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有人痛恨,有人欣赏。孟京辉作为中国先锋戏剧的领军人,作品一直受到各种争议,只是早期网络平台没有那么发达,也没有大量自媒体平台,普通观众没有太多机会发声表达意见。以往孟京辉作品的观众绝大部分还是文艺青年,对孟氏风格都有一定了解,“先锋戏剧”的标签反倒成了票房保障。但这次由于老舍和《茶馆》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对孟氏风格不了解的观众买票入场,不少人甚至以前从来没有观看过孟氏戏剧,因此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于是,表现形式看上去同原着几乎不沾边的先锋改编,激怒了原本想要重温经典的观剧者。
创作者有根据自己喜好和审美去尽情创作的自由,观众有根据自己喜好和审美去尽情评论的自由。只是这样的“自由”,都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艺术家要有个性,要有创新精神,这是值得称赞的,但是戏剧是剧场艺术,是一种艺术家和观众共同创造完成的观演艺术。艺术家如果脱离观众,完全陷入个人世界,或者过度商业化,从而引起观众的反感和批评,恐怕也在所难免。
因此,从评论角度来说,对于孟京辉版《茶馆》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不应该只停留在“他敢大胆改编《茶馆》”这个层次上。因为在此之前,李六乙的四川方言版《茶馆》、王翀的校园版《茶馆2.0》,都已经对《茶馆》做出了非常具有新意的解读和诠释,迈出的步子也一点不比孟京辉小。而且老舍到底对各种改编会持什么样的态度,到底是反感还是致辞,任何人实际上也无法妄加揣测。因此,面对全新改编的《茶馆》,我们应该探讨的,不是“改不改的问题”,也不是“老舍怎么看的问题”,而是“改得到底怎么样的问题”“当代观众怎么看的问题”。不停留在情绪的宣泄,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大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才是对艺术、对艺术创作者和对普通观众都有益处的事情。
(来源:新华社) |