会上,一方面盛赞中国发展和中德关系前景,一方面又敦促中国加速人权和政治民主事业的发展。总理默克尔也委婉提及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和人权发展。这一系列做法,预示着德国新旧政府换班后在对华政策基调上的一些细微变化。
因此,默克尔新政府上台后,虽然基于中德关系是中国与世界大国关系中最稳定、也是最少利害冲突的一组关系而不会在主基调上发生根本逆转,但至少会在以下两个发展显示出与施罗德政府的明显不同:
一、在人权理念上更为执着,二、明确反对欧盟解禁对华军售。
当然,从更大背景上看,默克尔上台后,势将强华对美关系,甚至可能将对美关系置于对法和对欧关系之上。至于德国对美政策的这一调整,是否或将在多大程度上对中德关系构成影响,尚须观察和评估,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段时间以来,欧美双方加强了其对华政策的协调,由此也导致欧美在对华政策上有趋于同质化的迹象。 (新加坡《联合早报》)
4、虽有负面因素 影响相对较小
认为默克尔执政对中国不利的主要论据,在于她所在的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属于右翼,是保守党,容易与中国在人权、民主问题上产生摩擦。另外她个人的经历和亲美的情结,也有可能导致德国转向奉行“亲美”政策,这些对中国都不利。
不过,抱怀疑论者没有从大的战略框架来分析今后的中德关系走势。中德关系的未来,固然与新总理、新政府有很大关系,但是,新总理、新政府同样离不开已有的施政框架,仍需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香港中评社)
符合德国战略利益这次大选中成为议会最大政党的基民盟、基社盟,在历史上无论是执政还是在野,其对华态度基本上都比较积极,总体上采取“反共不反华”的政策。可望担任德国新总理的现任基民盟主席默克尔虽然出身德国东部,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东德长大,当年参与了推翻共产党的活动,对社会主义制度有着一定程度的憎恨,但这并不说明她对中国有什么过不去。 (香港《大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