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12月5日电/大公报报导,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首次发现一系列与肠道炎症相关的肠道微生物标志物,有效区分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道疾病及炎症性肠病,可望减轻大肠镜诊断服务的压力。
研究团队利用近6000个来自不同种族及地域的粪便样本结集的肠道微生物群进行宏基因组学分析,锁定一系列独特的肠道菌种,继而利用ddPCR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发明了全球首套非入侵性炎症性肠病诊断工具。研究结果最近于顶尖国际期刊《自然医学》发表。这项崭新的非入侵性诊断工具能够可靠地分辨出肠易激综合症及炎症性肠病,团队预期相关检测技术可于2027年在香港作临床应用。
中大医学院前院长兼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陈家亮表示:“全球每年约有八百万人出现肠胃不适症状,甚或需要进行内窥镜检查以判断病因。大肠镜检查和以电脑断层扫描或磁力共振扫描进行组织学检查是现时常用的炎症性肠病诊断方式,由于没有可靠的血液或大便测试,导致大肠镜检查的需求大增,而漫长的轮候时间亦令诊治延误。因此,开发一种非入侵性、稳定和精准的方法以辅助炎症性肠病诊断是十分重要。”
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博士后研究生郑佳莹表示,研究发现有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中,出现较多会产生毒素的细菌基因,而缺少多种抗炎功能的菌种。而团队开发的诊断工具,其整体灵敏度高达88%,特异度高达89%,可更精准进行非入侵性诊断;早前更在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得银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