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社会为何怀念袁隆平?
http://www.CRNTT.com   2022-05-29 16:46:05


5月22日,西南大学在职教职工带着年幼子女前来悼念袁隆平。(图片来源:西南大学官网)
  中评社香港5月29日电/一年前,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起,袁隆平把大半辈子都交给了稻田,“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的话语曾打动无数人。袁老去世当天,细雨飘摇,整个长沙城都在哭泣,悼念的鲜花和人群填满了中国的每个城市。

  美国《侨报》5月23日载文《中国社会为何怀念袁隆平?》,文章说,今年的5月22日,时值袁隆平逝世一周年纪念,中国多地再次举行悼念活动。当日上午,袁隆平铜像落成揭幕仪式活动在三亚市海棠区水稻国家公园袁隆平纪念园举行。而在袁隆平曾经的母校西南大学,师生们自发在校内袁隆平雕像前献花、鞠躬,表达思念。此外,袁隆平的图片和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式爆发,人们谈论着袁隆平的事迹、研究成果、轶事甚至曾经的宠物,足见一年的时光没有冲淡思念之情。

  谈及中国社会对袁隆平的深刻情感,背后折射的或许是一个具有源远农耕文化传统的社会对土地和粮食的独特感情。对于中国人而言,农耕不仅代表着简单的“口粮”,还蕴含着民生安稳、无私奉献等多重意象。古代中国文化阶层常常提到“归隐田园”“甘于农耕”,更昭示着“回归土地”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精神故乡。同时,虽然中国社会经济已历经多年快速发展,但人们对于“缺粮挨饿”的警醒一直没有远去,对于粮食增产的强烈关注,是不分阶层、年龄的社会共同话题。

  还应提及的是,眼下全球粮食供应链的紧绷,更唤起了中国人对于粮食安全的普遍关注。疫情叠加能源价格上涨,使得全球民众对于粮食短缺的不安全感上升。联合国亦频频示警,指今年“挨饿”人数将达到近年来新高。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