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还对巴里坤境内土坯垒砌的烽燧后期维修、加固进行了详细考察。他发现,一般都是扩大原烽燧的基础,在原烽燧外围用加筑。其中一座用原木搭建木框,原木采用凹槽相互咬合,咬合后打洞插入木楔,然后在原烽燧上垂直插入一端削尖的原木充当栣木,使新旧烽体能更好地结合。最后采用土坯逐层垒砌,并夹杂有红柳枝、芨芨草层。由于是二次修筑,新旧烽体的结合无法达到非常紧密,因此晚期烽体剥落坍塌比较严重。
对于哈密烽燧的附属设施,张坤提出了不同见解。在哈密烽燧附近经常发现成组分布的土堆石堆,一般三个一组(偶见四个一组),成排分布。因为大部分仅剩基础,故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认定为守燧士兵居住的卫所。张坤结合内蒙古以及甘肃平凉、敦煌等地的烽燧遗址,以及相关文字记载,推断垮塌的土堆石堆是原来的烟墩(附燧)。
“哈密的烽燧遗址保存较好,路线清晰,规模宏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张坤表示,哈密烽燧对研究唐代西域军事制度、还原不同时期丝绸之路路线都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