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春节消费市场火热(新华社图片) |
中评社北京2月22日电(记者 张爽)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改革开放后,投资和出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扮演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角色,2013年前后,消费成为第一拉动力。2020年受疫情影响,国内消费不振,诸多声音质疑中国的内需市场是否会萎缩,但商务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2021年,消费重新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笔者认为,经济增长主动力转换,是经济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解决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由之路,更是“发展成果由人民享有”的直接体现。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需要聚集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工业,因此在“分蛋糕”的时候,居民收入分得的部分较少。在这一发展模式下,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也因此实现了工业化飞速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然而在经过近30年的发展后,我国经济进入中速高质量发展期,这一模式也不再适用于现在的发展阶段,主要原因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已完成,重复投入造成资源浪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市场不稳定;民生支出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较低。
与增加消费、扩大内需密切相关的是提高居民收入,纵览近年来高层提出的多个经济战略、理念,都与提高人均收入、增强居民的获得感有关,从流行的“经济热词”也可见一斑:2020年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核心环节是构建国内大循环,这就要求国内形成成熟、完善的消费市场;2021年被反覆讨论的“共同富裕”,核心其实是“分蛋糕”,即调整分配机制,藏富于民;甚至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的构建服务型政府,背后的逻辑也是政府从扮演以投资为主的经济发展主要推动者,转变为服务民生、教育、医疗为主的角色。
疫情发生后的两年,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速为5.1%,这意味着与此前6%的增速相比,经济增速再下一个台阶,但以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这一数字仍然足够使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9年起,我国的人均GDP进入万元美金时代,但距离美国6万美元的人均GDP仍有差距。目前来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只有4亿人,这一群体的规模在2035年之前势必持续扩大,才能给内需市场有力的支撑。
此外,人口出生率低、居民债务负担过重也影响我国内需市场两个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7.52‰,连续两年跌破10‰。2021年出生率也是近72年(1950年以来)来的新低。人口出生率低影响内需市场不仅仅是消费主要靠年轻人拉动,老年人则以储蓄为主,更重要的是人口红利将尽,社会消费预期转向低迷,可能出现通货紧缩;老龄化社会创新性不足也会影响经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