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保留中华文化传统的一些方面,台湾甚至比大陆做得更完整。 |
中评社╱题:文化基因是文化稳定性的决定因素——兼论“文化台独”之荒谬 作者:张铭清(厦门);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社会平台主任、首席专家
【摘要】本文在提出文化基因是文化稳定性的决定因素的观点时,对从正面论述的观点,都值得肯定,但从反面论述的文章还不多见。因此,对台湾一些“台独”分子否定文化基因对文化稳定性的决定作用,鼓吹“文化台独”的倒行逆施进行批判是有现实意义的。
文化是人类生命活动发展的特殊方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能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依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为支撑的。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因素。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历史、实践和民族之中,具有物质力量难以匹配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有今天,正是在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中孕育,在文化交流交融中实现的。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系了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华人华侨的认同与团结,使得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发展壮大,不折不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国汉代思想家刘向把“文”与“化”相结合,明确提出“以德化人”的主张。《周易·贲卦·彖传》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云:“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以德化人”、“化成天下”和“胜负在于理”说的就是文化对社会所起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文化对人心产生的感动凝聚力和渗透力去化成天下。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认为,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他在谈到文化的地位时,曾引用过美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莫伊尼汉的话:“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中指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来源于其文化、价值观和政策。他认为:“文化是全部软实力的灵魂和经纬,软实力中各种要素的特质无不取决于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智力思维”,“文化在软实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软实力的灵魂和经纬”,“文化的价值取向决定着软实力的发展方向、发展宗旨和发展思路;文化因素纵横渗透到软实力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逻辑链条之中。对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因研究是 20 世纪最主要的生物学成就之一。这一研究为人类开辟了一个通向生命本质的新领域。基因的特点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其基本特征。
1971 年,英国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nrd Dawkins)出版了《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首创了 Meme 一词,用来描述人类进化中的文化复制的概念,中文译为“文化基因”。
文化基因是指相对于物质基因而言的非物质基因,主要指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的,主动或被动,自觉与不自觉而置入人体内的最小信息单元和最小信息链路,主要表现为信念、习惯、价值观等。它是人际相处、家庭存续、社会和谐的无形黏合剂。
有关文化基因的研究,我国已出版了一些专着和论文,其中有的通过对政治现象的透视分析,对文化基因进行探讨,如语言学家周海中指出的:“保护母语,就是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是守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伦理学家杨义芹认为,立足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我们民族文化基因的自觉与坚守。
一、文化基因的稳定性
作为文化生成点的文化基因具有比政治和经济更大的稳定性,因此具有超越政治和经济的力量。
文化作为人类生命活动发展的特殊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传统文化势必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但其核心内容是以文化基因为生长点的,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创新、发展从未中断,所以其稳定性是不会改变的。
马克思通过对自然环境、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分析,揭示了人类从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不同路径。他把人类古代社会比喻为三种“儿童”:古希腊社会是“正常的儿童”,古印度社会是“粗野的儿童”,古中国社会是“早熟的儿童”。他还把古希腊文明称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婴儿”。
恩格斯在谈到文化传承时也说过近似的话:“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他们说的“儿童”、“婴儿”、“胚胎”、“萌芽”就是指人类从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过程中所蕴藏着人类文明发展最需要的丰厚基因。
因为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身份归属的标志、生存发展的支撑、维系民族发展繁荣的精神力量,因此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创造力、生命力、凝聚力的源泉,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中华文化传统正是源自文化基因这个根本,如同酿酒的酵母,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下生发出新的物种,变得活跃起来。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酵”,产生了越来越醇厚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将文化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
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人类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绵五千年不断,创造了人类文明史的奇迹。五千年的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人类进步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挑战以及各种环境屹立不倒,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中华文化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财富,为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精神高地,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突出的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
中华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精神家园的奋斗历程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其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伦理,如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惠民利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以文化人等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为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根植于一个国家特有的历史文化中。中华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为中华民族所共同认可、普遍接受、一脉相承的优秀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和精神命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磨难,仍能团结统一、奋勇前行、自强不息,与中华文化基因中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凝聚、砥砺、激发着中华民族有着直接关系。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就是以文化认同铸就的。正是中华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崇高的价值追求、丰富的思想精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险阻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2022 年 2 月在北京举办的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因为融入了中华文化元素,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窗口,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美。体现中华文化智慧的《易经》贯穿于冬奥会开幕式的文创之中,寓意耐人寻味,简洁而不简单,在美轮美奂的画面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开幕式以立春这个特殊的时令为创意亮点,24 节气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历史悠久。开幕式以 24 节气倒计时惊艶开场,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美的画卷背景闪现传统文化之美的短句、古诗词、古谚语融为一体,把神州大地的锦绣山河与冰雪健儿的飒爽英姿次第呈现,把中国式浪漫展现给全世界。“立春”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寓意疫情随春天的到来,寒邪过去,山河无恙。
火炬台的点火彰显的是阴阳之道,奥运标志五环中的五为阳数,在火炬台白色的雪花圈中,点燃冬奥焰火意味着阴中有阳,两名男女运动员共同点火,也是阴阳之道展现的空灵之美!这一切都具有严谨的科学本质,深邃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沉淀,展示的是流淌在中国人文化基因中的文化自信。
冬奥会闭幕式用独具中华文化意味的“折柳寄情”,表达了离别不舍的心情。我国从唐朝开始,送别亲友就有折柳赠予亲人,寄托相思幽怨之情的习俗。因此,唐诗中托柳言志,写柳寄情的名篇佳句比比皆是。之所以藉柳发挥,以柳写情,把柳言志,是因为柳与留谐音,有挽留、留恋和相思的寓意。柳树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很强,随处一插便能成活,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诗句。有离人无论去何方,都能象柳树一样成活生长的寓意和愿望。此外,低垂的柳枝,随风摇曳,又有缠绵悱恻恋恋不舍、相思依依难舍的寓意。也有表达对逝者思念和纪念的含义。总之,折柳惜别以含蓄、唯美、写意的方式表达了中国式的浪漫。
2017 年 1 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延续和发展中华文化,对促进人类文化进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