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撑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有利条件依然较多。 |
中评社北京3月20日电/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2月国民经济运行基本情况,主要指标表现超出预期;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会议指出,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最关键的是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会议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对市场关心的货币政策、房地产、中概股、平台经济等热点问题都进行了回应。
北京日报发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邹蕴涵文章称,阵阵暖意预示着中国经济将会稳定回升。从供给侧看,高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较好,持续为工业生产注入新动力,推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更加有效。从需求侧看,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走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预期回暖,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0.9%,成为拉动增速的主要动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8.1%,较2021年全年加快7.7个百分点,显示出各地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产生了实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7%,止住了上年年末的回落态势……这些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供需两侧均不失活力。
文章分析,这份成绩单令人鼓舞,但我们不能有所懈怠,必须进一步提高对经济运行潜在性、苗头性问题的重视。一方面,世界局势动荡,地区冲突引发的生产端扰动因素明显增多,全球需求特别是欧洲需求可能走弱。全球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部分原材料贸易不畅问题更加突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遭遇挑战。另一方面,当前疫情防控压力增大,不免影响市场预期。总的来说,在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局后,今年中国经济还有更多坎要过、更多河要蹚。但信心比黄金更宝贵,应当看到支撑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有利条件依然较多——
从综合基础看,我们国家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这种工业生产实力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全球经济大潮中保持较强的自主性可控性。较为稳定的保障优势已经在疫情中得到体现,未来一段时间还将继续发挥功效。同时,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这是内需扩围增量的基本盘。虽然疫情导致消费波动性增大,但消费持续升级的总趋势不变,足以支撑国内大循环加快构建,提高经济抗风险、抗冲击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