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月10日电/据中国日报报导,帕霍尔表示,大学期间,他开始学习儒家思想,为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所折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个人信念和政治信仰。他相信“人性本善”,这一思想不仅正确而且有益。他常引用雅典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所着的《安提戈涅》中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我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恨,而是为了爱。”所看到或读到的一切都坚定了他的信念:真诚地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善是积极正确的,而屈服于恶的诱惑则是消极错误的。纳尔逊·曼德拉曾发出鼓舞人心而永垂不朽的感慨:“没有人生来就因为肤色、背景或宗教而憎恨他人。憎恨必然是后天学会的,而如果人们能够学会恨,就可以教他们去爱,因为爱比恨更能自然而然地浸入人心。”
帕霍尔认为,宽容和谅解是强大的表现,而褊狭和敌对则是软弱的标志。在为年轻的政坛新秀编写的手册《走下选举台,归零从头来》中,帕霍尔提出了以下建议:“从长远来看,如果从自己的本性出发,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将会更轻松、更美好、更久远、更成功。不过,我想再次强调,这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我们应当教育自己成为一个宽容、善良的人。如果受憎恨和复仇主义驱使,我们就会惹火上身。”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境地——绝大多数人都在担心,我们是以和平方式解决累积的安全、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还是需要再次爆发一场大战来重塑国际关系。帕霍尔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们的道义责任是尽一切努力实现和平,防止战争。对话是我们的道义和政治责任。如果一场对话不能解决问题,那就必须再次对话。
从许多方面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留下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政治和法律架构已经过时。我们在当代面临的重大问题是,能否以和平的方式尽早完成改革。问题在于,我们能否让这一改革反映新的权力关系,同时维护和平、避免战争。
帕霍尔认为中西双方没有理由不去相互理解,双方需要加强对话。他相信对话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远未枯竭。对话能成功解决中西方之间悬而未决的根本问题,对整个世界未来的和平具有决定性意义。
目前,世界上有55场战争和冲突,越来越少的人相信持久和平。但是,我们的经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经验表明,可以在商定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建设性对话维护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